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篇
第1章 江苏商贸发展概况
江苏是开放型经济大省,近年来随着国内商贸环境的改善,商贸活动发展迅速,整体表现比较突出,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内部结构也呈现出有升有降的局面。从内部结构来看,商贸活动内涵较为广泛,涉及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经济合作、服务外包等六个方面。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但增速下降,旅游市场增长较快
金融危机以来,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08年到2012年年均增长速度达18.1%。[1]近三年来,江苏在积极发展内贸方面推出很多举措,包括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进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因此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明显增长,2010年至2012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13606.80亿元、15988.38亿元和18331.30亿元,2012年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7%。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内贸虽然总量逐年增长但增速出现了下滑,2011年和2012年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一年分别增长17.5%和14.7%。另外,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传统实体贸易企业和网络电商企业两方面出现了分化。传统实体贸易企业增长乏力,而网络销售增长迅猛,逼迫传统实体企业转型升级,利用电子商务开拓销售渠道。另外,多年以来江苏旅游市场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内外贸市场中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
(一)批发和零售业占据主体并保持稳定比例,餐饮业增幅居首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和零售业始终构成总额的较大比重,2010年到2012年这一比例分别是89.71%、89.57%和89.73%。从行业增长来看,2012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幅,增长分别达到14.86%、10.18%、16.83%,其中餐饮业增长最快。这三大行业以外的行业被归入“其他行业”,在2012年呈现负增长。
从2010年到2012年限额以上企业状况来看,限额以上法人企业总数、限额以上产业活动单位总数及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总数均逐年上升,表现出总体向好的发展势头。
(二)商品交易市场数量总体趋于下降,农村市场数量下降明显
江苏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在2000年以后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6268个下降到2011年的3879个,2012年略有回升,总数为3890个,但改变不了总体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众多小规模市场通过合并扩大规模、提档升级;二是电商市场的飞速发展对实体交易市场形成较大冲击,部分市场由于定位不准、位置偏远、管理不善等原因逐渐退出;三是农村市场由于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而逐步萎缩。
从市场内部结构来看,按地区分,商品市场在城市和农村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城市市场数量在2005年达到最高,为2279个,2010年之后小幅波动,从2010年的2215个下降到2011年的2113个,再到2012年的2176个。但农村市场下降幅度较大,2000年同样达到最大值4241个,之后一路下跌,2010年至2012年农村市场数量分别为1817个、1766个和1714个,城镇化的加快和农村人口迁移显然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
从市场类型来看,消费品市场数量总体变化不大但其中的农村市场数量下降明显,生产资料市场无论是城市市场还是农村市场均直线下降。生产资料市场从2000年的720个逐年下降,其中2010年至2012年分别是456个、428个和398个。这一发展趋势再次反映了农村市场的萎缩。
从交易规模看,2012年江苏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已达562个,营业面积3314.69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市场5.9万平方米。从经营环境来看,有封闭式市场411个,占比73.13%。从经营方式看,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个数比较接近,分别是293个和269个。市场类别中有综合市场171个以及专业市场391个。这些数据显示了江苏商品交易市场具有规模大、环境好、专业市场发达且专业分工细化的特点。
(三)旅游市场主要指标均稳步上升,星级饭店数量有微量下降
