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基础。世界观、方法论及其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马克思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使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上,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与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的相互贯通,使世界观、方法论走向完善和成熟。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构建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构建问题,既和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有关,也和以什么样的原则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有关。只有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构建起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的科学体系。
第一,必须按照整体性原则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突出特征,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必须贯彻整体性原则。如前所述,整体性实际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正是这种内在联系才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例如,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基本原理,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结合中得到验证并得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雇佣劳动、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等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是贯穿三个组成部分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它们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不是简单地对应于这三个组成部分,而是对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原理的高度提炼。正是这些基本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
第二,按照实践性原则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马克思主义发展的150年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的接触和结合中,是在关注和研究自己时代提出的最迫切需要解决和回答的重大问题中丰富和发展自身并不断得到创新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不是远离现实的抽象的理论。今天,我们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是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现在,学术界也提出了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这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方式,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体系和精神实质的重要前提。但是,文本研究必须与时代变化、与新的实际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的。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构建中必须体现实践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基本原理,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在这些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以这些理论原理为分析工具,对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对现阶段社会主义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社会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基本原理在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现实中所作出的理论展开和实际运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性应该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构建中。我们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意义的。
第三,按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原则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人类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它在知识占有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平。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中,在对科学真理的阐释中,都体现了理论逻辑的力量和学术价值的魅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为无产阶级提供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它具有鼓舞无产阶级斗志、引导无产阶级沿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去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所以我们又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可以认为,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在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中,贯彻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要研究怎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等带动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问题,这里不仅仅包括研究反映意识形态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而且还包括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把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体系和教育之中。
根据以上原则,构建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可以由“导论”和三个部分组成。“导论”着重阐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范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品质,以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和现阶段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第一部分:客观世界的发展。客观世界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自在的存在,即自然界;一种是自为的存在,即人类社会。这部分着重对客观世界作出阐释。一方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联系性、发展性,确立思维方式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客观世界;另一方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基本原理,如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统一规律等,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把认识的工具给予了人类,使人类去认识和掌握世界,从而为创造性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对上述问题的阐释为基础,阐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制约着人类的经济活动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动力”,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二部分:人的发展。人从事着物质生产实践,从事着社会实践。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部分着重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认识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的基本原理,如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这就使得人类在认识和掌握世界的同时,也能掌握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正确认识自身,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以对上述问题的阐释为基础,阐明社会是“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注:《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人是社会有机体的主体,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社会有机体内部生产活动中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性质。人与人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为人们在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之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成为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第三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它表现为社会运动形式。认识和把握社会运动形式,就是要赋予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以自然的本来面目。认识和把握社会运动形式,就是要明确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其间可能会出现曲折甚至倒退,但总的趋势是向前推进的。
这部分在前两部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首先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矛盾,它构成了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其次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结合,就表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即具体表现为生产与需求、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生产扩大与资本价值增殖目的等矛盾;最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展开形式的运动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但是,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构成了第三部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而第三部分则是对前两部分基本原理在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现实中所作出的理论展开和实际运用。正是这种理论展开和实际运用才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才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世界观、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性
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特征,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的“灵魂”。世界观、方法论虽有差别但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观本身就是方法论,即在世界观的知识中潜存着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这就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6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二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即理论运用于实践,世界观不仅仅是要认识世界,还在于改造世界,这就如毛泽东所说:“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注:《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卷),30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世界观、方法论作为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的“灵魂”,它相统一的两个方面的表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是高度契合的。
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关键并不在于确认它有没有层次性,而在于怎么来区分这种层次性,依据什么来区分这种层次性。既然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灵魂”,那么我们认为,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就是区分这种层次性的依据。如果我们围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思想路线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逻辑主线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就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作由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它大体上可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包括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这些观点和方法,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由这些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第一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层次的内容。二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实践中的运用而形成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等。这些观点和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层次的内容。三是核心层次的基本原理与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的运用而形成的基本原理,包括资本雇佣劳动、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等。这些观点和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层次的内容。
