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耀中自选集·报刊作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军营:向世界开放

1955年,深秋之夜。中南海灯光闪烁。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军委和国防部的请示报告上落下一行狂草,把向世界展示新中国武装力量的重任,交给了天津警备区某师。于是,长长的京津走廊,潺潺的北运河畔,驻扎了我军开放第一师。

从1955年至今,37载寒暑,弹指一挥间。天津警备区某师这支威武、文明、刚强的军旅,先后出现在世界五大洲15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面前,前来一瞻共和国军人风采的贵宾已达1 400多批,共3 000多人。其中外国总统、元首34位,各国党的主席、总书记41位,外军最高统帅47位,共赢得赞语1 900多条。同时,伴随着这支军旅的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蒙哥马利单枪会杨勇

1960年5月26日,蒙哥马利远涉重洋,迈进新中国的军营。这位英国陆军元帅、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最高司令部副司令,曾因指挥北非战役击溃隆美尔的德军,率部参加诺曼底登陆作战而闻名世界。十几年前,对中国的“八路军”、“游击队”,他也许不屑一顾,然而现在,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风云人物竟然怀着好奇心,站在“八一”军旗前。蒙哥马利与前来迎接他的杨勇上将亲切握手:“久仰了,杨将军,中日一战你们打胜了,朝鲜战场,你们又打胜了,令人钦佩!”

射击、投弹、格斗。所有严格的军事指挥官一般都不会满意士兵的训练技能。果然,蒙哥马利也不例外。但是,当刺杀表演开始时,谈笑风生的蒙哥马利,竟然目不转睛,表情庄严凝重。只见500人的刺杀方队,站似青松,举步生风,吼声起处,气势磅礴。蒙哥马利似乎从那闪着寒光的旋风中发现了什么。表演刚毕,他马上提出:“师长阁下,能否允许我到刺杀队列中看一看?能不能请士兵脱帽?”

他的要求得到了满足。蒙哥马利以标准的军人姿态跨进刺杀方队。他犀利的目光在每个战士的额头上审视着,随后,从战士手中接过半自动步枪,立姿击发,一个钢板靶应声落地。接着,蒙哥马利把步枪递给身边的杨勇上将,杨勇司令员笑着点点头,猛地举枪连击,“叭、叭、叭”一排胸环靶饮弹倒下,枪声响过,两位将军对视无语,短短几秒钟内,他们完成了一次技能与心理的较量。

告别时,蒙哥马利没有留下一句赞许之言。他留给了中国军营一个问号……

谁知,3天以后,蒙哥马利在香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中国军队纪律严明,武艺精湛。500人的刺杀方队像一个人的动作。开始,我以为都是军官,当我走进队列时看到,他们的额头都是光光的,没有皱纹,都是年轻的士兵。”他呷了一口咖啡,神情严肃地说道:“在这里,我要告诫我的同行,不要同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要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谁打中国,进得去出不来!”

NHK电视台的“黄金时间”

1986年9月30日晚8时,日本东京NHK电视台的演播室内,正向岛国的2亿观众,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军事表演的电视纪录片。

屏幕上推出清晰的画面——

中国华北某地,某师射击场。

风沙弥漫,大地混沌。

观礼台上坐满了不同肤色的观众。坐在前排中央的一位外国将军侧身对陪同的该师师长说:“这样恶劣的气候,是否影响表演的精确度?”师长自信地对翻译说:“你请将军放心地看吧。”

“砰!砰!”两发绿色信号弹升空。10名荷枪实弹的士兵,每人肩扛胸环靶跑步来到参观台前,经过严格检查后,他们将靶子插在靶台前方。

“半自动步枪对100米胸环靶快速射击,表演者二连三班。”解说词在风中时断时续。

一声令下,10支枪口喷出火来,6秒钟后,枪声骤停。

“一号靶射手,10发子弹命中100环!”

“二号靶射手,命中99环!”

“……”

外国将军们一边在靶子上细心地寻找着弹孔,一边自语着,“太精神了!在七八级阵风中,能做到弹无虚发,这是世界上第一流训练有素的士兵!”

