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声誉与会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研究内容、结构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和结构

总体来说,本书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信任理论为基础重新构建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二是在这一新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对一些观点进行实证检验。当我们将会计理解为一种信任机制时,一些影响信任的其他因素及其对会计的影响自然就显现出来,声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本书在构建了一般性分析框架之后,侧重研究了声誉对会计的影响,这部分研究可以视为对本书一般性分析框架的一个重要应用。[1]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11章。上篇是理论的构建,包括第2、第3、第4章,重点是在信任理论的基础上重新解读和构建财务会计的理论框架,同时也对这一框架的应用之一——声誉——进行理论分析。下篇是理论的应用,包括第5~11章,主要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角度就理论框架中涉及的部分观点进行实证检验,其中重点检验声誉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具体来说,本书各章的内容如下:

第1章“导论”,提出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介绍本书的研究内容、结构和方法,以及本书的特色、创新和局限。

第2章是“信任:概念基础与理论依据”。因为本书要从信任角度重新理解会计,因此首先需要了解信任的相关理论。第2章对信任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全面的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是本书的概念基础和理论依据。

第3章是“声誉:一种信任机制”。在信任概念的统领之下,第3章介绍“声誉”这一影响信任的重要因素,包括声誉的含义、声誉机制的原理与应用、中国文化中的声誉机制等。第3章为本书在信任概念下研究声誉对会计的影响提供了理论铺垫。

第4章“会计:信任视角的理论构建”是本书的重点内容。这一章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部分:首先从信任角度重新解读现有财务会计理论关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观点;其次以信任理论为基础详细论证“会计是一种信任机制”这一命题;最后在信任概念的统领下构建一个涵盖会计和其他信任机制的理论框架,借以分析其他信任机制对会计的影响。

第5章“信任、制度与盈余信息含量”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角度检验制度和信任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并着重探讨制度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路径。

第6章“诚信、盈余管理与公众评价”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角度检验诚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市场对诚信和盈余管理的评价。这一章还讨论声誉机制的公众基础问题。

第7~9章是从会计稳健性角度进行的研究。第7章“声誉、债务与会计稳健性”以信任概念为基础检验债务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以及声誉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第8章“声誉、制度与会计稳健性”以信任概念为基础检验声誉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以及制度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第9章“信任、政治关系与CEO薪酬—回报的非对称敏感性”以信任概念为基础间接检验薪酬契约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以及CEO政治关系对这种关系的影响。

第10章“实际控制人性质、信息披露质量与声誉机制有效性”从公司信息披露的角度检验声誉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以及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对这一关系的影响。

第11章“诚信、亏损与年报披露的及时性”从会计信息及时性的角度检验亏损公司的年报披露时滞以及公司诚信度水平对这一时滞的影响。

除导论外,上述研究内容可以用图1—1表示。

图1—1 本书的结构

1.2.2 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方法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并且力求做到二者的融合。会计研究方法通常划分为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两类,并且这两种研究方法之间颇多争论。实际上,对研究方法存在争论是学科不成熟的表现。举例来说,物理学中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赫兹通过实验验证了麦克斯韦理论中电磁波的存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实验与相应理论的矛盾分别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打开了大门,爱丁顿对日食的观测首次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吴健雄的实验则支持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没有人会对物理学是应该进行理论研究还是实验研究进行争论,这些研究方法都是打开自然界奥秘之门的钥匙。所以,争论会计研究中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的优劣除了自我贬低之外没有任何益处,针对一种新方法的正确态度是努力去掌握它而不是批判它。

本书上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下篇则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而且所有实证研究都是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很多新理论、新观点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是无可置疑的。这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这些观点进行检验,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如果我们通过规范研究对某一问题无法得到明确的结论,采用实证方法进行检验则能够证实或者证伪一些模糊的观点,此时实证研究弥补了规范研究的不足,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本书绝大多数实证研究体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注释

[1]这也说明本书构建的一般性分析框架不仅可以分析声誉对会计的影响,还可以分析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的研究还远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