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终期成果。对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研究作出历史演化、重点流派、主要理论和方法原则等方面的评析,同时结合东西方民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一些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是本项研究在申报设计时的主要承诺。

本书的导论部分,从总体上概括了社会学理性选择研究的历史演化线索、重要流派和主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也对感性选择研究的缘起、基本观点、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了概括性论述;第一章至第五章是对社会学理性选择研究的主要理论,即交换行为理论、网络结构中的选择行为理论和宏观系统中的选择行为分析理论,作出理论观点和方法原则的评析;第六章和第七章是对经济学向社会学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公共选择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作出的评析,这两章的内容可以看作在理性选择研究上的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视野融合,是学科交叉性的成果;第八章至第十章是本项研究具有更明确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扩展研究,即把理性选择理论的评析扩展到对感性选择研究的考察。

感性选择研究是理性选择研究进一步深化必然提出的重大课题。因为人类的选择行为不仅仅是由理性思维支配的,当认知心理学和制度经济学在这方面已经作出开创性探索后,直面人类社会行为或选择行为的社会学,不可回避地要对由感性意识支配的选择行为作出理论探索。尽管感性选择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的理论积累还比较薄弱,本书还是从感性选择的概念,感性选择的意识论基础、现实根据、展开形式与运行逻辑,以及体验经济中的感性选择等方面作出了论述,特别是分析了卡尼曼关于非理性预期行为研究中的与感性选择相关的理论,为开展更深入的感性选择研究作了理论准备。

本书的第十一章对哈耶克关于人类感性行为与感性秩序的理论作出了深入评析,可以看作以对哈耶克的思想理论评析为例,把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的研究同人类社会秩序的生成或建构联系起来进行的一种考察评析。第十一章的重要意义在于,选择行为一定是在制度制约下展开的,特定制度关系制约下的选择行为形成了人类社会秩序,这种思路可以把社会学的根本追求——社会秩序同选择行为的研究紧密联系起来。

总之,本书展开的是一项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与方法的扩展性研究,其努力目标不仅在于总结社会学已有的关于选择行为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在于吸收经济学、心理学和哲学等相近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学的理性选择和感性选择研究开创一个更有生机、更加广阔和更有创新性的学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