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因避讳而改变的地名
在我国县级以上政区地名中,有50 个左右是封建社会避讳制度的产物。避讳制度产生于春秋时期,兴盛于汉、唐、宋、清等朝代。避讳制度之所以在封建社会颇受推崇,首先,在于其忠实地维护和巩固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专制统治,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的礼仪典章。具体表现在言论和书写时要避免君主和尊亲的名字,要“畏大人(君主)”,这是公讳,任何人不得违反。其次,在于彰显孔子圣君、贤臣、良民组成的封建社会的所谓太平盛世,以至把孔子奉为“素王”,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和“至圣先师”,对其名必须避讳,这是畏圣人,而且属于公讳。最后,在于倡导“亲亲”之礼,即心向着自己的亲族,这是宗法制的原则。“亲亲”首要的一条是孝悌,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事父母,能竭其力。”“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说话或书写时必须遵守家讳,不能直呼祖父母、父母之名。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屡屡出现州郡县名要为帝王及其尊宗让道、改名的现象。应该说,在坚持“尊者讳、亲者讳、贤者讳”的原则上,封建王朝从来不让步,但具体怎么改,最终改成什么样,相对较为灵活,其中有不少学问。从目前遗存的大量避讳形成的地名中,似可以看出一点门道,找到一些规律。
一是选用音同义近之词代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以此改变的地名最多。历史上,有很多州郡县名称中原有“义”字,但因与宋太宗赵光义之名相重,遂取《孟子》“义者宜也”之意,改“义”为“宜”。如湖南宜章县原名义章、陕西宜川县原名义川、江苏宜兴市原名义兴、四川宜宾市原名义宾,均在北宋太平兴国(赵光义年号)年间更名。山西平遥县原名平陶,北魏时为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名平遥。
二是选用吉祥嘉词代替。这是古代命名地名时喜欢用的一种方法。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唐朝时因“独守臣节”的故事命名全义,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为兴安,寓“兴旺安宁”之意。山东省庆云县原名无棣县,明洪武年间,为避明成祖朱棣名讳,改名庆云,寓祥瑞之意。浙江省长兴县原名长城(以县城狭长得名),后梁时为避朱温之父朱诚名讳,改名长兴,寓“长久兴旺”之意。河北省永年县,原名广年,隋仁寿年间为避太子杨广(后为隋炀帝)名讳,改名永年,寓隋炀帝杨广“长久吉祥”之意。陕西省延安市原名广安,隋仁寿元年(公元601 年)也为避太子杨广名讳而取延州、广安县之名各一字合为延安县,此为延安得名之始。
三是选用经典佳词代替。这种方式历代均有运用。如湖北省咸宁市原名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为避宋太祖永安陵讳,以《周易·乾卦·象辞》“万国咸宁”与“永安”之意相近,故改名咸宁。广东省惠州,隋唐时为循州,五代时为祯州,北宋时为避仁宗赵祯名讳,以《汉书》“恩惠卓异”之意,改为惠州。安徽省霍邱县原名霍丘,清雍正帝甚尊孔子,明确规定逢丘改为邱,霍丘也因此改名霍邱。贵州省正安县,唐代为珍州,元代为避明玉珍名讳改为真州,明代取“真州安定”之意改为真安州,清朝时为避雍正帝胤禛名讳而定名为正安。
四是选语意递进词代替。这也是古时地名避讳常用的一种方式。如湖北省孝感市原名孝昌,以此地“孝子昌盛”定名。五代后唐同光年间,为避庄宗李存勖祖父李国昌名讳,取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的典故,改名孝感。江苏省仪征市,宋代在此铸造的四位先皇金像仪容十分逼真,皇帝甚悦,故建仪真观。明朝时设仪真县,清朝时为避雍正帝胤禛名讳,改名仪征。
五是选境内名山大川或特产为名。这是古代在处理避讳问题时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如湖北省汉川市原名义川,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为避太宗赵光义名讳,取“汉水所经流也”之意,改名汉川。湖南省平江县原名昌江,五代后唐时,为避庄宗李存勖祖父李国昌名讳,以昌江流经此地时河床平坦、水流平稳为由,改名平江。湖北省枣阳市原名广昌,隋朝时为避杨广名讳,以境内枣阳村(境内多枣树)为名,改为枣阳。
四川省双流县原名广都县,隋仁寿元年(公元601 年),为避杨广名讳,以地处郫江、流江之间为由而改名双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