随着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江苏旅游市场从2000年以来一直稳步增长,是各个市场中唯一比较稳定的市场。各项指标中除了星级饭店数量近两年略微下降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增长明显,涵盖旅行社数量、旅游人数(包括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包括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等。旅行社数量从2000年的646家发展到2010年的1857家,十年增长近两倍,表明江苏旅游市场的接待能力和市场容量提升较快。2011年和2012年这一指标继续攀升至1986家和2117家。入境旅游人数也有大幅增加,从2000年的160.94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653.55万人,增长了306%。2011年和2012年入境游客数字再次不断刷新,分别达到737.33万人和791.54万人,其中外国游客远超港澳台同胞。与入境游客相比,国内旅游人数增长更快,从2000年的0.72亿人增长到2010年的3.55亿人,增长达393%。2011年和2012年国内旅游人数继续分别增长至4.12亿人和4.4亿人。旅游人数大增一方面得益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由于江苏的开放度日益提高,作为旅游大省,江苏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本身比较丰富,在此基础上又打造了诸多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景区,借助各种媒体及大型赛事对江苏旅游资源进行了充分宣传,有效地培育了江苏旅游市场。
从旅游市场收入来看,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超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旅游外汇收入从2000年的7.24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7.83亿美元,增长了561%。2011年和2012年旅游外汇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幅,收入总额分别是56.53亿美元和6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旅游外汇收入的涨幅。2000年江苏国内旅游收入是587.52亿元,2010年已达4287.86亿元,增长630%。2011年和2012年江苏的国内旅游收入再创新高,分别达到5161.47亿元和6055.8亿元。旅游收入的大幅提升显示了江苏旅游市场质量和价值创造的提高。
注释
[1]数据来源除特别注明外,本章其他数据均来自2013年《江苏统计年鉴》及作者的计算。
二、外贸增速下降,结构多变,服务贸易发展较快
金融危机对世界主要市场造成了巨大影响,作为外贸大省的江苏也因此在2009年出现外贸总额以及出口额、进口额三个方面的负增长。自2010年以后,随着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复苏,江苏的外贸也随之回暖,但从内部结构来看依然是喜忧参半。
(一)外贸总额及出口总额增速下降,进口出现负增长
2010年至2012年,江苏的外贸总额分别是4657.93亿美元、5397.59亿美元、5480.93亿美元。但由于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存在较大变数,特别是光伏等产业遭受了欧美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的巨大冲击,江苏的外贸发展并没呈现匀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外贸总额增速达15.88%,而2012年外贸总额同比仅增长1.54%。这一特点同样体现在外贸出口上。外贸出口总额2011年是3126.23亿美元,同比上升15.6%;2012年略有上升,达到3285.38亿美元,但升幅仅有5.1%。而外贸进口形势逆转,2011年江苏外贸进口额为2271.36亿美元,同比上升16.3%,但2012年再次出现负增长,进口额为2195.55亿美元,同比下降3.3%。进口出现负增长不仅有内需的影响,同时也与外贸出口乏力有关,因为出口形势的不利导致了出口生产中所需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萎缩。
(二)机电产品独占半壁江山,高技术产品增速下降,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江苏的外贸发展在整体回暖的同时,外贸结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更是反映外贸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江苏外贸的主要类别是工业制成品,2012年该项贸易额比重高达92.86%,相应地初级产品只占7.14%。在工业制成品中,外贸大类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其中机电产品一类就占了江苏外贸的一半以上。2012年江苏机电产品出口与进口占江苏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是66.26%和58.73%。在继续保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机电产品的竞争力不断上升,从而成为江苏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2010年至2012年分别为1258.82亿美元、1292.5亿美元和1315.55亿美元,近三年来虽有小幅增长,但从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来看却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在这三年里江苏外贸出口中高新技术出口额占江苏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46.65%、41.34%和40.04%。2011年和2012年江苏的出口分别比上一年增长2.7%和1.3%,进口的增速分别是6.7%和1.0%。高技术产品贸易额虽继续上扬,但增长乏力。
