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农村电子商务能给农民带来什么[1]
答:农村电子商务可以给从业农民带来以下三方面的改变:
一、电子商务能够增加从业农民的收入
在农村电子商务取得实质发展的地方,当地从业者的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提高,电子商务让从业者和相关参与者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例如在江苏沙集,家具网销的平均利润率为18%,其快速发展和裂变式成长使当地出现招工难。招工难,进而又带动了当地工薪水平上升,使一个大工的月薪可以达到4500~6000元。不仅原来的贫困户通过网上创业、到网店或工厂工作就业脱贫,而且在农民网商中涌现出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二、电子商务改变了农民的从业方式和社会身份
通过在网上开店持续从事电子商务经营,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几千年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方式,改变了他们原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们用鼠标、键盘代替了锄头,按用户网络购物的时间调整自己的作息表,足不出户地在互联网上做生意,以网上订单组织生产和销售活动。从而通过经营活动的变化,改变了他们传统的社会身份。例如在江苏沙集,农民过去多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由于人多地少,沙集镇的青壮年农民也多外出务工。家具电子商务发展起来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家具网销和相关产业,如家具工人、物流、客服、文创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农民网商更是直接变身为企业家,雇佣当地、甚至城里的工人,带动了区域就业。
三、电子商务提升了农民网商的素质和幸福感
农民开展电子商务,毕竟需要克服文化知识、劳动方式、思想方式上的限制。然而,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纠正了人们关于农民文化水平低不适于从事电子商务的偏见,而且显示出农村电子商务包容性发展的特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体会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感。
农产品电商首先可以让农产品脱离产地的限制,直接面对网上的大市场。首先,由于市场变大,自主定价权变大,销售量也会增加,从而使得收入增加。关于销量增加这点,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将产品简单地摆到平台上就能实现销售,毕竟网络也有网络的规则和方法,必要的策划、宣传和营销是少不了的,并因此有可能产生销售费用,但总体而言,收益是增加的。其次,农产品电商可以减少流通环节,让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沟通渠道更通畅[2],使品牌建立的成本降低,更容易形成自有品牌。而品牌的建立会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识别度,从而发挥品牌效应,使得生产者获得了更高的定价权。最后,由于信息传播更加便利,产品交易的成本会降低。因此,通过电子商务来销售农产品可以使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提高。如图1-14所示。

图1-14 发展农产品电商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促进
同时,农业生产经营通过自身努力生产出质量优良的好产品,并因此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增加,就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农业,这部分具有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的“新农人”的加入,会促使整个行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进而形成更多的品牌,使得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随着物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的不断扩大,更为先进、更为完善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也成了可能,使得农产品质量的监管更为便利,这必然促使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而由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就会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并使得产品的销售市场变得更为广阔,并进而使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入进一步增加,这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促使农业进入不断改良的上升通道,从而加快农业的转型升级。如图1-15所示。

图1-15 发展农产品电商对农业转型升级的促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销售方式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系,提高了产品的识别度,打破了传统方式下信息不对称、产品识别度低、品牌建立成本高、品牌效应低等困境,因此有可能会破解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存在的困境。在此,我们特意用了“有可能”这个说法,是因为在当前要加快我国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使得当前少部分农民获益变为大部分农民获益,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还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从长远来看,对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并促使我国农业转型升级这样的判断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注释
[1]汪向东,梁春晓,新三农与电子商务[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汪向东,张才明,互联网时代我国农村减贫扶贫新思路——“沙集模式”的启示[J],信息化建设,201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