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中国零售业发展综述
一、中国零售业的综合零售业态发展
中国的百货业市场规模,按照限额以上百货零售行业口径大约在8 600亿元左右,按照百货店口径大约在7 200亿元左右(见表1—5)。整体而言,百货店分布呈东强西弱格局,以京沪穗为代表的一线城市竞争激烈。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迅猛,对传统百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网络购物以其突出的价格优势,对传统百货发起挑战。面对电子商务的威胁与线上业务的诱惑,传统百货店纷纷尝试“触网”,试水电子商务,但电子商务远未成为传统百货企业的主要增长点。整体而言,百货业继续细分发展,面向二、三线城市扩张成为当前的主流。
中国的超级市场规模,按照限额以上超级市场零售行业口径大约在6 800亿元左右,按照超市业态口径大约在7 800亿元左右,整体增速有所放缓。2011年以来,在商务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的推动下,“农超对接”模式给生鲜超市带来巨大发展潜力。同时,从全国层面观察,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三线城市、小城镇市场的发展正处于明显的布局阶段,而该阶段内资超市系统很明显占据了地利优势,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为本土超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的购物中心近年来发展火爆,依照体量和规模,中国购物中心已经形成“五个集团”的发展格局,并且各集团之间的差距极为明显,反映出中国购物中心在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很不均衡。仓储会员店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的阻力。2005年以来仓储会员店的门店数虽然迅速增加,但总体来看,门店总数与其他业态相比仍然较少,零售额绝对值较小,无法与其他零售业态相提并论。由于消费习惯的差异和缺乏足够的经济基础支撑,仓储会员店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的便利店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发展潜力。2003至2010年,连锁便利店的门店数、从业人员数呈现飞速增长,零售额更是从62亿元增至246.6亿元,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虽然在中国市场发展起来的便利店大多属于外资系列,如日本的罗森、香港的百式和百家等,但本土的便利店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以联华、可的、良友等为代表的本土便利店发展速度都很快。
二、中国零售业的专业零售业态发展
中国的专业零售业态主要包括专业店和专卖店两种业态,涉及七大类专门商品零售行业,分别是: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医药及医疗器材,汽车、摩托车、燃料及零配件,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五金、家具及室内装修材料。根据国家统计局口径,按照限额以上零售业态口径合计,专业零售领域的市场总规模约为38 400亿元,其中专业店为21 817亿元,专卖店为16 583亿元,专业零售业态是当前中国零售市场的第一主力业态。另外,按照限额以上零售行业口径合计,七大类专业零售领域的市场总规模约为40 182亿元,约占全年社零额的25%,见表1—6。
近年来中国的专业零售领域变革显著。
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革,消费个性化、品牌化、时尚化等趋势日益明显,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定位准确的特色经营及专业服务为主的专业零售近年来发展很快。专业零售商正从传统的行业大类走向更加具体的细分阶段,例如在传统的服装专卖市场里就出现了运动服装专卖、休闲服装专卖、商务服装专卖、少女服装专卖、儿童服装专卖等多种专卖店细分种类。
二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制造商已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超市、商场等销售渠道,而是越来越重视通过自建品牌专卖店来实现更快更稳的发展。但是,也存在品牌同质化、品牌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在城市的核心商圈,经常可以看到美特斯邦威、森马、真维斯、堡狮龙、李宁、安踏、特步等品牌扎堆开店。
三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各实体零售企业重视网上销售渠道的建设,将实体专卖店与网上专卖店相结合。目前,几乎所有的实体零售商都在淘宝商城(天猫)上开设了自己的网上专卖店,有实力的企业除了在第三方购物平台上开设专卖店以外,还建设了独立自主的B2C专卖店平台。
本报告在监测分析中国专业零售领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根据七大类的行业划分和统计口径,对各领域的零售业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根据专业零售业态的实际经营属性和主营业务的相似原则,对专业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共分为13个更为具体的类别进行监测。
三、中国零售业的管理、运营与综合事务
本报告2010年监测到的中国零售业领域的收购兼并事件有59起,2011年有30起。近两年来,中国零售业面临调整转型,行业的内部整合导致了众多的兼并与收购事件。许多原有的百货业集团逐渐成为多业态的大型零售集团,开始兼并其他业态的零售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布点的大型零售企业逐步兼并区域零售企业,一些规模较大的区域的零售企业也逐渐走出本区域之外;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不断向零售领域渗透,零售企业也不断兼并上游供应企业,或者开始地产、金融等领域的多元化经营;内资企业实力增强,开始在国内外并购外资企业,而外资企业的在华战略则处于调整期,少有较大的兼并收购动作。
中国零售业高层管理人员变动频繁,本报告2010年监测到44起,2011年73起。高层管理人员调动频繁,这既是行业本身的特性,更是与中国零售行业本身调整与转型有关的。总体而言,频繁的调动背后,是中国零售行业本身日趋成熟,并且伴随着行业内竞争格局的改变。外资零售业发展遇到问题,面临在华战略调整;大型国有零售集团内部重组仍在持续进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并且竞争激烈,实体零售企业“触网”成为行业新热点。因此,企业内部的组织与人事也需要不断调整以与这些新趋势相适应。
中国零售业公司的营销活动,一方面仍然以节假日、周年庆等作为开展促销活动的集中时段和主战场;另外一方面,大批传统零售企业涉足网络零售,线上线下共同发展。网上商城节假日低价促销愈演愈烈,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零售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营销,微博营销成为一大亮点。部分零售企业开始关注消费者体验,涉足体验式营销。
中国零售业公司的公共关系事件方面,在2010—2011年两年间,既有频繁发生的“质量门”事件,令众多零售业公司深陷社会责任缺失泥潭,又有很多值得称道的零售企业之慷慨义举。本报告既监测了以大型外资零售企业“价格欺诈门”、“质量门”事件为代表的社会责任意识遭质疑等负面事件,也监测了零售业公司不仅自身积极落实节能减排措施,还带动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携手致力于整个供应链的低碳发展之路的环保事件。同时,本报告还重点监测了以2010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官方网站上有“爱心公益”等相关板块或相关资讯的31家大型零售企业的共计171项爱心公益活动。
中国零售业公司的自有品牌问题方面,本报告重点以连锁百强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企业,对2010—2011年的连锁百强的自有品牌及其发展情况、开发方式等相关内容进行盘点和梳理,制作了“中国零售企业自有品牌发展情况一览表”。
中国流通业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近两年出台的40余条零售业政策法规中,有近1/3是关于食品安全的,另外,关于规范网络交易行为、促进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各占11%,稳定物价的政策法规也占到了9%。同时,还有一些关于扩大消费、农超对接、促进零售业节能减排,药品、化妆品检验规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当然,很多政策法规的出台都是针对我国2010、2011年零售业发展中出现的诸如食品安全问题、物价结构性上涨、网络交易纠纷频现等现象的针对性举措。
本报告最后还对中国零售业近两年发生的主要案件纠纷进行了汇总分析,分为零售企业内部矛盾、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零售商之间的竞争矛盾以及零供矛盾等四大类进行分析。本报告还将中国零售业近两年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代表性会议会展的基本情况整理成表并进行了相关分析。零售业的教育、培训和学术研究也是零售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报告收集整理了中国零售业的主要培训机构、培训事务和近两年出版的涉及零售的代表性著作。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