江苏的服务贸易近年来有了飞速发展。2010年服务贸易额229.1亿美元,2011年达到331.2亿美元,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再次刷新,达到516.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5.92%。出口额为230.5亿美元,同比增幅为54%,进口额为285.8亿美元,同比增幅为57.5%,逆差额为55.3亿美元,占同期外贸的比重为9.4%。[1]这一变化与江苏近年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促进服务外包有直接的关系。
(三)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比重逐渐接近,加工贸易面临困境
贸易方式可以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其中前两者构成贸易的主要部分。从贸易方式来看,2011年江苏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是40.38%,远低于同期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55.08%;2012年两种贸易方式出口占比分别为42.48%和48.76%,两者比重差距大大缩小。同时加工贸易出口在2012年出现负增长,这既和国外加工贸易订单减少有关,也体现了江苏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在进口方面,2011年江苏一般贸易进口增长高达32.1%,加工贸易进口仅微增1.6%;2012年江苏一般贸易进口和加工贸易进口均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其他贸易在2011年和2012年均高速增长,其中2012年出口增长高达102.8%,成为值得关注的亮点。
(四)外资企业是外贸主体,但增速不及内资企业
按外贸企业性质分类,外资企业始终是江苏外贸的主体,这和全国情况保持一致。2011年和2012年外资企业出口占江苏外贸出口的比重分别是68.53%和62.01%,两年中外资企业进口占比分别是74.47%和69.38%。外资企业虽然所占比重较高,但增速不及内资企业。2011年外资企业出口增长11.9%,进口增长9.7%,2012年进出口均出现负增长,而内资企业两年出口增长分别达24.6%和26.8%,进口增速也维持在两位数的高位,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内资企业中,民营企业无论在外贸规模上还是增长速度上均远超国有企业,显示出江苏民营企业较强的发展势头。
(五)欧洲市场差强人意,亚洲与美洲市场增长乏力,非洲市场相对平稳
亚洲一直是江苏外贸出口的最大市场和进口的最大来源地。江苏外贸总额中亚洲市场的比重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54.14%和55.72%,同时亚洲市场出口增长率在2011年和2012年均远高于欧洲和北美市场。2012年亚洲市场出口占江苏出口总额的45.26%,从亚洲市场的进口占江苏进口总额的71.32%。其他出口市场的排序依次为欧洲、北美、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其他进口来源地的排序依次为欧洲、北美、大洋洲、拉美和非洲。
由于近几年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较大,市场需求动荡不定。2012年江苏对亚洲和欧美的出口和进口都有较大波动,其中欧洲市场表现较差。2012年江苏对欧洲的出口与进口出现了“双降”:出口同比下降了10.4%,而2011年对欧洲的出口比2010年增长了5.0%;2012年从欧洲的进口下降了8.4%,与2011年同比增长33.6%的增速形成巨大反差。对亚洲、拉美和北美的出口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速下降显著,进口与欧洲一样也出现了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非洲市场虽然从总量上来看位列倒数,但2012年对非洲的出口却出现了远超过其他各洲的增幅,达到22.7%,与之前一年28%的增速相比略有下降,进口降幅0.5%也远低于其他各洲(进口来源地中只有大洋洲增长2.4%,其他各洲均为负增长),比其他各洲表现更为稳定。
(六)苏南稳居外贸总额第一,苏南与苏中增幅大起大落,苏北表现抢眼
江苏省内共有13个地级市,习惯上划分为三大区域:苏南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苏中的扬州、泰州和南通以及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和盐城。经济总量苏南占60%以上,苏中、苏北大体相当。苏南开放型经济发展较早,外贸总量大,多年稳居三地之首。苏中外贸总额居中,与苏南和苏北均呈现明显梯度性。近两年来,苏南与苏中外贸发展起伏不定,2011年苏南与苏中8个地级市中除苏州以外其他地级市均呈现两位数的增幅,但2012年仅有镇江增长13.3%,常州、苏州、南通、扬州四地只有微量增长,而南京、无锡、泰州均出现负增长。但外贸总量最小的苏北,由于近年来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外资进入迅速,外贸发展反而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态势:2011年苏北五个地级市外贸总量增速均远远超过苏南与苏中,其中宿迁和徐州外贸增速分别高达69.7%和51.7%,表现十分抢眼。2012年对比更加明显,在苏南与苏中多地仅有微量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苏北依然维持高速增长,淮安、宿迁和徐州的外贸总量增幅分别高达48.5%、34.9%和32%,后发优势十分明显。
注释
[1]参见江苏省商务厅:《2012年度江苏省商务运行情况》,http://njtb.mofcom.gov.cn/article/u/201304/20130400092782.shtml。
三、引进外资数量基本稳定,行业结构和来源地结构逐步改善
