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十讲:孔子的处世之道(人文大讲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终身读书:孔子的人生境界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呈现出三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书本知识爆炸现象的加剧,知识老化速度的加快,知识综合化、一体化的加强。面对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现代人若不能与时俱进,站在人类知识的最前沿,不断增加新知识,淘汰旧知识,更新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有可能被社会无情地抛弃,更谈不上跻身于世界知识前沿,使自己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强者。

(一)读书是一种富贵人生境界

在知识激增和信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是企业创新和人生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富贵人生境界。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他指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新工具》)。培根的这一观点,被后人表达为一句著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肯定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明是任何政权、任何教派、任何杰出人物对人类事业的影响都不能比拟的,因为科学发明的利益可以扩及于全人类,而政治的利益只限于特殊的地带。后者经不了几代,前者则永垂无穷。知识是财富的基础,知识也是获取权力的源泉。阅读史书可以使人明智,阅读诗歌可以使人聪慧,演算数学可以使人精密,研究哲理可以使人思想深刻,修身养性可以使人道德高尚,逻辑修辞可以使人能言善辩。一句话,知识决定人生命运,知识是构建富贵人生境界的根本保证。

中国汉代哲学家王充在其《论衡》一书中,早已认识到知识是一种力量。他说:“人有知识(学),则有力矣。”(《论衡·効力》)

宋代皇帝赵恒在其《劝学诗》中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人的“智商”越高,知识越新越广,在社会中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大,社会竞争力也就越强,发言权也就越多,社会地位也就越高。现代社会流行的“知识决定高度”这一警句,道理就在这里。

读书是苦也是乐。读书有两种:一种是把读书只视为谋取功名利禄的重要手段,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这是一种功利化的读书。在今天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读书是为了考取名牌大学、是为了出国留学;成人阅读《周易》是为了算命……这种功利化的读书,在多数情况下是苦涩的,根本无快乐可言。另一种读书是随个人兴趣爱好、为抚慰心灵,选择阅读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这种不带功利目的的读书,则是一种快乐的读书。孔子曰:“学而时习(复习、实习)之,不亦说(悦)乎?”这种读书犹如儿童读小人书、成人读小说一样,随兴致所至,广泛涉猎,完全出于人的趣味。正如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所说:“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

(二)读书是一种健康长寿人生境界

读书是一种构建富贵人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追求健康长寿的人生境界。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不用去医院。”正如南宋诗人陆游所云:“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需书卷作良医。”清代学者李渔曾说:“予生无他癖,惟好读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除。”读书可以解除人的忧愁、寂寞、愤怒、孤独和牢骚不平之气,可以使人心神集中、杂念尽消、心平气和、神志安稳,从而有利于人的健康;读书可以清心明志、教人明理,遇到不公平之事可以避免“怒伤肝、恐伤肺”;读书还可以引导患者专心于书中,暂时忘却病痛带来的苦恼,使患者意境开阔、心情舒畅,有利于人的身体康复。

读书还可以延缓衰老,预防痴呆症。医学研究表明,老年痴呆归根结底是因为大脑功能衰退,记忆能力丧失。如能勤于读书则能促进“脑运动”,而不断的脑运动可以直接促进脑健康,从而通过脑协调与控制全身的功能,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勤于读书、勤于用脑的人,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以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延缓中枢神经老化,带动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统一,促进人体健康。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德格斯·坡厄尔对1600多名25岁到92岁爱读书的人进行推理能力、记忆力、视力以及对空间的判断力的测试,发现80多岁的人的表现几乎和年轻人同样良好;一部分80多岁与90多岁的人的智力,接近任何年龄段的最高水平。戏剧电影大师夏衍说得更具体:“不爱动脑,不爱读书,不爱思考的人,容易得‘老年痴呆症’。”由此可见,“至乐莫过于读书”,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三)读书是一种道德人生境界

读书是一种健康长寿的人生境界,更是一种人所追求的道德境界。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一位文化名人在他的书房内挂有一副对联云:“抛他难抛身外物,读我平生未读书。”当你在静静的书房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你丰富的人生阅历去解读书中所阐述的哲学智慧和人生理念且有所悟的时候,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你会顿时将自己一生所追求的钱、权、名、色等“身外之物”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完全摆脱令人痛苦的世俗的“功利境界”而升华为君子的“道德境界”。这正是“世事浮躁唯拥书城而心静,人间烦嚣但闻墨香而气平”。在这一境界中,读书使人超脱,读书让人宁静,读书令人满足。这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心灵净化。法国著名哲学家梅里特在《人是机器》一书中,正确地指出:“征服全世界,也抵不上一个哲学家在他的书房里所尝到的那种快乐。”

(四)读书是一种文化软实力

现代企业家需要财富和健康的硬实力,更需要知识和文化的软实力。读书不仅可以提高现代人的文化知识水平,达到身体健康之目的,而且也可以提高现代人的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爱国热情,还可以启发现代人的哲学智慧。这种文化软势力,才是社会综合势力和国际竞争力所在。所以,温家宝总理指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因此,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为“世界读书日”。近年,我国有识之士建议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以法律形式定为“中国读书节”,并发出“享受阅读乐趣,共创学习型社会”的倡议,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读书活动。

在读书远离我们的今天,现代人应牢固地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孔子就是“终身学习”、自学成才的典范。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生都在努力读书,追求知识。他曾说过:“学而不已,阖棺乃止。”(注:在《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孔子燕居。子贡摄齐而前曰:‘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罢,振于学问,不能复进,请一休焉。’……孔子曰:‘……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家里休息,他的学生子贡就提着长袍下襟去见他,说:“我跟你学习好几年了,可是现在感到才能枯竭,智力疲惫,看来学问是停止不前,不会再有什么进步了。还是让我把学习停止一下吧。”孔子答曰:“学习是不能停止的,一个人只有离世之时才能停止自己的学习。”孔子深刻地阐明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他将读书学习视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和终身目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发奋图强、刻苦读书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从四五岁读蒙书开始,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中,真正做到了“枕上、厕上、马上”手不释卷,嗜书如命,就是在他弥留之际还叫别人为他念书,直到去世,整整读了近80年的书。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孔子和毛泽东的这一优良传统,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在读书中充实创新知识和实践的能力,使自己具有终身学习和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从而为自己走向成功之路奠定牢固的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