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国学的价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组建大会上的讲话[1]

(2005年9月5日)

各位老师,刚才冯俊副校长宣读了学校的三个决定(即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历史学院和哲学院的决定),这三个决定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建设史上的大事,也应该看做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科的大事。大家都知道,2002年文史哲三个学科合并成立人文学院是我提议的,现在分家又是我提议的,2005年的纪校长打了2002年的纪校长一个嘴巴。我想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与时俱进、一种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根据我们现有学科的实力和地位,我们的目标是要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2000年10月我们自己提出要将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陈至立同志赞同,加了个定语“世界知名的”。江泽民同志2002年4月来我校考察时,就代表党和国家正式提出要“将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而作为以文科为主的一流大学,没有厚实的人文学科基础,我们觉得是不大匹配的。

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科学专业,到现在为止在国内肯定是处在最前列的,经济学院、法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国际政治学院、商学院,等等。这些学院的社会科学专业,北大也很强,但整体实力不一定有我们强,以后会不会超过我们很难说。我们自己要争气,保持这个优势。

但是,我们的人文学科包括文、史、哲、外语、艺术,虽然学科不少,但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作为一个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仅仅是社会科学很强,人文学科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甚或个别学科还比较弱,我们自己也会感到气不壮。

人大基本没什么理工科。我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工作时定位“综合性大学”的概念,强调文科要强,理科也要强,至少这两者有一个要比较强。文科或者理科都不强,很难说是真正的综合性大学。当时有的工科很强的大学不赞成这个观点,因为他们文科理科都不强。但是我们坚持这个观点。因此,我们人大理科一下子上不去,人文学科一定要搞上去,一定要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最前列。

我校文史哲三家都有各自的优势,哲学是全国最强的之一,中文、历史也都有很长的历史和很强的实力。文史哲三家合并为一个学院后,暴露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校社会科学各专业的学院很多,人文学科的主干学科却成了一个学院。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山头和三个山头比较,得到的利益不一样。文史哲一个户头,社会科学学科有若干个户头,现在我们很担心本来要下更大工夫加强的人文学科反而因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合并后的三个系仍然有相对的自主权,但实践告诉我们在现实条件下情况并不太乐观。如果不重新分开,几个学科的发展反而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我这个人“脸皮”比较厚,好处是敢于正视问题,感到不合适就马上纠正。各位老师如果认为纪校长一会儿把我们合、一会儿把我们分,这个责任我愿意承担。合是当时的想法,经过一段实践,根据人民大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感到可能重新分家对三个学科更好。小平同志讲三个“有利于”嘛,只要有利于人文学科发展就应该做。这也是实事求是啊!

人文学院组建成立时,本来也想相继组成大的商学院、大的法学院、大的政治学院、大的公共管理学院,当然还加上理学院或者工学院,这样人民大学有七八个学院就够了。但是人文学科合并组建学院了,其他的就是合不了。我当时还有雄心壮志,以为人文学院都组建了,其他学科资源也能组合,我们想组建大的公共管理学院、大的商学院等,但结果却是很难。香港大学的校长就跟我讲,我们都是老学校,分家容易合并很难。在我们人大其他学院目前很难合并的情况下,人文学院很粗,其他的学院设置很细,结果评职称、分名额、开会甚至运动会的位置都不一样。

好在当时的人文学院尽管合了,文史哲三科的界限仍然清楚,没有很大影响。而且合也有合的好处,毕竟加强了文史哲三家的联系。现在既然又分开了,并且都由“系”组建为“学院”,学校的期望当然就更高了,因为文学院的招牌跟中文系的招牌是不一样的,空间更大了,学科的容量更大了,不能光是中国语言文学,也要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目前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目录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设在中国语言文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这个设置是不是合理我不知道。但是我们讲文学,不只是中国语言文学,严格说来,英语语言文学也可以进来,外国语言文学都可以进来。现在的文学院,还是狭义的文学院而不是广义的文学院。尽管如此,狭义的文学院也应该有比较大的学科容量。

文学院的牌子既然跟中文系的牌子不一样,应该怎么样明确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又突出我们人民大学自己的特色,值得我们新的文学院来思考。这是我的第一个希望。

我的第二个希望,是希望文学院里有几个亮点。我校的文艺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文艺评论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我这个人有时候还喜欢看一点文学、历史方面的学术文章。我感到当前中国的文学艺术界,值得评论的东西太多了。当代的小说、诗歌、散文,这里面不管是文艺创作的形式还是价值取向,值得评论的东西太多了。可是人大教师出的评论文章好像不多,重要文章出自人大的很少。我希望我们人民大学真正出现有相当水准的这个时代的文学评论家,不然怎么能与时俱进地叫做国家重点学科呢?