由于江苏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较为完善的市场环境、丰富的人才和经济发达的市场,在吸引外资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一)合同利用外资有所下降,实际利用外资匀速增长
2010年江苏合同利用外资568.33亿美元,2011年达到595.54亿美元,2012年有所下降,达到571.41亿美元,合同外资减少和人民币加速升值有较强的联系。实际利用外资受汇率影响则不太明显。2010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额是284.98亿美元,2011年和2012年分别是321.32亿美元和357.6亿美元,依然保持匀速增长。
(二)外资主要投向资本密集行业和技术密集行业,服务业利用外资成为新热点
外资投向行业中制造业依然是主体,2012年制造业合同外资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是375.99亿美元和223.28亿美元,占总额的比重分别是65.8%和62.44%。从制造业内部来看,按照实际利用外资额进行统计,占据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显示出在制造业中江苏引进外资以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行业为主的特点。在服务业利用外资方面,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11.77亿美元,占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1.26%,是利用外资的又一主要产业部门。以实际利用外资进行统计,外资在服务业中投向的前三位行业是房地产(58.7亿美元)、批发和零售业(17.46亿美元)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1.19亿美元)。江苏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引进外资方面也给予了较多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导外资流向更快地转入服务业。
(三)外资企业单体规模增长较快,独资化趋势明显
江苏引进外资项目数近年来连续下降,从2010年到2012年合同外资项目分别是4661个、4496个和4156个,但单体规模却不断增长,从2010年的平均投资额1219.3万美元快速攀升至2012年的1374.9万美元,显示出引进外资的质量有所提高。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四种企业类型来看,独资企业远超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及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的总和,当年新增合同项目数占比从2010年到2012年分别是79.3%、78.54%和82.15%。这种趋势与在华投资的总体趋势一致。由于对外资企业的股份比例限制逐步取消,国内市场日益规范,外资企业逐渐改变过去主要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做法,改为以独资方式获取最大的市场利益。
(四)外资来源以亚洲为主,欧洲与北美投资增长提速
江苏引进外资的来源地依然以亚洲为主。2010年到2012年三年中,江苏实际利用外资中来自亚洲的额度分别是194.53亿美元、235.59亿美元和259.28亿美元,占比分别是68.26%、73.72%和72.51%。从亚洲内部来看,对江苏投资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韩国,其中中国香港一地的投资项目数就占到了亚洲的一半以上,这固然得益于诸如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更紧密关系的安排》)、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优惠协议的推动,更得益于上述经济体独特的地缘优势,同时也存在部分珠三角的外资向长三角转移的现象,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土地及劳动力成本依然较低,近年来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区域,比如淮安已经成为新的台资集聚地。按各洲外资来源进行统计,以2012年实际利用外资额来进行排序,对江苏投资的顺序由高到低依次是亚洲、拉美、欧洲、北美、大洋洲和非洲,但亚洲遥遥领先,其他各洲的总份额只有27.49%,显示了外资来源存在失衡状况,尤其是代表最先进技术创新地的欧洲和北美洲对江苏的投资依然不足,这显然不利于江苏借助外资技术溢出来提升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欧洲与北美的投资总额有明显增长,两地加总来看2011年比上一年增长2.6%,到了2012年增速已达8.7%,显示了江苏吸引外资的风向有所改变。
(五)外资日益集中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与省级开发区引资差距拉大
目前各地均以各种类型、各种级别的开发区作为外资集中投资的区域,以特殊的园区政策、园区管理、园区服务作为吸引外资的有利手段。截止到2012年年底,江苏共有37个国家级和98个省级开发区,涵盖专业类开发区(比如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比如镇江京口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多种类型。2012年开发区吸引的实际外商投资额已经占到江苏吸引外资总额的78.4%,外资集群式发展已经成为主流,避免了过于分散不利于管理的问题。从开发区级别来看,国家级开发区更容易受到外资的青睐。2012年江苏国家级开发区吸引的外商实际投资额占开发区外资总额的59.4%,而且自2010年以来,国家级开发区与省级开发区吸引的外资额差距还呈现出逐年拉大的趋势。
四、对外直接投资稳步增长,主要投向第三产业
