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像:创意摄影精品解读(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代前言 创意摄影:新的样式,新的趋向

柴选

“创意摄影”,自其被当成一个专属词,应用于“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这个唯一主打此概念的全国性摄影品牌活动中时,就引发了业界内外对概念本身加以释义和解读的热情。尽管大家观点不尽相同,但丝毫没有影响每年无论综合评判,还是分出专业方向各自观照后的入展结果。积累数年的经验与财富,“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历届入展作品呈现的,是一个展示着摄影者无限创造力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着想象力和独创性的影像世界;由是出发、观照当下的摄影风潮,便有了样本化的意义。

《中国艺术报》曾刊发丁伯慧的署名文章称,让“创意”成为写作的一种习惯。回顾近年摄影界纷繁往来的人和事,想想那些能够留下印象的作品、活动和创作者,再思考摄影之于我们自身的功用与价值,丝毫不夸张地说,让“创意”成为摄影的一种习惯,业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创意介入的摄影,还是摄影行为中的创意化表现,几乎所有按下快门的人,甚至用其他材质和工具生产影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表现上的差异化,传播中的陌生感,彰显个性,创新呈现。

如果我们把创意摄影作为一种主流摄影生态来观察的话,其可以参与或覆盖的领域足以占据摄影的大半壁江山。即使在传播领域,互联网和自媒体中应用广泛的动图和短视频,包括心灵鸡汤在内的几乎所有互联网媒体,刊文时都要用一些与主题相关或无关的“吸睛”插图,都充分证明,非源于现场实录的创意化呈现或创意化应用的图像,已然成为传播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摄影的创意化呈现和图像的创意化应用并行不悖,创作者的想象力与完成度的双重考量,正是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创意化写照。

在笔者看来,与创意相关的摄影现象与生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色。

工艺繁复化

简单的Photoshop命令形成的图式新鲜感早已被便捷的手机后期软件之类的工具消解,简单的场景或元素叠加而形成的所谓“作品”早已入不了专业人士的法眼,创意的挑战不仅来源于想法的独特,更来源于将想法、意念甚至梦境等视觉化的完成度,这其中的工艺应用早已脱离了摄影感光的单向度,而向着更为繁复和高超的方向发展。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摄影师谢桂香醉心于综合材料的运用和影像工艺的探求,无论是其以冰冻的显影液和定影液做成黑白棋子,以相纸作为棋盘下完一盘棋留下来的《对弈》的影像结果,还是将外婆的遗物直接放在感光相纸上烧掉后形成的影像作品《遗物》,都有着将物质与摄影材质本身直接以“物影”法创作的精妙。他的作品被“伯奇杯”评委认为“在东方文化里就已蕴涵了宇宙观和哲学思辨的化学反应。将东方传统智慧和西方现代科技融于一纸,并呈现出东西兼容并蓄的抽象美学”。

大画幅相机作为当下关注技术美学的纯影派应用广泛的设备,在2016年度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大放异彩,使用者整体亮相完成了以拍摄工具为线索的《尺度——大画幅摄影在中国》的超大型展览。由于参展者的技术与工艺的平均水准在摄影圈偏高,加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担任学术主持,当代艺术家王庆松担任总策展人,因而除了纯工艺层面的精良表现外,各式各样的传统摄影工艺被精研者尝试引入不同题材与主题的创作,不少参展作品中透射出创意化、观念化的表现,具有很强的当代性:蔡冰的《一立方米空气》、TUTU的《城图》、陈卫群的《六月瓜》、周庆辉的《人的庄园》、于广的《沈阳方圆大厦》、蒋鹏奕的《幽暗之爱》、顾小锋的《旋转90度系列》、李晓飞的《残破与辉煌》、刘宏毅的《蓝屋顶》、颜正华的《对号入座》……与之相映的是以自制的超大画幅相机拍照、创造了中国式“矩阵美学”的摄影家程玉杨,他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类奖项,也成为这一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该类别获奖者中颇为与众不同的一位。

越来越多的摄影家和爱好者开始尝试以传统工艺来完成自己的摄影创作,在2016年首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期间亮相的、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钟建明策划的传统工艺原作展览,展示了国内外名家利用17种不同传统摄影工艺创作的原作,意在让这些富有历史传承又焕发新意趣、新价值的摄影工艺走出象牙塔,从小众人群的实践变成让更多的人看到的经典,向传统致敬;其间古为今用的创意呈现亦可圈可点。不过,相对于前几年应用传统工艺的作品很容易在“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等平台上时有斩获的状况,近年来,除非有更深刻的含义或更个性化的表达,至少在创意摄影一脉,单纯靠工艺的精良,已很难获得更大的关注度了。

