
“三农”问题之困
毋庸讳言,中国农业正面临严峻的农产品安全危机、环境污染以及产消互信缺失等多重问题的挑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农药和化肥等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土壤污染和其他环境污染。由于绝大部分种植者不重视施用有机肥料、大量使用化肥,以及缺少适合农民使用的科学施肥技术,农业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土壤养分供应失衡,作物病虫害严重。而农药用量的大幅度增加导致农药残留和土壤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资料显示,我国受农药污染的耕地土壤面积达上亿亩,而农业面源污染还会通过降水或农田排灌时产生的地表径流或经土壤渗透进入水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等环境污染。2010年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表明,农业污染源已经成为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的最大面源污染源。
二是农产品和食品安全危机导致产消互信缺失。一方面是消费者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担忧,对生产者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从生产者角度来看,激烈的竞争和消费者对低价产品的偏好,使有机农业生产者无利可图,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失灵现状。与此同时,政府面对上亿农户的交易和监督成本过高,出现了政府失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非农产业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采用更多劳动力的有机农业缺乏市场竞争优势,要么价格偏高,无法获得市场认可;要么价格偏低,农民收入空间受到挤压,打压农民有机耕种的积极性,转而大量使用化学品来替代劳动。
三是缺乏农业污染和农产品安全健康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和机制。早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强调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解决“三农”问题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几十年来,与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的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加工、贸易、技术、宣传媒介等产业资本已经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为此,如何低成本地调整现有的利益格局、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利益导向是解决问题的难点之一。此外,构建城乡之间的新型公平贸易框架,鼓励消费者的环境友好型购买决策,形成生产者-消费者-环境之间的正反馈环,所有这些改变都需要来自政府、企业、消费者各方的协同努力。
注释
[1]土壤基础地力是指不施肥时农田靠本身肥力可获取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