在积极促进“引进来”的同时,江苏也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逐步优化,数量与质量同步提高。
(一)投资总额逐年增长,单体规模逐步扩大,非贸易项目占据主体
2010—2012年江苏对外直接投资新批项目数分别是408个、505个和572个,中方合同投资额分别是21.76亿美元、36.02亿美元和50.45亿美元,可以看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总额明显增长,项目单体规模也在提高,从2010年的平均533.37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平均882.08万美元。近年来江苏对外直接投资均以非贸易型项目为主,2012年江苏贸易项目和非贸易项目分别是243个和329个。
(二)行业投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但第一产业增速明显
从对外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三产业是江苏对外投资的主要部门。2012年中方合同投资额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比例分别是4.62%、29.84%和65.54%。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对外直接投资投向第一产业的额度占总额的比例从2011年的1.32%提升到4.62%,显示出行业投向的新特点。第二产业中以制造业为主,中方合同投资额达7.28亿美元。第三产业中位列前三的行业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84亿美元、批发和零售业8.96亿美元以及房地产业4.11亿美元,世界范围内商贸服务快速发展的环境造就了江苏对外投资中对商贸服务的日益重视。
(三)投向区域分布冷热不均,仍以亚洲为主
在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上,与引进外资的来源地以亚洲为主相同,江苏对外直接投资在亚洲的投资同比增长43.76%,其中香港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优越的投资环境位居江苏投资目的地之首。2012年对亚洲投资的中方合同投资额为26.84亿美元,占53.2%。与大量投向亚洲形成显著对比的是,江苏投向其他区域的直接投资明显较少。按照中方合同投资额排序,其他投资区域依次是欧洲5.19亿美元、大洋洲4.41亿美元、拉丁美洲4.32亿美元、非洲3.67亿美元,北美洲则为空缺。欧美作为创新技术的主要来源地,江苏对欧美投资较少不利于企业借助对外投资吸收先进技术、获得研发信息。
(四)投资主体中民营企业占据绝对多数,国有企业增长较快
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主体有四种类型,近年来江苏民营企业活力日益凸显,对外投资步伐加快,占据了对外投资企业最多的一类。2012年江苏民营企业参与境外投资项目383个,占全年新批项目数的66.96%;合同投资额320725万美元,占全年合同投资额的63.5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虽然落后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但2012年增速显著,新增项目数从2011年的34个快速增至60个,相应地对外投资额占比从7.57%上升到16.75%。
(五)省内投资地区中苏南占据绝对优势但占比下降,苏北后发优势明显
江苏省内经济区域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明显分化的局面,经济总量从南向北依次下降且差距明显,这一特征同样也反映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2012年苏南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省比例达到66.69%,相较于苏中、苏北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纵向比较却发现这一优势有所削弱,从2010年的79.53%下降到2011年的68.78%,再到2012年的66.69%,呈现出占比逐年下降的特点。与此同时,苏北近年来由于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再加上当地政府对“走出去”政策的大力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2012年苏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7.3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1.94%,增速远高于苏中地区的47.80%和苏南地区的39.68%。
五、对外经济合作内部有升有降,对外承包工程占据主体
近年来江苏对外经济合作也取得较快发展,但从内部结构来看还是以对外承包工程为主,对外劳务合作所占比重较低并连续出现负增长。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稳步上升,2010年到2012年分别达到54.47亿美元、59.49亿美元和71.98亿美元;实际完成营业额分别是51.98亿美元、59.92亿美元和64.68亿美元。从综合合同数和合同金额两项指标来看,对外承包工程呈现出单笔合同平均金额快速增长的特点。2010年至2012年平均合同金额分别是562.73万美元、667.9万美元和713.42万美元,显示出对外承包工程单体规模的逐步扩大,从而在量和质两个维度上都有了显著提高。
同期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金额则出现了下滑,2010年到2012年分别是7.6亿美元、6.49亿美元和6.2亿美元,实际完成营业额分别是7.69亿美元、7.36亿美元和7.74亿美元,呈现出小幅波动。
从年末在外人数来看,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对外承包工程年末在外人数近年来较为稳定,总体变化不大。对外劳务合作年末在外人数自2007年以来逐年减少,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75924人,2012年已经下降到51234人。
