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地位与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是我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新时期各种复杂形势、应对多元文化思潮并存情况而提出的重要理论主张。它一方面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是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的鲜明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又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发展模式
从内涵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是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观念体系”。它集中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注:参见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载《光明日报》,2007-08-28。)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把握,首先要深入理解三个关键词。一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对价值体系性质的限定。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社会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从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属性出发,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目标为价值取向。二是“核心”。社会主义社会中价值观念体系是多样的,而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是社会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在整个社会的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并引领和主导同一个社会的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三是“价值体系”。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受着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单个的价值目标,而且是由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价值系统。
从逻辑结构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是一个包含着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的完整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它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前提性内容,即指导层次的内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性内容,即目标层次的内容;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内容,即动力层次的内容;在全社会倡导和恪守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规范性内容和操作性内容的切入点,即规范层次的内容。指导层、目标层、动力层、规范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主张、国家意志、社会要求和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具有统领一个社会一切思想观念的核心思想体系,是相对于丰富多彩的思想观念而言的,是建立在各种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的。作为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具备理论体系的完备性特征。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它必须是从对象所有因素都具备的整体之中抽出的能规定这个对象性质的最抽象范畴,而且从这个最抽象范畴开始向具体上升,又能说明这个对象的全部因素。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备性而言,大体上要求其价值观念体系应覆盖社会中的主要群体,使得不同思想觉悟、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的人们都能够在这个价值观念体系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并且都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且,这个价值观念体系还应当覆盖人们思想意识的主要领域,才能成为社会的精神生活的指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社会要求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而且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
从影响结果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一种发展模式。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立国的思想理念基础和价值指向。不同的思想理念基础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状态。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价值体系随着各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当一国的经济发展实力不强时,该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属于本国;当一国的发展实力逐步增强,成为区域中的发展大国时,该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就具有了区域性的意义;同理,当一国的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影响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大国时,该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就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辐射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中国价值观”、“中国道路”、“中国发展模式”日益成为理论界和社会各界的理论共识,标志着“中国发展”正在对世界上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或者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范畴,它不仅仅是一个完备的理论、观念体系,而且越来越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代表。(注:参见李景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中国发展模式问题》,载《光明日报》,2011-01-10。)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一论断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表明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精神之魂的特殊意蕴。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科学内涵,简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制度是价值观的载体,价值观则是制度设计和安排的依据,不同价值观影响下的制度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反映着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质、目标任务和发展道路,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生命之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也强调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经济体制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政治体制上,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意识形态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在实践中日益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要通过改革和建设不断完善。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要求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体系,也是当代中国的立国之基、兴国之魂,是确保当代中国有序发展的思想条件和精神根基。实践表明,这种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而不能是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和谐文化是一种与社会基础相契合,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实践发展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源泉、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因此,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抓住新时期、新阶段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才能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更好地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意识形态越是纷纭复杂,就越需要主心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越是多样化,越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和谐文化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又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党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的根本条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2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能否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主要是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先进,是不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不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体现的。实践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执政并且执好政,根本原因就在于党能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前列,因而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党的建设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归根到底要靠自身理论、路线、纲领、政策和实践的先进性。当前,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住了党的先进性的真谛。2005年,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为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号召广大党员和干部带头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和谐社会的积极促进者,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写进了党章修正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写进党章总纲,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成为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社会思潮是一种根源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现象,是一定阶级、阶层、群体的利益和愿望的反映,既具有理论形态,又具有心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往往传播、蔓延于一部分干部群众之中。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有制和社会生活多样化,既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表现,同时也赋予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和时代的新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总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前提条件。善于包容,是先进思想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思想文化发挥主导作用,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主导”就是要有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实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主心骨,唱响主旋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引领”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和变化过程,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多样化社会思潮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目的就是要通过“引领”使充满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思潮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的方向,更好地统一起来,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为了最大限度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证全社会自觉遵循共同的理想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社会凝聚力量、抵制错误思想、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和精神武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具有阶级性、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价值性、相对独立性和绝对主导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历史继承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一系列基本特征。(注:参见黄钧儒:《核心价值体系特征研究》,载《贵州社会科学》,2008(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于其他价值体系的一个根本之处,就在于它的科学性、人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指导,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真理性体系。同时,这一体系是人民利益的要求,是为了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科学性内含在人民性之中。这一体系越是科学,就越能反映人民的利益;这一体系越能体现人民的要求,就越是表现为大公无私的科学性。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含的公平正义集中体现了人民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不断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特别是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这种公平正义是超越了西方自然法的形式公平的公平正义,它强调事实公平,起码要照顾到事实公平,努力实现形式公平与事实公平相统一。实现形式公平与事实公平相统一的公平正义,就要不断完善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构建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分配制度,实现共建共享。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我们国家里,马克思主义已经被大多数人承认为指导思想,那么,能不能对它加以批评呢?当然可以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如果马克思主义害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2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从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价值准则,不仅符合我们民族的心理与追求,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征与品格;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最广泛的认同,是我们国家56个民族共同的价值基础;同时也着眼于当今世界和时代的发展特点和要求,具有世界性、开放性。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世界性,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对人类文明发展有巨大贡献的社会制度。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包容性、开放性,不仅表现在其用一元化统领和引导多样化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多样化中反映社会进步的先进的、积极的思想观念,而且可以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世界开放,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包括西方意识形态中的先进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既要坚持本民族价值观的独特性,又要以各民族公认和接受的价值观为基础和前提,要在人类文化中发掘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在中华文化中提炼人类文化的一般性,在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把民族性与世界性协调统一起来,建立既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又合乎自身国情的价值观念。
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和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并存是除原始社会外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处于统领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不仅是全体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也应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定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应当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崇高追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这“四个应当”既包含了主导性,又包含了包容性。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人民群众对于先进文化的需求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因而它必须体现时代潮流、时代精神和时代发展,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同时,意识形态要贯穿和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的“黏合剂”和“混凝土”,必须具有大众性和广泛性。一方面,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应的思想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不能过高;另一方面,对干部与群众的要求应区分不同层次。对党员干部务必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之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改善民生;对普通百姓则要着重培养知荣辱、守法纪、重礼仪、讲责任、明诚信、做好事的德行,并引导他们从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开始,从做好本职工作开始,在默默奉献中逐步向更高层次的理想信念深化。
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思想观点组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相对完整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具有系统的理论性。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其他社会的意识形态,都具有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性,区别只在于是否科学与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无疑具有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性。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的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本质反映的思想理论成果,也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得到实现的实践要求和实践行动。核心价值体系这种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充分彰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强烈的实践性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明确的时代性特征,它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巨大变化带来的多样化局面的时代产物。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发展中的不断继承与相互影响方面。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不是凭空形成的,它是在继承以往积累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进步的意识形态必然会扬弃糟粕继承精华,并依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加以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吸收和借鉴了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意识形态发展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在全球化背景和互联网条件下,这种影响和作用必将日渐增强。
一般而言,社会意识形态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特点,又会对社会经济基础产生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一种能动反映;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出现滞后或先导状况,滞后会阻碍社会发展,先导会给社会存在以深刻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和相对独立性尤为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在现阶段,尤其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的人们的思想认识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日益增强,社会意识日益显现多样化的态势下,必将更多地表现为绝对的主导性、引领性。这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