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与说法(全四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承认世界上各种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依据这一观点,任何社会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也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就不需要改革,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这种实践不只是个人的直接实践,还包括对纵向历史的继承和对横向经验的借鉴,离开这些就很难谈认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根据这个观点,改革开放就包含着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借鉴。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是中国固有的。我讲这番话的目的就是说,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在中国,不坚持改革开放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而改革开放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确实得到了实惠,国力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可以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当然,如何将二者在实践中更好地统一起来,还要很好地探索和研究。

《会见日本自民党众议员渡边美智雄一行时的谈话》(1991年3月8日)

实践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实践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对改革开放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这一重要观点并没有在所有同志思想上扎根。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自觉或不自觉地背离这些观点的现象。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只讲文件,不看实践。不加区分,生搬硬套,不顾工作损失,不越雷池一步。二是唯命是从,缺乏主见。不从实际出发,不对群众负责,思想不艰苦,甘当传声筒,工作出现失误,往上一推了之。三是高高在上,不下基层。发号施令,不切下情,群众呼声听之不多,实际情况了解甚少,情况不明决心大,方法不对“点子”多。四是只讲经验,不讲创新;只讲过去,不讲当今。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学马列无兴趣,学别人不服气。五是读书有限,套话连篇;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习惯于重复那些背熟了的空洞口号,与实际情况很少沾边。六是爱讲空话,不干实事。只说别人,不看自己,喜欢用过了时的条条框框品头论足。凡此种种,都是理论脱离实际、主观背离客观的表现。从思想根源上来说,都是离开了实践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我们必须下决心改变这些不良作风。

《在中共天津市委四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86年10月26日)

改革非常重要,具有革命的性质;改革非常困难,是一个探索过程。

改革是我们全党全国的头等任务,按小平同志的讲法,是一场革命。这个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改革非常重要,具有革命的性质;二是改革非常困难,是一个探索过程。由第一层意思讲,不管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都要坚韧地克服一切困难,有足够勇气坚持改革。由第二层意思讲,改革毕竟是一个新事物,任何人、任何单位在改革过程中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者是缺点,或者是不完善,包括市政府去年批准的几十个改革方案,现在也正进行修改,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坚持改革的人都得有这样一种精神,勇于坚持正确的,也要勇于及时修正改革过程中的不足的地方,不断地使改革工作完善起来。同时,凡支持改革的同志,不仅在他们正确的时候,获得一片赞扬声的时候,要给予支持,而且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现不足的时候,或有某些同志一下子不理解的时候,更需要予以支持。前者检验是不是真心改革,后者检验是不是真心支持改革。

《观看轻音乐团演出后的谈话》(1985年12月5日)

要加快发展,就要实行改革开放。

要加快发展,就要实行改革开放。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改变与它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入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在探索改革的路子,改革已成为当代世界的潮流。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逐步扩展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从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开始,逐步发展到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全面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它克服了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弊端,调动起广大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它摆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给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它改变了以往固步自封、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使中国跻身世界范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改革开放冲破了长期束缚我们的僵化观念,带来了全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我们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了实惠,得到人民的支持,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大地。

《发展:当代中国的主题——在智利联合国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演讲》(1995年6月26日)

不讲发展,抱住某些过了时的具体结论不放,这不是真马克思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运动史来讲,从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可看出坚持改革的必要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付诸实践的是列宁。列宁搞了没几年就去世了,后来是斯大林搞的。斯大林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设计和实践了有关社会主义的体制、模式、方针、政策、方法等等,这是了不起的,许多方面也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当时苏联国内外历史条件,不可能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苛求斯大林一下子把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都搞得那么合理。社会主义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也需要随着各方面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点我们不会含糊、不会动摇,但是社会主义也有弊病需要革除,在许多方面还有潜力需要挖掘。社会主义在许多方面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这种完善和发展,就是我们所讲的改革。不讲发展,抱住某些过了时的具体结论不放,这不是真马克思主义,而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列宁如果不根据当时俄国革命实践改变和发展马克思的某些结论,就出不来列宁主义。毛主席如果不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实践改变和发展马列的某些结论,就出不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如果不是根据当代中国的实际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列和毛主席的理论,也不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听取深圳市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0年1月30日)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社会生产力。

目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有些与改革有关系,但有些并不是改革本身的必然结果。就本来的意义上讲,改革是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的一场革命,它应该表现为稳定状态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社会生产力,带来的应该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改革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论是从长远讲还是从当前讲,给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带来的应该是实惠和生活的不断改善。改革是千百万群众自己创造历史的事业,它得到的应该是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的价格改革,目的是理顺价格体系,按照价值规律办事,培育健康的市场机制,使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而决不能把价格改革等同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目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有的是属于探索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有的则与我们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有关。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认真总结经验,下决心搞好治理整顿。但必须明确,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改进工作,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而决不能否定改革的成就,怀疑改革的方向。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改革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不仅在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在于结束了封闭和停滞的局面,开辟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指明了“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不坚持改革,中国是根本没有希望的。

