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医案评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7.组方原则

《黄帝内经》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以及大、小、缓、急、奇、偶、重的方剂分类方法,对中医方剂学的产生及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后世组方用药制定了规范。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指出每一首方剂中,药物的作用应该有主有次,并用“君、臣、佐、使”来代表每一味药物在方剂中的地位与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方剂中的“君”,即君药,是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即臣药,是协同和加强君药功效的药物;“佐”,即佐药,是起辅助或反佐作用的药物;“使”,即使药,是引药达于病所或调和诸药的药物。正如张介宾《类经·论治类》指出:“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两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者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两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这一组方原则影响深远,一直为历代医家沿用至今。

七方分类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根据组成方剂的君、臣、佐、使各类药物的味数与用量,将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重7个种类。大方和小方是根据药味的多少来区分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由此可见,凡臣、佐之药味数多的即为大方,味数少的即为小方。大方用于治疗较为复杂或严重之病,小方用于治疗比较单纯或轻浅之疾,正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所云“病之微者,制小其服;病之甚者,制大其服”。

奇方和偶方是以药味的单、双数来区分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即一味君药,二味臣药,总数是三,为奇数,则为奇方;二味君药,四味臣药,总数是六,为偶数,则称偶方。以此类推。奇方和偶方的作用亦有区别,一般而言,奇方的药味为单数,治疗作用单一而轻;偶方的药味为双数,治疗作用较多而大。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张介宾《类经·论治类》注云:“近者为上为阳,故用奇方,用其轻而缓也。远者为下为阴,故用偶方,用其重而急也。汗者不以偶,阴沉不能达表也;下者不以奇,阳升不能降下也。”奇方和偶方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其功效之强弱,还与药量有关,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小则二之”。大,指用量大而味数少,则药力专一,故能治部位较“远”的病证;小,指用量小而味数多,则药力轻散,故可治病位较“近”的病证。正如张介宾《类经·论治类》所云:“近而奇偶,制小其服,小则数多而尽于九,盖数多则分两轻,分两轻则药力薄而仅及近处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而止于二,盖少则分两重,分两重则药力专而直达深远也。”

缓方与急方是以药物气味的厚薄和作用的峻缓来区分的。气味薄而药力缓的方剂,称为缓方。气味厚而药力峻烈的方剂,称为急方。《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在上焦者,欲其药力作用于上,则宜用缓方;病在下焦者,欲其药力能直达下焦病所,则宜用急方。此外,如病情轻缓的,可用缓方;病势危急的,当用急方。

重方,即重组之方。《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张志聪《素问集注》云:“所谓重方者,谓奇偶之并用也。”即在病情复杂,单独使用奇方或偶方、大方或小方后疗效不明显的情况下,可综合使用各类方剂以治之,如此组成之方,叫做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