我们看到,很显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个层次内容的区分与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的两个方面的表现是密切相关的。第一个层次的基本原理指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本身。世界观回答的正是有关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普遍的问题。世界观作为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观点体系,决定着人们认识、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方法论是世界观具体运用的结果,是建立在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世界观就没有方法论。进一步说,一旦人们按照世界观的根本看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或者把世界观的各种原理、原则用来指导对世界、现实的认识时,世界观就成了方法论。因此,一方面,核心层次的基本原理体现为世界观的知识,并在这些知识中潜存着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世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表现出方法论的意义;另一方面,核心层次基本原理的展开和运用形成第二、第三层次基本原理的过程,正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这表明了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理论运用于实践、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的过程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问题还在于改造世界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过程,从而才有了世界观、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发挥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作用,才有了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个层次内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就世界观、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性而言,首先,第二、第三两个层次基本原理的存在是以核心层次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没有核心层次的基本原理,就没有第二、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可见,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核心的内容、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其次,第二、第三两个层次基本原理的存在又是核心层次基本原理进一步运用的结果,这表明世界观、方法论只有和实践结合才有意义。“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办法。”(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3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世界观、方法论的实际意义所在。把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实践结合,用于分析具体实际,就会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第二层次,把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产生的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践结合,用于分析具体实际,就会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第三层次。世界观、方法论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始终,它使基本原理具有活力并产生理论升华,形成新的基本原理。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5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由此可见,离开世界观、方法论来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除了通过理论体系整体的三个层次体现出来,还可以通过客观世界的发展、人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三者以其物质性及发展的规律性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第一,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客观是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了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前者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则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存在,而非意识、观念的存在或集合体。客观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对客观世界的这一认识决定着人的发展。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劳动起着关键性作用。劳动不仅为人的意识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而且在劳动中人的语言的形成使人类意识得到充分发展,劳动和语言又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并日益完善,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们在劳动中主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不仅使事物的现象反映在自己的感觉经验中,而且使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反映在自己的思维中,形成了特有的观念世界。因此,没有客观世界,就没有劳动和语言,也就没有人的观念世界,没有意识。意识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以客观为基础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也是建立在客观世界和意识的物质性基础上的。人是人类社会的主体和承担者,人正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认识和改变着客观世界,实现着社会历史的变革。人类社会不仅在实践中形成,也在实践中存在和发展。
第二,客观世界、人、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客观世界是复杂多样的但却有其本质和规律,它要求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和改造世界,它的发展要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关注事物内部的矛盾等。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历史性,人的价值是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实现的。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人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需要经过一个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2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的过程。人的认识必须遵循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使主观符合客观,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认识论、真理观是高度统一的。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人的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奠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主人。反过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即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才可能使人最终从自然的、社会的以及自身的盲目必然性的支配与束缚下摆脱出来获得自由。
世界观、方法论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不仅说明了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在于说明了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个理论体系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任何抛弃世界观、方法论来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体系,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是不断发展的,这是理论原理、理论运用和理论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任何将马克思主义区分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是反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任何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才具有发展性的观点也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阐述了客观世界发展、人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阐述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稳定、最持久、最具决定意义的内容。
3.世界观、方法论的运用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等的阐释,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马克思关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的论述,为我们把唯物史观运用于社会实践、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主义宣言》中问世,经过足足20年的潜伏阶段,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这一发展过程是马克思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使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上,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研究,使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上,从而使世界观、方法论走向完善和成熟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包括了政治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研究和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研究,但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或拼盘。它高于政治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研究,高于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论的研究,就是因为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中,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中,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的相互贯通中体现和证明了世界观、方法论。因此,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分别作了阐述的基础上,于“三个版本的序言”中提到:希望读者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注:同上书,8、11页。)。世界观、方法论的发展过程深刻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整体性。
第一,从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上来看,马克思在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研究中始终将其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不断寻求唯物史观的创立和运用。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正是他创立和论证唯物史观的过程。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了有关林木盗窃事件、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以及德国摩塞尔河地区酿造葡萄酒的农民贫困破产问题,需要他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这成为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马克思退出社会舞台回到书房后,在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中搞清楚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并打算进一步解剖市民社会,这成为他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奥秘的出发点。这些研究成为马克思能够创立唯物史观的关键。马克思在巴黎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后来移居布鲁塞尔。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将其简要地概括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可见,从马克思转向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这一意义上来看,唯物史观的创立源于对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奥秘的研究。换个角度说,在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哲学的贫困》,再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对商品、货币、资本的论述是其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组成内容,这些研究不仅成为唯物史观创立的现实材料,而且也成为唯物史观作为方法论用于指导对商品、货币、资本研究的证明材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体现了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把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所作的分析,意味着他已将研究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经济本质中,但由于马克思正处于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时期,并且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对劳动价值论持有否定态度,因而这时还未能建立起唯物史观。《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的哲学思想和经济思想的一部论战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把唯物史观作为方法论运用于对经济范畴的研究,认识到经济范畴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它是对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抽象,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1843年以来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结晶。