几乎所有的专家都认为,创意摄影不能是简单的后期叠加,应更多地强调前期创意,强调在相机介入之前的创意化构思。可以作为注解的一种现象是,快拍快拍网上以果蔬作为创作材料、构置各种图景翻拍并经过后期制作而成的摄影作品,已成为一种常态化和地域化的风潮。

■ 《一立方米空气》(选一)■ 蔡冰 摄

从传统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已然成为创意摄影的一种必然趋势。身为医务工作者的年轻女摄影师江战云,借用古典山水画作为摄影手法,将医学影像碎片作为笔墨,仿作《溪山行旅图》等山水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富有辩证意趣的画意摄影思维,创作出一组颇具专业水准的当代艺术作品,让她在不同平台上获得殊荣,颇属实至名归。

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王瑾创作的《中国式旅游》,采用4000张旅游照片拼成巨幅,组构出与出游有关的马远等人的宋画图式影像,表达形式与主题的结合贴切巧妙,很好地处理和诠释了传统与时尚、过去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结合。

入选2016年“伯奇杯”的中国美术学院摄影系学生王羽娣的《幻城》,将数码打印的摄影图像剪成小块,经手工拼贴后做成繁华都市高楼林立的感觉,表达了不能在城市森林间将自己的生活框定在固定方盒子里的主题,手法精巧而寓意明确。

呈现多媒体化

曾经应用包括湿版等传统工艺在内的多种媒材的摄影师孙彦初,2016年至少先后在厦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台州摄影双年展期间,举办过两次摄影手工书工作坊。其中一次的招生简章中这样写道:“手工书工作坊的核心在于通过拼贴、涂绘、篡改、并置等方法来帮助照片产生新的观看方式和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重新定义与阐释过去的摄影作品,同时也会产生更多新的灵感去拍摄和创造。”

手工书作为摄影呈现的新载体,更能通过与媒材结合的方式表达创作者的构想、创意,呈现出差异化的效果,这与三影堂摄影奖等一些专业化的摄影活动在评选出入选者后,提供相应展位和展线,由创作者自己来以最能彰显其作品特色和价值的方式自主呈现,并在此基础上予以评奖,如出一辙。手工书虽显平面化的便捷,但呈现结果的多样和制作过程的趣味,颇有乐趣。策展人傅为贫借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一隅,在“影像西湖”艺术现场推出的摄影手工书展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而参与其中的摄影师也对包括从拍摄到编辑的诸多环节有了更多感悟。在2016年“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中入展、在互联网等平台上传播甚广的女摄影师应函频的专题作品《失独者》,通过手工书呈现的,便是完全不一样的观感。

同样,“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入展作品中的不少样本,也充分呈现出影像的多媒体化样式:有以置景作为先导来拍摄的,有以装置的影像记录方式来完成作品的,也有通过适宜的载体来还原摄影想法的。尽管其中的许多元素与摄影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但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摄影与其他媒介综合运用、融合呈现,恰恰是最具当代性的摄影艺术化的一种新潮。

张开的《Exhibition Site Photos(展览现场照片)》真的是对展览现场的影像实录。他将来源于生活中的现场与器物,建造起白色的背景,仿佛将这些物体移动到展览馆里,让不起眼的东西产生“品质”。这种魔术化的搬动,动的是心思,却用虚构“展览”的方式,体现出创作者对展览本身在当下快餐式消费时代功用与前景的思考。

以先锋化和当代性而闻名的三影堂摄影展在2016年度的关注度依然,而其经评选入围的作品在三影堂艺术中心的展出效果,更充分证明了多媒体化呈现之势势不可当。高郁韬的《一又二分之一圣物》是通过扫描仪扫描印制有古老文明记忆的物件而得到颇显时间属性的佳作,英籍华裔女摄影师王岩,尽管是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母亲河长江,但其每隔100公里选点拍摄的方式,以及将拍摄点以类装置方式在展场呈现,本身就有些行为艺术的范式了。更重要的是,最受专家关注的林博彦和黄承聪的作品《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被论者称为“关于摄影的摄影”。展览现场9条长达4米且承载着时间数字的影像高悬于白色墙面之上,加上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前所未见的摄影装置,展示了一系列看似荒谬的自制拍照工具。在作品自述中,林博彦和黄承聪写道:“当我们放弃了解和批判影像背后的规则和限制,那么看似让摄影变得更自由的科技,其实可能限制了新的叙事方式产生。我们尝试从制造影像的工具、方法和过程入手,去解构和反思摄影的根本元素。”

