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基本条件
2012年课题组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南、重庆、广西等十五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调研,其中重点对所列六省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摸底与分析,调查研究结果《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现状调查研究》已于201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对我国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的分析,其数据与结论部分引自该研究成果。
(一)政策体系:家庭教育政策有了自己的价值理念、明确的目标,发展框架日趋成熟
家庭教育工作受到政府的持续关注,2010年以后出台的政策包括2011年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2012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这就使家庭教育指导成为政府提供、惠及全民的一项公共产品。增加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依法保护、儿童优先、儿童最大利益、儿童平等发展和儿童参与作为儿童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被提出,基本与《儿童权利公约》接轨。发展领域由四个领域调整为儿童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和法律保护五个领域,增加了福利这一领域,说明儿童福利正在成为当前儿童发展中的热点和关键性问题,适度普惠型的儿童福利取向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在“儿童与社会环境”部分中,提出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目标,要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宣传实践活动。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出台了201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的规范管理,保障家长学校工作有效开展。
2012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与以往的家庭教育五年规划不同,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凸显了时代特征,回应了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问题。在结构上,增加了工作原则的内容。在目标任务上,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强调要提高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提出要促进家庭教育立法取得实质性成果,要迈向法制化。在队伍建设上,推进家庭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建设,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发展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为城乡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创新深化各类实践活动。根据创新社会管理的形势,提出发展规范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提高家庭教育社会化程度。
(二)管理体制与机制: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省一级家庭教育协调机构,大部分机构的领导由妇联系统领导担任
2012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保障措施中提出:“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建立由各级党政领导牵头负责,妇联、教育、文明办、卫生、民政、人口计生、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领导体制。”
在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妇联管理机构问卷中,涉及省级家庭教育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情况,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省级家庭教育领导协调机构第一负责人有9个是妇联领导,5个省是省政府或省委领导,还有一个省是省人大领导。常务负责人是妇联领导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妇联的有14个。可见各省份都建立了家庭教育协调机构,由党政领导的约占1/3,大部分机构的领导由妇联系统领导担任并主持日常工作,业务工作由妇联负责。
从2011年领导协调机构召开工作会议的情况看,没有召开过工作会议的约占三成,另有约四成的机构召开了一次会议。从专职工作人员看,约三成的机构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可见,在实际的工作开展情况和人员配备情况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
(三)指导服务阵地:形成了以学校家长学校为主体,多种类型指导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阵地格局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是整个指导服务体系的基础,通过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开展规范化、常态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扩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覆盖率,能够提升家长教育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机构,包括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社会组织等。
调查反映在省级示范家长学校的建设中,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的比率超过75%。在家长接受指导的各种渠道中,约60%的3岁以上儿童家长反映指导主要来自托幼机构与中小学,约40%的1~3岁儿童家长反映指导主要来自托幼机构及教育系统的早教中心。可见,幼儿园、中小学等是家长接受指导的主要渠道,学校系统的家长学校建设已经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阵地建设中具有一定分量。
同时,调查显示,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2个省建立了省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均由妇联主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是法人单位的有4个省,其中上海、北京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是事业单位法人,云南、黑龙江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是社会团体法人;6个省有专职工作人员;7个省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2011年有活动经费,上海投入经费最多,为250万元。可见,大部分省都建立了省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对本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开展提供了阵地和组织保障,但其中一半的中心仍处于“没钱没人”的处境,距专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建设还有较大差距。
本次调查显示,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4个建立了网上家长学校,各省网校2011年浏览人次均值为274万人次,省级网校手机用户覆盖均值为55万人。可见,网校已经可以成为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服务阵地和信息平台,但网校的有效运作尚需加强。
