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大开发发展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

(一)中国倡议与世界参与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转折期,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多变,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紧密交织。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但冷战的零和对立思维、傲慢的“历史终结论”心态却仍在国际关系中挥之不去。同时,各国间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但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各类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影响着人类社会存续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中国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做出的贡献。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战略新格局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顺应全球和区域发展格局新的变化、培育中国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构想也是一个国际区域合作战略倡议,而不仅仅是中国的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国的事,而是沿线所有国家共同的发展愿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演讲时指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需要沿线各国的热情参与。“一带一路”的世界参与性与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体现了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以及共赢的精神。因此,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60多个国家共同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二)多元灵活与积极对接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的倡议,需要沿线各国的参与和合作才能真正落实。“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它们较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各国资源禀赋、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差异较大,甚至宗教文化也不尽相同。我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时,需要对沿线国家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要从战略高度进行统筹谋划,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承受力,重大项目的选择和落实一定要建立在同沿线国家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坚持与沿线国家共同协商,共同确定项目,共同落实配套措施。尤其是加强与各区域合作规划的对接,互联互通,促进双方发展的相互协同,从而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塑造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

(三)全面交流与促进认同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真正实现多样化利益的整合,是促进各国彼此理解、达成共识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一带一路”政策沟通的最终落脚点,并为“一带一路”长期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因此,“一带一路”建设要着眼于长远打算,通过体制、制度和机制的设计,将“一带一路”的具体项目与双边、多边、地区和国际机制设计结合起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推广与接受过程中,需发挥沿线国家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影响力,通过全方位和多层面的接触、交流和互动,传递传播“丝路精神”和合作理念,促进增信释疑、凝聚共识,推动实现国家间的政治互信、政策协调。为使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应加大在国际上推介“一带一路”内涵、目标和任务等的力度,尤其是要发挥主题论坛、研讨会、博览会等在增进理解、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稳步推进与力求实效

作为一个涉及面广、跨越时间长的宏大系统工程,“一带一路”建设任重而道远。为使“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从构想落到实处,应从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入手,推动产业和经贸合作,道路、货币、人文、交流相配合,最终实现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动,使之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特色。

就地区而言,中巴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等都是区域合作的重中之重,大湄公河经济圈、泛北部湾经济圈等地的经济合作区建设也事关边境地区稳定和发展。就国家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与我国关系比较好、政局稳定、资源优势比较突出的国家是主要的合作对象。就项目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沿线国家发展的瓶颈。确立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将是扩大“一带一路”共同利益的关键,有助于塑造合作共进的势头,也会振奋世界各国投资者的信心。同时,针对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也应着眼现实需求,选取不同的重点领域。例如,加强与中亚地区在能源、原材料、机械、农业等领域的经贸合作,加强与中东欧地区在机械装备、农业、能源、金融等方面的产业内贸易和双向投资,加大对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等。

(五)互信互鉴与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交汇的产物。人类和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稳定,既是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亦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古丝绸之路精神本身蕴含共同营建、共同受益的内涵特征。“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其虽然由中国倡议并积极推进,但实质上是惠及各参与方的共商共建共享项目。合作共赢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动力。因此,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参与方之间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殖民扩张,更不能打着开放、自由贸易的幌子,搞以邻为壑的重商主义、产品倾销。要立足于各参与方优势互补的现实,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使所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凝结成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使不断改革开放的中国成为时代的造桥者,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携手国际社会,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使合作共建的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使外溢效应惠及更多国家,从而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六)东西互动与区域协同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再平衡,而且是中国自身发展重点的再平衡。“一带一路”强调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施更为积极的开放战略,全面加强东西部互动,通过在西部地区打造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东部打造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两个核心区,在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现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再造若干新的发展引擎,切实增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结合西部新一轮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生态融合,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与推进思路》,《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1期,第53—55页。

[2]大湄公河次区域蓝皮书:《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高程:《区域合作模式形成的历史根源和政治逻辑——以欧洲和美洲为分析样本》,《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0期,第33—57页。

[4]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共创新的辉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经贸合作新格局》,《国际商务财会》2014年第6期,第5—7页。

[5]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1—11页。

[6]蒋希蘅、程国强:《国内外专家关于“一路一带”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中国外资》2014年第10期,第30—33页。

[7]李向阳:《论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元化合作机制》,《国际政治经济学》2014年第11期。

[8]李燕茹、胡兆量:《中国历史战场地域分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文地理》2001年第6期。

[9]李忠强、黄治华、高余宁:《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地区经济增长:一个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10]刘迪、舒林、范阅:《“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界定与经济社会综述》,《西部金融》2014年第9期,第62—70页。

[11]刘华芹:《“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新引擎》,《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第34—40页。

[12]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5期,第538—544页。

[13]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第30—38页。

[14]盛毅、余海燕、岳朝敏:《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综述》,《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1期,第24—29页。

[15]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经济学家》2011年第4期。

[16]唐国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

[17]王义栀:《“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与挑战》,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8]严妮飒、王亚东:《“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北方经济》2015年第7期,第50—52页。

[19]张洁:《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20]张庆杰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及机制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21]赵晋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经济影响与对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

[22]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23]周绍杰、王有强、殷存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界定与机制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本章执笔人:董雪兵、朱西湖、池若楠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