■ 《一又二分之一圣物》(选一)■ 高郁韬 摄

应2016年中国黄山国际乡村摄影节组委会之邀,快拍快拍网在展场之一的黄山市屯溪区湖边民俗村,利用既有的徽派建筑特色,设置了包括装置、纪录片、手工书、摄影展以及行为艺术影像记录等多种媒介在内的综合展示活动。悬在陈杰作品《悬崖上的村庄》其中一幅照片下方的悬梯,与画面元素相接,属灵机一动之作。程新皓的作品《对一条河流的命名》则是以手工书的形式亮相,焦波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轮番播映让一处民居成为别致的电影院……展览与环境的巧妙融合,让这个展览本身以多元化的呈现样态,向更多的乡村摄影爱好者提供启迪和参考。

摄影师杜子以《瘢痕》立身之后,又拿出另一组同类主题的佳作《填海》,在2016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期间亮相。与此前展览的大幅面并结合谷歌地图并置的呈现效果不同,这次的展出更直接更丰富,不仅有根据填海场景拼接而成的巨幅画面,也有大量各个不同拍摄点的手机实录图像。田野式调查的成果,还在展场中以十字架灯箱的方式展出,以表达对于这种破坏环境行为的救赎意味。

最神奇的是年轻的摄影师李舜,他对于自己的创作方法是这样说的:“我在每天的夜晚,驾车穿梭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中进行照片的拍摄,在数万张对杭州这座城市长时间移动曝光的照片中提取近千个抽象的图像,将其重新组合排列,制版,用宣纸印刷。”他把相机记录下的光线的痕迹分拆并重新组构,“写出”了以《格物致知》为主题的多幅类书法作品,像《逍遥游》《桃花源记》《般若波罗蜜心经》等,他用光线痕迹构造的每一笔画,都在注解部分有拍摄于某城某地的记录,其中的多媒介融合想法和拍摄制作功夫,让人不由得心生敬畏。

■ 《空房》(选一)■ 陈灿荣 摄

思路时尚化

关乎创意的摄影,并不意味着那些“高大上”的主题或者宏大叙事,而是更多来源于生活中的灵光闪现,来自日常的感悟与体验。接地气的主题,与心情和环境结合,与自身和心态有关。以更时尚化的方式来呈现,则更易形成公共话题,更易被公众所接受、所思考。

现代生活越发多元,每个人的思路和追求也不尽相同,因而不同的状态甚至是病态也相应出现。也有艺术家关注这些非一般的情态,甚至以偏执化的方式来获得认可,一如2017年早春因抑郁而跳楼的摄影师任航。入选2016年“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的高云洁的《沉默的呐喊》,就是用“左右物,中间人”的图片并置系列,来反映关于女性“歇斯底里”的心理问题。评委曾翰认为,这样的呈现作为一种图像学研究的个案,颇值得玩味。

而另一位入展的女摄影师杨柳的《萨提亚读书笔记》,虽然只是用一个个片段的、局部的、孤立的具象包裹着或近或远或深或浅的隐喻,但这些图像及由之生发的那些文字,正像一个个切入点,见证着丰满而鲜活的生命。文字与图像的转换与对比,是这组作品的魅力和难点所在。评委孙京涛在评语中写道:“是这些照片,如桥梁,让素昧平生的‘我们’,在对自己的审视和超越中,平等起来、统一起来,从而回到最最本真的自己——那是我们共同的模样。”

陈灿荣在2016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期间,契合“无乐不作”的主题,展出一组实景拍摄的作品《空房》。尽管从事旅游业和酒店管理的他一直将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人在旅途的各个层面,但这组看似简单的客人退房后的场景集纳式作品,却透射出入住者的不同状态、境遇以及对于人性的深深思考。与当下的人越来越多地“在路上”的状态相关,这样简单而直截了当的摄影方式,恰恰彰显出来源于生活的创意摄影的精妙深意。作为陈灿荣作品中最主要的表现对象的床,已成为更多摄影师有意无意的拍摄主题。快拍快拍网在“快拍中国24小时”系列活动的某次策划中,就将“床”作为子项号召大家同题竞拍,其中不乏精妙的创意佳作。而曾先后入展“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的浙江传媒学院教师黄志伟、自由摄影师郭国柱也分别用长时间曝光的方式拍摄过客房和床的主题。