古典文学这一块,当年冯其庸先生他们的《历代文选》,是哺育几代人的书。我知道“冯其庸”这个大名就是由于这本书。我60年代上大学时就爱看这本书,当时买不起,后来到人民大学读研究生,马上就买了,上下卷都买了。当年参加这本书编注的卢荻同志现在关注动物保护。养猫养狗当然也很好,但是很遗憾她没在文学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毛主席晚年她也在身边,我本来很期望她退休以后还有大作问世。

过去我们中文系还有一个鲁迅研究专家林志浩老师,研究鲁迅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后来因为房子的问题离开了人大。当时我已经当副教务长了,但我是人微言轻,对他的离去感到非常非常惋惜。鲁迅研究,我们人民大学曾经有强有力的研究人员;而左联文学、解放区文学研究,也大有文章可做。过去受“左”的干扰的东西,现在要怎么看待?怎么评价?我觉得可做的事情很多。

语言学方面人大是有相当的基础的,应该成为亮点。文字改革,语言文字,本来是吴老留给我们的遗产,但是后来怎么就淡去了?我感到非常遗憾。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问题非常严重,说老实话,连重要文件上都存在文句不通的问题。据说以前重要法律文件出来,曾有找北大王力教授他们从语言文字上把把关的佳话,现在似乎也没有了。当前,对外开放、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语言文字工作也提出了不少新的挑战,需要语言文字工作者认真研究。我校的语言文字研究所不要放在对外汉语学院,要把整个建制放到文学院来,与时俱进地把语言文字研究搞上去。

我不太懂这些东西,我的认识所体现的纯粹是一个普通公民对待中国语言文学的态度。中国人嘛,总要对中国的语言文学方面有点爱好,总得知道点东西。在座的各位老师、专家、教授,我们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在新的时期把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文天地打下来,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希望这个成就是精品,是上品,是传世之作,是里程碑式的、标志性的。

我跟学校出版社的贺耀敏同志讲,你要多出人文方面的著作,不要光出经济、管理、法律方面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很好挣钱。经济法律的著作是专业人员看的,人文学科的书却是全社会都可以看的。人文学科的基础是任何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应该打下的文化基础,高级知识分子都应该有人文基础。所以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

另外,文学也应该是世界的文学,我们在世界文学研究这一块要拿得出手,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成为国内最前列的,成为一块招牌。

总之,我希望文学院要进一步明确学科方向,要有学科重点,既要拓宽社会容量,又要抓重点,在国内把牌子进一步打亮。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基础就不说这个话,但是我们有这个基础,我们的文学院完全有可能有条件办得更好。

今年一级学科博士点评审你们得的是一百分,算拿下来了,所有的二级学科都可以招博士生了。你们也有雄心壮志进入全国前五名,主干学科不进前五六名叫什么人民大学呢?如果是我校比较小的、边缘一点的学科,列十几名不算什么,而中文是基础学科,必须争取位于全国第一梯队之列。全国的中文系有多少个我不大了解,总有一两百吧,中文系非常多,我们如果能够进前五六名确实不容易,但是我认为有可能。有几所大学中文系更强,但是他们当年很著名的老一辈学者大多去世了,现在靠年轻的,这就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嘛,大家都一样了嘛。就像人家说我们的经济学强过去主要是靠老一辈,现在靠年轻的就在一条起跑线上了。这个话我们也可以说嘛。

人大也有老的嘛,不是一个老的都没有,人大中文系也有大学者,比如书法家谢无量,已经去世了。那好,我们的去世了,你们的也去世了,年轻一代咱们就比一下吧。要看各自的努力和勤奋、各自的工作品质,看大家是否团结一致,就看这个本事了。如果我们很团结,工作思路对头,每一个同志都很努力,凭什么我们就不能进入前五名、前六名?我觉得这个目标应当实现。

至于学校给文学院支持,我的指导思想就是这样:我跟商学院、法学院说,你们自己可以弄到钱,我还要重点支持文史哲,支持基础学科研究。当然文学院也要解放思想,某些方面也可以做些事情。文化产业之类的事情、跟实际结合的事情你们也可以做。比如历史系要介入历史剧,给人家当顾问,这也是给社会作贡献的一个方面,学校肯定支持。但是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把这个当成主流,一定不要忘了学术主流,一定要在主流学术方面拿出非常像样的东西。当然不排除有个别老师就是擅长搞社会工作、应用性的工作,他可以以这些为主,但是整体来讲还是要加强我们的学术研究。学术为本、学术为大。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学都要搞好。

在我校,老师们到国外去的机会很多,一般不需要学校创造机会。中文系也要加强对外交流,并不是搞中国语言文学就不用对外交流了,要开阔眼界,何况你们还要搞比较文学。现在搞文艺评论,如果对世界文艺思潮了解不多、不深,想怕很难有高水平。国际交流对我们这样的学院、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对各个学科同样是重要的,所以要在这方面多下点工夫,我们也会支持大家。还希望文学院采取措施,每年应该开一两个非常像样的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有的是国内的,有的是国际的。

在文史哲各自独立组建学院的同时,我们还成立了一个横向的国学院。国学院是文史哲的彻底不分家,将文史哲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国学院还仰仗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院的支持,所以有关老师将来很可能采取双聘制,一部分教师既是文学院的教师又是国学院的教师。这不仅是一般地兼课,而是两个学院共同的教师,当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要以所在学院为主。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思想史这一块,跟国学院的关系非常密切。国学院也已经宣布成立,但还没有正式运转,还在筹备阶段,学生来了才算正式运转。希望文学院给予大力支持,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是文学院的教研室,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国学院的教研室,在这一块不提倡分家。我可能讲多了,也可能讲了外行话,请批评指正。

各位老师,教师节马上就到了,我向各位老师表示问候,也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向各位老师表示问候。我觉得我们送给大家的最重要的礼物,就是创建文学院这个新的平台,让大家一展身手。同志们有什么意见、有什么问题,尽管向学校提,我们总会尽可能地支持大家。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文学院办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组建大会上的讲话


注释

[1]本文为即席讲话录音整理稿,被《大学的探索》摘要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