《在中共天津市委五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报告》(1988年12月25日)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适应与不适应的问题,不是先进与落后的问题。

过去有许多似是而非的提法,比如“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其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个适应还是不适应的问题。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就是好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怎么能称得上是先进的呢?农业只有在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才真正找到了适合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才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样的生产关系就比“人民公社”好,就是好的生产关系。

《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负责同志汇报时的讲话》(1992年8月10日)

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

去年10月我会见尼克松[1]时说过,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规定了的。他感到很新鲜,说马克思什么时候讲过改革开放?我说,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的认识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不断地认识真理,但永远不能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因此,不断地、经常地进行改革,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本来之义。关于开放的意义,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可能比用其他方式更简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个特点:从纵向讲是知识的延续性;从横向讲是知识的借鉴性。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但这里讲的实践指的是人类的社会的实践,不同于把实践局限于自己的直接经验的狭隘经验论。科技、交通、信息发展到了今天的程度,使地球变小了,来往方便了,各国人民都有很多自己的创造,相互借鉴这些经验是理所当然的。有现成的经验不借鉴,自己在那里憋,那是蠢人。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时,也没有仅仅局限于研究德国,还认真研究和关注了英国、法国的理论成果和社会实践。我们讲改革、开放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理论。

《听取深圳市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0年1月30日)

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有明文规定但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框框。

企业改革是对现行体制的一个突破,改革是以实践为根据。实践和理论、规章制度和最终效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到底是谁检验谁,谁修正谁?这是个根本性问题。现在一大堆的规定,不是从实际出发,不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据,而统统是以哪个文件的规定或哪个人说的为根据;一大堆的不满意,生产者不满意,工厂企业不满意,统统没用,因为部门没说不满意。老是亮着红灯,企业既不能前进,又不能违规,只能绕道而行。这样的体制,这样的观念,这样的办法,不改变,不废除,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就是开拓,就是创造历史,就是要改掉有些明文规定,就是要冲破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框框。研究改革,首先要研究经济上所固有的联系和制约的关系,研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万里同志说得好,谁离实际、离实践最近谁最有发言权,谁能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谁叫有真本事。如果群众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生产力没有促起来,企业没有活起来,国家没有富起来,改革就不成功。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在天津市政府研究加快自行车行业改革步伐问题会议上的讲话》(1986年8月2日)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外国来的,是“进口的”。马克思主义怎么会不主张开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不仅是自己的直接实践,样样都要自己直接经验否则就拒不接受,那是狭隘的经验论。特别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和交通把地球缩小了,所以人类的任何知识更应当互相借鉴。马克思的社会活动就不是在一个国家进行的嘛!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德国人,而他们的活动并不局限在德国。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外国来的,是“进口的”,不是自己国家里生产的。马克思主义怎么会不主张开放?有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僵化保守等同起来,把坚持改革开放与自由化等同起来,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会见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刘吉、曲啸、李燕杰、李永田四同志时的谈话》(1989年10月14日)

坚持改革开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必须坚持,因为它是从实践中产生并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同时也必须把它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坚信,因为它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进程,同时也必须结合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坚持改革开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难免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的是理论问题,许多是实践问题,所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都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丰富,使社会主义更具活力。

《会见古巴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会副主席马查多时的谈话》(1999年4月29日)

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局面。

2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变化,国际地位也有显著提高,其根本原因就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局面。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中得到实惠,真心实意地拥护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当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切实解决,否则,就会人心涣散,社会畸形;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碰到了一些解决起来难度很大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妥善处理,否则,体制无法理顺,改革难以深入。不论出现什么问题,碰到什么困难,都动摇不了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都影响不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改革开放根本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就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为了促进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重大原则,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违背,都不会放弃。

《会见阿联酋国民议会议长哈卜图尔时的谈话》(1999年5月16日)

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完全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包括那些反对我们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究竟怎么解释取得成就的原因,说法就不一样了。有人说这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误解、是歪曲,恰恰相反,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完全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坚持唯物的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大胆解放思想,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我们坚持实践的观点,冲破“两个凡是”[2]的禁锢,用实践作为检验理论和政策的标准,靠实践回答和解决问题;我们坚持生产力的观点,纠正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中心;我们坚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观点,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们坚持群众的观点,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依靠和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来推进我们的事业。苏联东欧剧变后,世界上曾出现“社会主义失败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用了。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它的许多基本原理仍然有着现实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仍然是最优越的社会制度。

《会见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时的谈话》(2000年5月30日)


注释

[1]美国前总统。1972年2月首次访问中国并在上海同中国方面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指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的“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