手稿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结构的详尽论述,对劳动价值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问题的科学论述,标志着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结合,手稿也由此成为探索马克思理论整体结构内在联系的重要文献。根据手稿的内容,马克思随后不久就出版了运用唯物史观专门就商品和货币问题作出详尽而系统探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马克思通过阐述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性的表述。当然,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有机结合还是集中体现在《资本论》这一宏伟巨著中。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生产及生产过程,剩余价值实现和分配等问题的探讨,不仅运用了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如唯物辩证法、抽象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而且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也丰富了唯物史观的内容,论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正如列宁所说:“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注:《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第二,从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与共产主义理论相统一上来看,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创立与运用,进一步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提供了经济学的证明。唯物史观创立之前,马克思是从哲学原则出发,把共产主义看作是某种哲学原则的实现,并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之所以合理、之所以必然实现,是因为这种制度是符合人性的制度,是向人性的复归,“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这时,马克思所向往的共产主义,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性观念。唯物史观创立后,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应当在某种特殊的科学的科学中,而应当在各种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1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因此,马克思不再从哲学的原则出发来理解共产主义问题,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矛盾的深刻分析,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44、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运动和它内在的基本矛盾,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基础上,又进一步阐述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注:同上书,592页。)思想。共产主义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未来。
如果说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有了科学的理解,那么,19世纪50年代末以后剩余价值的发现则使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论证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尖锐的对抗矛盾,说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8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而未来社会则是“全面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后来,在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发展两个阶段的理论,并对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的特征作出了科学的表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共产主义必要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不仅仅是关于未来社会的描述,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肩负着改变世界这一特殊的实践任务,“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的相互贯通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整体性,而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共产主义理论三者的相互贯通中,对共产主义理论而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结合是其理论基石,因为它们使共产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而对剩余价值学说和共产主义理论而言,唯物史观则是其理论基石,因为它在使剩余价值学说和共产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历史、时代、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发展的重要内容。从马克思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运用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实践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分析和探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观点和方法,并将其概括为新原理的过程,也即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从整体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必然是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立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过程而言,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节点就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因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于对中国具体实际的分析,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因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和理论阐明的同时,也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正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和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世界观、方法论的运用还从方法上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以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具体化为矛盾分析法、抽象分析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分析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等,运用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中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显现了方法的整体性。其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反映的就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通过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反映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当世界观成了方法论时,认识与实践也统一了起来,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也统一了起来。认识世界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改造世界,二者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剥削本质的基础上进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肩负着历史使命、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等,都是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对世界的改造。改造世界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的认识能力,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它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合规律、合目的的过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认识能力也会不断得到磨炼和提高。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与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一起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中,成为人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方法特征。不了解和运用这一方法特征,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如毛泽东所说:“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说人比蜜蜂不同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有了房屋的图样。我们要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也须先有中国革命的图样。不但须有一个大图样,总图样,还须有许多小图样,分图样。而这些图样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得来的关于客观实际情况的能动的反映。”(注:《毛泽东文集》,第2卷,3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其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使我们能够真正地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在逻辑关联的要求,也是我们从方法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重要方面。如江泽民同志说:“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书斋理论,它“是用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阐明的经验总结”(注:《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2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从客观世界的活生生的物质构成到社会生活的本质、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解剖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等,每一个原理乃至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都是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都是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的统一,从而也都是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关系,说明了理论是在概括实践经验中形成的、实践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是在回答实践问题中发展的,而且还以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验证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法论意义。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原理才是科学的、正确的,才是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原理。显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表现为理论能否掌握群众的问题。“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因此,我们很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就在于它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够科学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就在于它不仅作为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存在并发展,而且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存在并发展。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高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
其三,理论原理、理论运用与理论发展的统一。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反映了理论原理、理论运用与理论发展的统一,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如前所述,在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过程中,三个层次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充分反映了理论原理、理论运用与理论发展相统一的方法特征。因为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当第一层次或核心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实践结合形成了新的或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时,当第一层次或核心层次、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实践结合形成了新的或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时,就已经实现了理论原理、理论运用与理论发展的统一。显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就是理论运用的过程,而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新的基本原理的过程就是理论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整体的形成过程正是理论原理、理论运用与理论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又如前所述,在世界观、方法论的统一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也充分反映了理论原理、理论运用与理论发展相统一的方法特征。因为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过程,就是理论运用的过程,而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就是理论发展的过程。理论发展以理论原理及其运用为前提并统一于理论原理及其运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历史形成过程正是理论原理、理论运用与理论发展相统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