六、服务外包规模扩张迅速,来源地逐步扩大
(一)服务外包总额及离岸服务外包规模增长较快
近几年江苏服务外包经历了较快的发展,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均高速增长,其中离岸服务外包更能反映服务外包的质量和水平。从产业规模来看,2007年至2009年江苏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保持着三位数的增长速度。2010年以后增速比前一阶段虽有所放缓,但依然维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水平。2011年江苏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和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分别达到77.1亿美元和63.83亿美元。2012年全省服务外包合同总额为206.4亿美元,同比增长62.5%,其中离岸合同金额为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53.6%。全省服务外包执行总额达到168.0亿美元,同比增长61%,其中离岸执行金额为97.8亿美元,同比增长53.3%。[1]
在企业数量方面,2010年江苏服务外包企业已经达到3778家,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再次刷新到6524家,出现了一批骨干龙头型企业,多家企业进入中国服务外包成长型企业100强的行列。同时除了本土企业的蓬勃发展外,江苏也吸引了大量国外具有较强实力的服务外包企业落户。截至2012年年底,投资江苏的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外包50强企业已有60多家。从业人员增长较快,2010年至2012年江苏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分别是48.5万人、64万人和84.27万人,人数不断增长,从业人员学历和素质也较高。同时,江苏非常重视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有南京、无锡、苏州三个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以及包括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在内的七家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
(二)服务外包载体多样,形成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江苏为推动服务外包的发展,打造了各类服务外包载体,包括软件园、物流园、创意园、研发中心等。这些载体由于吸纳了大量服务外包企业,形成良性运行、功能完善、共享相关技术信息和人才流动便利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江苏众多服务外包先进城市也先后成为不同等级的示范城市和国际服务外包基地,比如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包括南京、苏州以及无锡;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包括南通、镇江。江苏还拥有各类软件产业基地,比如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江苏软件园。在江苏各区域中,苏南由于自身基础设施较好,人力资源丰富,率先发展起服务外包行业,离岸服务外包也走在前列。近年来,苏中与苏北也迎头赶上,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服务外包的发展,其中2011年徐州离岸服务外包增幅居江苏首位。
(三)离岸服务外包的来源地逐步扩大
在服务外包业务发展早期,受地缘因素影响较大,江苏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来源地主要是日本、港台等地。近年来江苏由于相关优惠政策的推动,服务外包公司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再加上江苏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突出,离岸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发达国家也逐渐把更多的业务转移到江苏,离岸服务外包来源地和业务量都不断增长。欧美等国也看到江苏服务外包的实力和价格优势,通过向江苏转移非核心服务业务、保留核心业务实现了企业间更深层次的分工。2010年美国已经成为江苏离岸服务外包第一大来源国,执行金额达10.69亿美元,而来自日本的为6.89亿美元,成为业务最多的两个国家。2011年欧洲地区内德国及英国转移的业务量也有所增长。2012年前四大来源地业务量排序依次是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美国业务达26.36亿美元,占江苏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26.9%,增长58.5%;日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分别为11.45亿美元、8.99亿美元和7.50亿美元,同比增长45.1%、54.3%和26.2%。韩国执行额达6.95亿美元,增长61.9%,业务量增长速度最快。[2]
注释
[1]参见江苏省商务厅:《2012年度江苏省商务运行情况》,http://njtb.mofcom.gov.cn/article/u/201304/20130400092782.shtml。
[2]参见江苏省统计局:《2012年江苏服务外包业务强劲增长》,http://www.jssb.gov.cn/tjxxgk/tjfx/tjxx/201303/t20130304_15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