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了解客观情况,把握社情民意,是治党治国的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追求、我们的目标、我们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如果不重视民情民意,不知道人民群众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不懂得人民的利益所在,怎么能代表人民、为了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持这条路线最基本的一点,是先当学生后当先生、集中起来坚持下去,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果不重视民情民意,不虚心向群众学习,不了解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和看法,怎么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大多数、调动积极性,是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并合理地发挥出去,领导者的积极归根结底是为了群众的积极,如果不重视民情民意,不能有针对性地做群众的工作,得不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怎么能团结大多数、调动积极性?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对领导工作的重要要求,一切正确的决策都建立在对客观情况了解的基础之上,都是对丰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的结果,如果不重视民情民意,不集中群众的智慧,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怎么能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超越群众的觉悟程度、群众不愿干的事硬要他们去干,是错误的,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群众要求前进而我们不前进,也是错误的,如果不重视民情民意,不体察群众的情绪,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希望什么,怎么能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要履行好政协职能、活跃政协工作,必须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把握大局大势,关注群众所关心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如果不重视民情民意,对各界群众的情况不甚了了,不能反映和表达所在界别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怎么能履行好政协职能、活跃政协工作?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解客观情况,把握社情民意,是治党治国的重要基础,是做好包括政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根本途径。
《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2001年6月29日)
社情不等同于民意,但社情包含着民意;民意不等同于社情,但民意是最重要的社情。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是八届全国政协提出并逐步展开的。几年来,各级政协把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但为中央和各地党政机关的工作、决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促进、活跃了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中央和各地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会上,有些同志提出,社情民意应该怎样正确理解,能否有个通俗的解释?要我说,社情民意就是指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社情不等同于民意,但社情包含着民意;民意不等同于社情,但民意是最重要的社情。在许多情况下,社情就是民情。因此,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最主要的是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视民情民意,都把知民情、顺民意、得民心作为“为政之道”、“执政之要”。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苏洵说:“服民之心,必得其情。”我们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我们的世界观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自觉地重视民情民意。
《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2001年6月29日)
重视民情,顺从民意,争取民心。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仍然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已经为数不多,中国的社会主义搞得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国自己,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回顾历史,为了寻找强国富民的真理,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制度,为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一代又一代革命先辈率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今天的局面确实来之不易。我们决不能让前辈开创的事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掉,而要把这份事业接过来、传下去,并尽最大的努力使之有所完善、有所发展。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有自强自立传统的民族,我们的党是一个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大党,只要我们自己没大病,自身过得硬,任何力量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要加强全党的团结。中国的事情办得如何,关键在党。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同志,都要百倍珍视团结,竭力维护团结,真诚搞好团结。要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团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外历史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兴衰成败最终取决于民心的向背。重视民情,顺从民意,争取民心,使党和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赢得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这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根本保证。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就是生命。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2月12日)
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了解群众心情。
各级领导干部要注意了解群众心情。所谓群众心情,包括群众的意愿、意见、想法、要求以及表现出来的情绪等等。心情一般反映群众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态度。群众心情影响着各个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常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最终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最高宗旨。这些都说明了人民群众在我们国家、在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看形势发展,看政策得失,看干部形象,重要的一点是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带劲不带劲。
我们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历史时期,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不可避免地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引发人们的情绪变化。只有准确地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群众的情绪动态,我们才能及时制定和完善政策,正确引导群众,减少或避免造成大的损失,赢得群众的支持。当前有的干部不懂得了解群众心情的重要性;有的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的经验;有的干部严重脱离群众,根本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对此,群众是有意见的。
真正了解群众心情并不容易,需要做出许多努力。要深入实际,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要以诚待人,广交深交一批敢于反映真实情况的朋友。要通过信息网络、问卷调查等现代手段,及时收集和处理来自群众的各种信息。要进行科学分析,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在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天津代表团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3月10日)
对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对共产党的背叛。
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承认不承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承认不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群众也需要领导,也需要教育,没有领导,没有教育,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持久,也不能提到高级程度。但这种领导、教育,只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当学生后当先生,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在群众中坚持下去;把个别先进的经验总结起来上升到理论,再在群众中普及推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群众的解放本质上都是自我解放,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群众的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都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不存在什么先知和救世主。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共产党的全部任务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群众和领导的关系,是“主仆”关系,是鱼水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今天,人民拥护我们,如果我们对党内存在的恶劣作风不能有效遏制,人民也会抛弃我们。回顾历史,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了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率领人民群众,经历了百折不挠的探索,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悲壮惨烈的代价。今天的局面,确实来之不易,我们决不能让关系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伟大事业葬送在我们手里。对共产党员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所谓最低要求,因为这是每个党员入党时必备的条件,是应尽的职责;所谓最高要求,因为这是我们终身的奋斗目标,是一辈子也干不完的事情。人民群众是我们的生存之本、胜利之本,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就一事无成、一无所有。对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对共产党的背叛。