外宾们纷纷走下观礼台,与战士们亲切握手,不同国籍的将军们为10名“神枪手”佩戴上不同国徽的纪念章。

电视机收起最后的光束。

居住在东京板桥区的一位华侨老人,在“榻榻米”上看着这部日本、古巴、巴西、匈牙利四国军事代表团访华时拍摄的电视片,不禁流下泪来。几天后,老人向我国驻日使馆投书:“祖国有这么好的军队,战士有这么高的武艺,一定会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天,日本朋友见到我们华侨,都跷起大拇指夸赞解放军,真令人自豪。”

温伯格拜师记

80年代末期,全世界瞩目的东西方两个大国的军人在这座军营相遇了。

硬气功是中华武术艺苑里的一朵奇葩。研究气功多年的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深通此道,但对一个十八九岁战士的硬气功表演,他明显表现得兴致不高。

但是,当他举目望去,一块青色的鹅卵石,随着小战士徐武的运气、收腹,手掌猛地划起一个漂亮的弧圈,“咔嚓”一声,石头被齐刷刷地切成两半。

温伯格瞪大了眼睛,——这怎么可能?

少顷,十几名战士抬上来一块100多公斤重的石碑。温伯格打量着这大约十多厘米厚的花岗岩石颇费思索,不知眼前这位青年又要做何举动。只见徐武双手拍了拍小平头,周身运气,不一会儿,脸已涨得通红,随着他撼人心肺的一声吼叫,一头向石碑撞去,只听“刹”的一声,石碑断成两截。温伯格忙上前去摸徐武的头皮:除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外,竟毫发无损。

“Wonderful!”(太神奇了!)温伯格几乎叫了起来。

当听说这位小战士的硬气功才练了6个月时,温伯格握住了徐武的手:“我要拜你为师!”

爱吃酱菜的“夫人参观团”

阳春三月,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军夫人拥进军营,用新奇的目光探寻着这一切。在绿树红花掩映中的部队家属工厂,宽敞明亮,风景如画。厂房周围还设有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健身房……家属们在这宜人的环境中紧张地工作着,异国夫人们来到这里,不禁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其中一位神态高雅的女士用生硬的中国话对陪同者说:“听我先生讲,中国军官的家属随军后都能参加工作,非常幸福,如今眼见为实了。”

说这话的是欧洲一个国家总参谋长的夫人。几个月前,这位总参谋长来这里参观,对中国军队的家属工厂很感兴趣,回国后便组成了以自己夫人为团长的访华代表团。

这位“团长夫人”走进操作间,从成品箱里拿起一袋鞋油,当看到“金鸡”商标时,十分惊讶,她指着自己的咖啡色高跟鞋说:“没想到这种鞋油是中国军队家属工厂生产的,我这双皮鞋就是用它擦拭的。”

陪同领导介绍说:“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通过发展工农副业生产,既然是办工厂,也就要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夫人如果喜欢我们的产品,就送给你们一盒。”“OK!OK!”夫人们颔首致谢。接着,这些夫人有的拉着家属合影,有的赠送小礼品。不同国籍女性的心连在了一起。

一阵诱人的馨香把“夫人参观团”带到了部队生活服务中心。小作坊内,战士们亲手制作的各种烤制品、酱制品、腌制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夫人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芝麻烧饼、豆腐脑、蛋卷、桃酥……不住地赞叹。“团长夫人”说:“如果可能的话,我真想把你们的军营搬到我们国家去!”

临别时,“夫人代表团”提出:每人想带点小酱菜回国。热情好客的中国官兵把酱地梨儿、素什锦、豆腐乳、五香佛手……装满了她们的礼品袋。

异国的亲吻

天空乌云翻滚,雷鸣挟着闪电,闪电带着雷鸣。雨中的战术训练场,阻碍重重,水花四溅。为外宾的军事表演正紧张地进行。

歼“敌”对抗赛争分夺秒,班长阎良森和战友们如猛虎下山,吼声动地,冲在最前面的阎良森,突然被泥水拽掉了胶鞋。按说,屈腰捡鞋乃举手之劳。但阎良森似乎毫无知觉,竟赤着脚继续向前冲去,玻璃碴子把他的双脚划得血肉模糊。前面是没有消灭的“敌人”,后面是外宾注视的目光,阎良森的动作没有丝毫迟缓,他的身后留下了一排血染的足迹。参观台上的外国将军,从望远镜里看到这一幕,不禁肃然起敬。他带着夫人冲进雨雾,激动地与满身泥浆和血水的勇士拥抱,接着亲手把本国二级国家勋章佩戴在阎良森的胸前。

将军夫人眼含泪水,拿出手帕为阎良森包扎伤口,接着在阎良森额头深情地亲吻了一下。

(《天津日报》,199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