其实,许多摄影师在创作过程中,与拍摄对象互动交流已成为一种常态;让拍摄对象参与创作,更是时下流行的一种作品完成方式。2016年“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入展作品中,桂国华的《玩具王国》通过网络公开征招志愿者家庭,历时半年,拍摄了50多个志愿者家庭中孩子与玩具的关系,讨论了中国育儿形态的一个侧面。摄影师以类型学和人类学图像的样式,在孩子们的居住场所和其拥有的玩具中拍摄标准的环境肖像,然后在每一张肖像下由孩子的父母手写下一段讲述自己孩子与玩具的故事和关系,以及他们对孩子寄望的文字,希望用这样的一些图像和文字,作为中国式育儿教育的切片研究。

■ 《摄影的故国》(选一)■ 邸晋军 摄

■ 《狮情画意》(选一)■ 贾代腾飞 摄

■ 《舞狮少年》(选一) ■ 杨抒怀 摄

有趣的是,曾经很火过一段时间的《看天下》杂志,在生活栏目中每期会推出一位“达人”,其中不少就是国内外的创意摄影师。选择这些摄影师及其佳作,看似简单的灵机一动,其实也是对生活意趣的体悟,对于生命本质的深思。

传播定制化

作为“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的衍生产品,作为邀请专业人士就“伯奇杯”举办地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进行主题化、定制化拍摄与传播的一个样本,由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精心打造的“大沥创新”专题展览从着手策划到亮相展出,时间跨度达两年之久。展览于2016年国庆节前夕在佛山市首次亮相及其后的广泛流布,也为创意化的主题影像传播工程打开了定制化的新路径。

这个项目凭借着专业人士的智慧,以其独到的创造力应和着诞生了“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的大沥镇的创新精神。11组各具特色的精准定位的专题,加上一部纪录片、一个展览和一本画册,聚焦大沥的城市发展,揭示推动大沥城市发展的文化基因,并向先贤致敬。它以“中国伯奇 创新大沥”为主题,通过影像的方式,以大沥为范本,呈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发展之路。

由摄影家、图片编辑、评论家组成导师团队,从全国遴选优秀摄影师参与其中的ISEE摄影大师工作坊,在袁东平、李楠、孙京涛等名家的精心指导下,经历过反复的交流探讨、拍摄点评、编辑处理等程序,其间所下的功夫非一般摄影项目所能涵盖。李楠在“大沥创意”项目的总结文章中谈及“完成度”话题时,提出4个方面的评判标准:一是精度——“精准的个性化定位+精致的个性化拍摄+精当的个性化编辑”;二是深度——“深入表象之下的双向策划+鞭辟入里的窄度切入+深刻透彻的编辑阐释”;三是广度——“多元化的解读+立体化的传播+可持续化的延伸”;四是温度——“海量的细节+选择、提炼、勾兑、串联、引爆+以人为本”。

对于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一个普通小镇,视觉化的难度相当大。“我们干脆舍弃了以某一个具体事件为依托的惯常思路,而以提炼具备大沥特质的精神象征作为发力点。”李楠将最终完成的10组专题分为五章,每一章由两个专题构成,主题求同相得益彰,表达存异相映成趣。如杨抒怀的《舞狮少年》是厚重的人物写实,贾代腾飞的《狮情画意》则是飘逸的符号抽象。从邹伯奇的遗踪出发的另一专题《摄影的故国》,则为历史与现实同样精彩的大沥点题作结。

该主题策划,除了团队擅长的纪实摄影手法之外,对观念摄影、创意摄影,以及湿版、航拍、大画幅相机、电脑合成等不同手法多有应用,以丰富多彩的摄影样式,向丰富多彩的读图时代致敬。加入其中的摄影师杨洋也是“伯奇杯”发掘出来的创意摄影行家里手。难能可贵的是,这组定制化的大沥“宣传片”有更深度的解读和分析,有导师及学员的互动交流评点,还有一部纪录片在专业理念上做进一步深化阐述。随着作品的传播,公众对于大沥的认知度,百姓对于大沥精神的理解与思考,便会更加深入。