《听取山东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2000年9月11日)
稳定,最主要的是人民群众的稳定。
稳定,最主要的是人民群众的稳定,没有人民群众的稳定就不会有其他的稳定。因此,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第一位的问题。为了理顺群众情绪,我们说了很多话,费了很多劲,花了不少钱,办了不少事。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群众是社会的主体,群众不满意就不会有整个局面的稳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改革开放、四化建设,归根结底得靠群众去完成,群众不高兴、不积极,各项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干好。实践证明,关心群众利益,强调稳定发展,与搞好其他工作并不矛盾,天津这几年许多工作在全国并不落后,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在中共天津市委四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87年12月26日)
在农村,要看人高兴不高兴,牛高兴不高兴;在工厂,要看工人干活作劲不作劲。
整个说来,考察我们体制的利弊如何,政策的得失如何,它是解放生产力的还是束缚生产力的,归根到底,都要到基层去看。在农村,要看人高兴不高兴,牛高兴不高兴;在工厂,要看工人干活作劲不作劲。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也才有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的基础,避免主观臆断。
《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几个问题——在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0年4月11日)
如果农民不高兴,工人不高兴,说一千道一万都没有用。
改革也好,建设也好,归根结底要靠群众的积极性。不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合理地发挥出去,讲什么都不行。路线是不是正确,政策是不是正确,要到农村去看看农民高兴不高兴,到工厂去看看工人高兴不高兴。如果农民不高兴,工人不高兴,说一千道一万都没有用。我们讲历史唯物论,首先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现在脱离群众的现象是存在的。如何进一步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使广大群众与党和政府一起同心同德搞“四化”,我认为这是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一个问题。
《听取江苏省委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1年4月20日)
有些问题,只要群众谅解,就不难解决。群众真的理解你、支持你,困难就能过去。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回顾党的历史,兴衰成败都同党与群众的关系紧密相联。当着我们与群众血肉相依,群众路线贯彻得好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相反,当着我们脱离群众,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出现曲折和损失。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强大的敌人,星星之火之所以燃成燎原之势,靠的是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建国40年,在许多时候,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能够战胜困难,走向胜利,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同样是靠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许多情况下,有些问题,只要群众谅解,就不叫问题,就不难解决。群众真的理解你、支持你,困难就能过去。假如群众有情绪,气不顺,就不能不引起重视。
《同津冀鲁三省市党委负责同志座谈时的讲话》(1990年2月27日)
问题当然要正视而不能回避,缺点当然要改正而不可掩饰,情绪当然要理顺而不容大意。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的大国,进行这样一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在前进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当前,在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我们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缺点,在人民群众中确实存在一些情绪。问题当然要正视而不能回避,缺点当然要改正而不可掩饰,情绪当然要理顺而不容大意。但是,一切困难和问题,都不应成为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理由,而应成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根据;不应成为心烦气躁、怨天尤人的借口,而应成为磨炼意志、施展才干的机会。历史经验证明,困难与成绩常常是相伴相随的。困难越大,战胜困难之后所取得的成绩也就越大。一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一切造福人类的伟大业绩,所有成就卓著的杰出人物,都是同不屈不挠、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大无畏的精神,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夺取新的胜利。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95年3月14日)
协调关系,理顺情绪,维护社会稳定是一篇大文章。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困难,发不了工资的不少。全国发不了工资的县有几百个,报不了医药费的也有相当多的地方,这都是不安定因素,不可大意。特别是要关心生活特别困难的那部分群众的生活,首先要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我常引明代张居正的话:“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就是说治政首先要把老百姓安顿下来,安居乐业;安民首先要注意最困苦的那部分人,叫他们有饭吃,这样局面就可以稳住。现在有很多地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群众有意见的事太多,造成很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不稳定,一切无从谈起。所以,要特别强调干部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艰苦奋斗,把反腐败斗争扎扎实实抓下去,在这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注意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必须及时疏导化解,并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制度和方法。要大力提倡说实话、想实招、办实事、重实效,使那些说空话、套话、假话,搞形式主义的人失去市场。干部队伍中这样的人越少,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的关系越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维护社会稳定是一篇大文章。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时候,切不可忽视这方面的问题。
《听取江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93年9月19日)
生产里边的根本问题是一个生产者的情绪问题,也就是我们讲的职工的思想觉悟和积极性问题。
经济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生产问题,生产力问题。当然还有其他别的问题,比如财政问题、流通体制问题、现代科学技术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生产力的问题,是一个生产发展的问题。而发展生产也需要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强经济体制的改革等等,但我觉得,生产里边的根本问题是一个生产者的情绪问题,也就是我们讲的职工的思想觉悟和积极性问题。可以这样讲,解决不好职工的思想觉悟、政治方向、思想情绪问题,就不可能很好地解决其他问题。我们的经济工作取得了许许多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确实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天津所碰到的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群众情绪问题。职工的气不顺、心不齐、情绪不高,就很难搞好经济工作。不是讲吗?“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对这样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有些领导讲,说你还不满意,你看看你身上穿的,你看看你桌上吃的,你看看你家摆的,你掏掏你兜里的存折,你看看你那个面色,你干吗还那么大气呢?领导不服气,职工也不服气。所以如何研究一下捋顺群众的情绪,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我看是当前经济工作里边的一大问题。
《在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的讲话》(1987年4月)
依靠广大群众高昂的民气、振奋的士气、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振兴中华的志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津办事的“仙气”。
完成今年任务,我们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困难怎么克服,任务怎么完成,大的出路是什么?“人民城市人民建,为民之举靠人民。”我看大的出路就是依靠广大群众高昂的民气、振奋的士气、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振兴中华的志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津办事的“仙气”。
《在研究起草天津市政府全体会议讲话时的谈话要点》(198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