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思义,纤尘不染。
【注解】
见利思义:遇见利益先要想到道义。指重义轻利,不贪分外的好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纤尘不染:一点儿灰尘都不沾,也用以比喻没有沾染上任何坏的思想习气。纤:细小。
见利思义,使人们在金钱、物质等利益的诱惑面前,心头牢记“道义”二字,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和端严的操守。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做到纤尘不染、冰清玉洁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达到这种高尚的境界。
【白敏中不见利忘义】
1. 唐朝时,出身贵族的白敏中和家境贫寒的贺拔惎是好朋友。这年,两人同到长安参加试举。主考官王起看了他们的试卷后,想取白敏中为状元,但要他必须和贺拔惎断绝来往。
2.白敏中十分气愤,发誓宁肯不当状元,也不丢弃穷朋友。他的至诚品行感动了王起,最后,白、贺二人同中进士。
为仁由己,自我完善。
【注解】
为仁由己:实践仁德,全凭自己。为:实践。仁: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也是古代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亲、爱人。由:介词,表示凭借。《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自我完善:指自觉地对自己的操行下工夫,使之渐趋完美。自我:自己( 用在双音动词前面,表示这个动作由自己发出,同时又以自己为对象)。完善:完美。这里作动词用:“使……完美”。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为仁由己,阐明了这样的道理:实践仁德,全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自我完善的修身方法昭示人们:在加强道德修养并达到高尚境界的实践过程中,自觉性、主动性既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又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公正无私,谨防偏见。
【注解】
公正无私:做到公正,没有私心。
谨防偏见:谨慎地预防和防备出现片面、不公正的见解。偏见:片面、不公正的见解;成见。
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才能存公正之心,不计一己之私。具备了公正无私的品德,才能“公”字当头,实事求是,主持正义,扬善惩恶。偏见导致人们用错误的标准看待、衡量人和事物,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谨防偏见,有助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客观冷静地观察和思考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问题。
主敬涵养,力戒傲慢。
【注解】
主敬涵养:“主敬”是古代理学家修养身心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要求人排除一切杂念干扰,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内心,从而实现心情的充分宁静。宋代朱熹认为,“主敬”这种涵养与穷理格物密切关联。他主张必须使心达到“虚静明彻”的状态,才能“见得事理分明”。涵养:内省体验的修养。《朱子全书·论语六》:“盖必平日庄敬诚实,涵养有素,方能如此。”现在指能控制情绪、冷静处事的功夫。
力戒傲慢:极力防止骄傲怠慢。力戒:极力防止。傲慢:骄傲怠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主敬涵养作为一种有益的心理活动,可使意念高度集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的功能。力戒傲慢,会令你虚心地看到别人的长处以及自己的短处,促使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克己制怒,消忧解烦。
【注解】
克己制怒: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约束自己。《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制:节制;制止;控制。
消忧解烦:消除忧愁,排解烦恼。
克制、调节自己的愤怒情绪,方能保持冷静稳定的心境,把握和驾驭自己。克己制怒,能助你以清醒的理智,从容地应付所面临的棘手的事情。忧愁和烦恼,既伤害了身心健康,又阻滞了前进的步伐;消忧解烦则如一剂良方,令心头的愁云化为乌有,将胸中的烦恼一扫而光。
【林则徐自制】
1. 林则徐为人耿直,秉性急躁,他父亲林宾月为了启发帮助他改掉急躁毛病,曾给他讲了一个急判官误判案的故事。
2.于是,林则徐为了时时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在书房里挂了一块横匾,匾上写着两个遒劲的大字“制怒”。
豁达大度,幽默乐观。
【注解】
豁达大度:度量大,能容人。豁达:胸襟开阔。大度:气量宽宏。晋代潘岳《西征赋》:“观夫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己也。”
幽默乐观:富有风趣,精神愉快。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
豁达大度,是目光高远、胸怀宽阔的体现,它向人们展现了宽厚谦让、容人谅人的美德。幽默乐观的人,以积极向上、欢快愉悦的态度对待人生,他们的心田是充满阳光的乐园,他们时时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美好。
珍重声誉,崇尚勇敢。
【注解】
珍重声誉:珍爱名誉。珍重:爱惜;珍爱。声誉:名誉。
崇尚勇敢:推重提倡勇敢的精神。崇尚:推重提倡。
珍重声誉,体现了爱惜人格、自重自强的优良品德。珍重自己声誉的人,同时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崇尚勇敢,以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迎着危险和困难上,是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