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闻评奖:意识形态与专业标准的二维互动
一、新时期我国新闻评奖的历史沿革
对于一个职业来说,完善的奖励制度不仅意味着社会对该职业及其从业者的认可与尊重,也体现了不同权力因素对该职业的规范与影响。197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第三次新闻改革的帷幕逐渐开启,新闻评奖制度也随之诞生并不断发展与完善。1980年,北京新闻学会和《新闻战线》杂志编辑部率先发起了“全国好新闻”的评选活动,评选1979年度全国好新闻奖。鉴于当时新闻界百废待兴的状况,本次评奖以“推动新闻改革,多写新闻,多写短新闻,多写好新闻,更好地为四化服务”为根本目的(注:参见北京新闻学会等:《好新闻》(1979),1页,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0。),只评消息一个项目,评出好新闻31篇,其中一等奖6篇,二等奖25篇。这是我国当代新闻史上第一届全国性新闻作品评奖活动。此后,一系列全国性新闻奖项先后设立:1990年的“现场短新闻奖”、1991年的“中国新闻奖”和“范长江新闻奖”、1993年的“韬奋新闻奖”等等。与此同时,伴随新闻事业的发展,各地方、各行业的新闻奖励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据统计,目前我国业已形成的各级各类新闻评奖共计10个大类:全国性的新闻奖、地方性的新闻奖、综合性新闻奖、专项性新闻奖、评选人物的新闻奖、评选新闻单位的新闻奖、以新闻界为主兼顾社会各界的征文奖、新闻单位内部的评奖、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某种需要临时开设的新闻奖、参加国际上的新闻奖。(注:参见常秀英、张君昌、阮观荣:《争获新闻奖指南——新闻评奖理论与实践》,134~136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在这些奖项中,全国性的评奖无疑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1994年,在第四届中国新闻奖和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颁奖会上,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龚心瀚同志就对当时的全国性新闻奖项作了如是“定位”: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记协会同全国新闻界,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建立起高层次的新闻工作奖励机制。一年一度的中国新闻奖评的是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三年举办一次的范长江新闻奖评的是优秀的中青年记者,两年一届的韬奋新闻奖评的是优秀的编辑和通联、教学、研究工作者。目前正在进行的还有表彰优秀记者、编辑、评论员的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这四项评奖各有侧重点,互为补充,共同的目的是要把全国新闻界不同业务部门的人员都包括进来,充分调动全体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承和发扬范长江、邹韬奋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建设,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名记者名编辑,有利于采写和采制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果的名篇佳作,从而使新闻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注:龚心瀚:《在第四届中国新闻奖和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颁奖会上的讲话》,见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3年·第四届),5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上述“定位”在确立全国性新闻评奖“规格”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国家设立该奖的目的与归宿——“使新闻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换言之,全国性新闻评奖的高规格政治导向决定了其无可撼动的权威性地位。
到90年代中期以后,新闻评奖出现了过多过滥的状况,国家相关机构开始统一与规范新闻奖励机制。1997年,中宣部新闻局审批了13项常设全国性新闻评奖项目: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新闻工作者)、韬奋新闻奖(新闻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奖、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中国科技新闻奖、政协好新闻奖、人大好新闻奖、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奖、五四新闻奖、中国人口新闻奖。(注:参见常秀英、张君昌、阮观荣:《争获新闻奖指南——新闻评奖理论与实践》,20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此后,全国类新闻评奖一度增至14项。
从总体上看,这些评奖对推动新闻改革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与新闻文体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性新闻评奖主要有三项:“全国好新闻评选”、“现场短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这是因为,这三项评奖的时间跨度是从1979年至今,正好涵盖了整个新时期。同时,这些评奖的实质不仅是对不同阶段的新闻文体实践的一种“历史记录”,也对新时期新闻文体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引领与导向的作用。
(一)“全国好新闻评选”
从1980年开始,“全国好新闻评选”一共举办了十届,其中涉及从1979年到1988年的1927篇(幅)好新闻。在第一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只评选了消息一项。此后,为了满足全国新闻界的要求,同时为了全面推动新闻文风、版面(节目)的改革,在第二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就由原消息一项增加到消息、通讯、评论、标题和新闻照片等五项,入选篇(幅)也增加到121篇(幅)。此后,评选项目和入选数字逐年增加,到第十届“全国好新闻评选”时,评选项目已有12个,入选数字除标题、照片、漫画等视实际情况而定以外,其他各项的入选总数固定为200篇左右。(注:参见何光先:《十年新闻写作变革》,2页,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二)“现场短新闻奖”
1990年6月,受中宣部委托,中国记协举办了首都部分新闻单位“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首届共有首都21家新闻单位推荐的125篇新闻作品参评,最终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30名。从第二届开始,该评奖范围已扩大到中央各部委的报纸、全国各省(市)和部分地方新闻单位,参评总数达到1500多家,评选出150件获奖作品。1992年,第三届“现场短新闻奖”又评出153件获奖作品。此后,该奖项被纳入中国新闻奖序列,不再单独评选。
(三)“中国新闻奖”
1991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了首届“中国新闻奖”,这是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参评单位包括国内所有各层次的新闻媒介,即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这是参评范围最广泛的新闻作品评奖活动,设有14个项目,奖额150个,分一、二、三等奖。2005年开始,我国新闻评奖工作发生了重要变化。3月,中办、国办颁布《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中宣部出台《全国文艺新闻出版评奖活动的整改方案》,把全国性的新闻评奖从原来的14个减至2个,即中国记协主办的评选优秀作品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优秀新闻工作者的“长江韬奋奖”。(注:参见邵华泽:《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颁奖会上的讲话》,见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4年·第十五届),2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这样,“中国新闻奖”就成了目前我国唯一保留的关于新闻作品类的国家性奖项。根据我们的统计,截止2008年,19年来“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总数为3928篇(幅)。这个数据实际也暗含了中国新闻奖的巨大影响力与辐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