■ 《千年的守候》(选一)■ 段希俭 摄

作为个体创作的产物,来自辽宁北镇的摄影师段希俭携其作品《千年的守候》先后在多个摄影节庆活动中展出,还获得了2016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优秀摄影师”称号。他为这组以家乡为主题的弱光摄影作品写道:“为了突出北镇这个并不被世人更多熟悉的地域的神秘感,我以北镇的诸多历史文化遗存为基础,以祈福文化为内涵……人为布光等手段,突出拍摄主题,更加凸显出北镇的古老、淳朴和神秘。”置景式的布光手法,对于这个身处基层的摄影师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寻求差异化的创作策划,其完成的作品凸显的不是北镇这个东北小城的风物,而是对其文化内涵的认知,是对其倡导与传播的旅游观的认同。这样的精心定制,相信会在未来的传播中让北镇事半功倍地获得更多关注。

策划于2016年、在2017年1月首次亮相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非常西湖’影像西湖艺术现场”,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省文联发起的实验性影像艺术活动,每隔两年或三年不定期举办。首次展览主题为“非常西湖”,通过调动各方力量,完成了一次融合图像生产路径的挑战。围绕西湖及相关主题而推出的数十位摄影师和艺术家的佳作,无论从展览陈设还是选题策划等方面都显现出专业化的创意呈现。其中的“看见西湖”影像邀请单元,让我们得以看到“一城山水半城湖”的杭州西湖在不同创作者镜头中幻化出的多重意境,显现出同一主题多元视觉表达的可能性,也更好地见证了不同背景和身份的创作者面对同一事物的观看经验和呈现方式的差异。

活动多元化

在2016年度的创意摄影风潮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持举办的“创意无限”主题十人展览,也看到了常州大中小学生开展的毕业照创意摄影活动及其呈现,更知道了在创意撞车或者抄袭的争议层面,有过摄影家徐勇与导演顾长卫作品雷同化的争议……在促进摄影发展与交流融合、学习提升的活动层面,也有不少事关创意摄影的大格局。

2016年底,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刘树勇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研究员霍用灵、艺术家洪磊和中国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师邵文欢组成导师团队,以黄山为主题和蓝本,结合中国山水、黄山画派等传统脉络的借鉴,举办了“东方诗意·黄山影像”摄影工作坊,以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的年轻摄影师和黄山本地摄影家组成的学员团队,对这座传统名山进行解构传统图式、建构文化意韵的摄影创作。在名家指点之下,他们的作品完全摆脱了黄山“五绝”的浅层次实录或结合气象来呈现美景的“风光摄影”窠臼,拍出别具风味的山水摄影感觉。这样的创意式策划和呈现,意义在于突破固有的简单思维,对于题材进行更深度的文化思考、更别样的摄影创意,并以一座山的样本起到引导作用。

“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作为一项有着历史传统和创新引领作用的品牌摄影活动,近年来在推广与传播方面下功夫颇多。前几年,无论是在全国10个城市针对广告摄影师群体和在校摄影专业学生等人群进行推介,还是召开关于插图摄影的主题研讨会,无论是与相关机构合作举办选拔赛、分站赛等以拓展参与面,还是组织“伯奇杯”优秀摄影作品赴全国各地巡展交流,都在以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创意摄影、参与创意摄影,让摄影的创作更多地插上创意的翅膀,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更多富于创意的摄影活动也在各地次第展开,比如手工书的摄影工作坊,比如针对某一主题的摄影工作坊等。作为基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活动,两年一度的台州摄影双年展在2016年底上演的时候,不仅邀请了国内十来位新一代摄影师综合展示其当下的创作成果,而且以整体面貌亮出台州摄影师群体的佳作,其中创意化的佳作颇众,比如已被广泛传播的范顺赞和郑美珍的《如熠耀》。

■ 《如熠耀》(选一)■ 范顺赞、郑美珍 摄

对于创意摄影的创作与展示来说,同题竞拍是最富竞争意味的一种方式。据曾担任“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评委的广告摄影师贺建华介绍,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的课程中就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作业了;以他作为专业教师的了解来看,学生们普遍觉得难度很大。

如何以摄影的方式来创意化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将主题鲜明的24个字视觉化,确实是富于挑战的新课题——这也应该成为摄影界思考和关注的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