(四)人员队伍:基本形成了一支以机构内兼职为主、有较好学历背景的年轻队伍
对指导服务实施机构(包括学校的家长学校及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调查显示,一般机构内专职指导服务人员紧缺,有50%左右的机构没有专职或聘任的指导服务人员,平均人员为1人,兼职指导服务人员为6人。指导者学历不低,80%为大专及以上学历,且队伍比较年轻,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人员比率占81.2%;管理者多数为单位负责人,将近九成的人表示有余力承担组织管理工作。可见,在指导服务的实施机构中,指导服务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少有聘任人员。兼职人员队伍总体以年轻队伍为主、学历较高,管理者有承担组织管理家庭教育工作的意愿,如果得到较好的培训,可以为指导服务的开展提供保障。
从指导服务人员的专业背景看,教育学专业的人员比例最高,大约为所有指导服务人员的1/3,其次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员,约为20%。从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员的主要工作领域来看,开展较多的是儿童发展与儿童教育、亲子活动指导、儿童权利与法律保护、心理与教育咨询;而对营养保健、推广与宣传、社会资源管理与开发、科学研究等工作领域的指导服务能力比较薄弱。在“了解地区有利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进的现有资源和潜在资源”“结合现有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机构、团体,争取潜在社会资源,组成人力、物力的社会资源网络”“依据地区现状、民众需求及社会资源,制定近、中、远期目标”等方面比较缺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人员主要是由教育学专业(含学科教育)教师或社会工作者构成。在专业能力上较擅长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个体或团体咨询活动等,而在科学研究、社会资源管理与开发、宣传推广、营养保健等方面比较薄弱。由于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活动往往仅是兼职工作,所以一般仅以零散的、无计划的方式呈现,大多数机构并不会或无意为此而主动开发和整合资源、制定工作规划。
(五)人才培养:多数人员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但专业培训的缺口很大
对管理机构的调查显示,15个省(自治区、直辖区)中有14个2011年都组织了指导者培训,组织次数最多的是上海,组织了8次,最少的组织了1次,平均培训人数537人。对实施机构的调查显示,约有36%的指导服务人员接受了在职培训,另外有53.8%的指导服务人员在职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比例最高。
可见,目前外界能够提供给指导服务人员的教育支持还是很有限的,但大多数指导服务人员还是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省一级的管理机构在推进培训工作,但培训能力有限。当前我国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员的培训机构并不健全,没有明确的组织和系统负责此项工作。对于指导服务人员的培训内容也不够健全,基本上停留在基础知识阶段。
(六)专业化与科研: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在行业中发挥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但专业化道路依然艰巨
成立了如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社团,以及建立了如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等具有较强研究实力的家庭教育研究机构。以这些机构和团体为引领,形成了一批如《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家长教育学》等研究成果,多次召开了如“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中国家庭教育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设立家庭教育立项研究课题数百项,推动了全国家庭教育研究氛围的形成。
但从指导服务人员取得家庭教育指导或与之相关的资格证书的情况来看,有不及1/4的人员取得了资格证书,而其中主要的资格证书还是教育学或其他学科教师的资格证书,其余有不足1/10的人具有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资格。从对人员的考核和评价情况来看,有将近一半的指导服务机构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员入职无遴选、业务无考核,仅有百分之十几的机构指导服务人员是经过“系统专业的遴选标准”选用的和由“系统专业的考核标准”考核的。因此,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尚不强,对其职业素质、主要职责等均未有所规定,因此也就不涉及严格的甄选和评价。
(七)经费:家庭教育工作经费逐步落实,绝大多数省妇联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但指导服务机构的经费情况不容乐观
家庭教育工作经费逐步落实,调查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2年都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的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其中12个省有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对指导服务实施机构的调查显示,2011年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经费平均为1.81万元;2012年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预算经费平均为2.15万元。但调查同时发现,指导服务机构的经费以自筹为主,政府投入较少,并且一般无增长。从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工作的有关政策来看,虽然经费问题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开展的基础保障,然而对于经费的来源尚无硬性的规定。
(八)指导服务:对象群体的变化带来新的期望
新时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对象群体呈现新的特点,家庭教育出现新的问题,家长对指导服务提出新的期望。主要表现为:
(1)“80后”父母逐渐成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对象的主流群体,指导服务总体对象的学历水平、职业层次和收入层次明显提高,家长参与指导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为基层指导机构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创设了条件。
(2)学校、社区、企事业机关单位、大众传播媒介等传统指导服务渠道中,学校仍占据主要地位,传播媒介的地位上升,社会专业指导机构开始涌现。家长对学校指导的期望率虽较现实接受率有所下降,但仍在期望中占据主要地位;对传统媒体的期望逐渐让位于新媒体;对社会专业指导机构的期望率明显上升。
(3)家长对指导服务的内容期盼个性化、实用性和专业性;对儿童发展问题的关注点开始深入情感领域,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开始关注亲子观;在教养态度上的关注点正在从单纯的关爱或管教向“理智与情感的关系”过渡;在教育方法上正在从显性的硬教育向隐性的软教育过渡。
(4)不再满足于集体性的指导活动,企求更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不再满足于讲座报告类单向的、灌输式的集体性指导活动,期望通过对亲子活动的指导提高指导的服务性,期望通过讨论辨析类的集体指导活动满足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开始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电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