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增势稳健

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在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大幅下滑。2010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复苏趋势在2011年、2012年继续延续,但是复苏的动力由强劲变为稳健。

一、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增势稳健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开始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呈现急剧下滑趋势。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并未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从2010年开始呈现复苏态势,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增势稳健。UNCTAD公布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在金融危机后首次上升,达到1.45万亿美元,2011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延续上升的势头,达到约1.5万亿美元。UNCTAD估计,未来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仍将稳健增长,2012年预计达到1.6万亿美元,2013年、2014年将分别达到1.8万亿美元、1.9万亿美元(见图1—1)。

图1—1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

资料来源:实线部分资料来源于UNCTAD国际直接投资数据库;虚线部分数据为估测值,来源于《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

据UNCTAD统计,2011年三大经济体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均有所上升。发达经济体的流入量为7480亿美元,同比上涨21%。发达经济体的流入量稳居三大经济体之首,2011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的约49%流向了发达经济体。

发展中经济体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虽低于发达经济体,但不容小视。2011年发展中经济体国际直接投资流入规模为6844亿美元,同比上涨11%,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的45%左右,与发达经济体并驾齐驱,成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入地。

流入转型经济体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在2011年达到921.6亿美元,同比上涨25%,涨幅居三大经济体之首,转型经济体以高速领跑三大经济体。转型经济体国际直接投资流入虽然增速很快,但是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的比例一直很低,2011年占比仅为6%左右。

总之,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依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入地,在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地位显赫。转型经济体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虽然最低,但增速最大,在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际直接投资增势稳健的原因分析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受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影响因素种类繁杂,作用机制与效果不同。这里选取两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较好地说明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增势稳健背后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进人2010年,世界经济逐步走出衰退的阴影,出现复苏的态势。2010年年初,受强有力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等的后续影响,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整体上也呈现出较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随着各国经济刺激的效应逐渐减弱的影响,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呈现出逐渐放缓的趋势。

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复苏仍在继续,依旧脆弱的金融体系、较高的经济不确定性使得经济复苏的势头有所减弱。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内部,为应对产能限制而采取的政策收紧措施、先进经济体需求的减弱以及各国本身特有的因素等导致了经济活动放缓。

总的说来,受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正处于逐渐恢复的进程中,这一恢复既受经济自身周期性的影响,又受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从这方面来讲,世界经济的复苏促进了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稳定、经济复苏不平衡等。这些问题又直接制约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使得国际直接投资复苏进程缓慢。但总体上讲,危机过后经济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使得当前国际直接投资增速稳健。

(二)政策因素

外资政策是影响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复苏进程。在复苏进程缓慢、经济形势持续不明朗、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各国纷纷调整外资政策,以期刺激经济增长和发展(见表1—1)。

表1—1 2002—2011年间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调整数

资料来源:《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

表1—1显示,2003—2010年经过调整的政策中,不利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的比例逐渐上升,而从2011年起开始下降,预计在2012年、2013年仍有下降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及2009年经济的衰退使得各国面对着严峻的国内形势,例如企业出现经营困境、失业率居高不下等,此时更多的限制对外直接投资的法规应运而生。进入到2010年,尽管世界经济出现复苏的态势,但复苏过程非常缓慢且形势依然严峻,各主要经济体经济萎靡,在这一条件下,各国纷纷出台有利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法规,期望刺激经济的复苏。2011年采取的投资政策措施普遍有利于外国投资者,与2010年相比,限制性政策措施的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从32%左右降至22%。2011年,很多国家继续放松政策限制,通过促进各个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

2011年6月15日,美国发起“选择美国倡议”(Select USA Initiative),成立了由美国商务部牵头、23个部门参与的“联邦部际投资工作小组,旨在通过鼓励和支持对美国投资,实现创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2011年12月29日,中国发布了新的鼓励外资指导方案,鼓励外资投向新兴产业如能源效率、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以及其他制造服务部门的产业。

2011年8月3日俄罗斯联邦签署法令,任命投资监察员,监察员的目的是协助企业实现项目投资并促进它们与联邦政府、地区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沟通。

2011年4月10日,乌兹别克斯坦采取新的法令,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额外的激励和保障,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的援助、税收优惠等。

虽然当前不利于外资的政策调整只占少数一部分,但是还是有一些国家出台了限制外资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用于限制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而达到将资本留在本国的目的。2011—2012年,一些国家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政策限制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低迷的经济形势、高的失业率,一些国家普遍担心,对外直接投资会造成工作机会由国内向国外转移、削弱国内的产业基础等。为消除这些顾虑,各国通常采取以下应对策略:限制对外直接投资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例如西班牙政府要求其保险公司在2011年年底前将海外投资撤回本国。印度政府允许本国企业在一定条件下缩减对外直接投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有不利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存在,但是总体上讲,有利的政策仍然占绝大多数。不利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主要表现为对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面对低迷的经济形势和高的失业率,选择将资本留在国内,以期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主要表现为各国为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而制定的外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发点依旧是促进本国国内经济的复苏、缓解就业压力。整体而言,通过众多利好的政策影响,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