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总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来观照万物

英国文学家萨克雷曾经说过:“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这句话表明,外界事物在人们眼中的形象源于人自身的表现,人总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来观照万事万物的。有三个心理学效应对人的这一心理现象的发生作了很好的解释。

第一个是知觉锐化效应,说的是价值观对人的知觉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心理学家波斯拖曼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首先对人们所重视的价值作了调查,然后再找到与其价值有关的单词,并在荧幕上用瞬时显示器进行提示,测定人们的认知阈限。结果发现,那些人们自认为重视的单词,认知阈限较低。这就说明了人的价值观确实可以对知觉起到促进的作用,或者说人的价值观确实对知觉存在着锐化效应——在感知陌生事物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总的来说都与个人的既有价值观有关。如果人们的价值观在知觉对象前已经形成,或者说已经被激活,那么这种价值观就会在知觉的过程中起到促进的作用,而且对知觉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为什么人的价值观会对其知觉过程产生锐化效应呢?这是因为在知觉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要依靠贫乏的已知信息去认识无穷的未知世界。显然,这点儿少得可怜的已知信息是不足以对未知事物进行阐述的。当人们无法通过已知信息来解释未知事物时,就会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将已知信息和未知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为自己所接受的解释。而在主观知觉未知事物的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即是人的价值观。

第二个效应是视网膜效应。有一个人决定买一部墨绿色的轿车,因为他觉得大多数人买的都是黑色和白色的车,而墨绿色的车会令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可是,当他将车买回来之后却发现,原来墨绿色的车并不罕见,自己原来的打算是落空了的。于是他在与同事聊天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墨绿色的车这么多呢?是大家忽然之间都开始买这种颜色的车了吗?然而同事们却都并没有这种感觉,认为墨绿色的车还是很少见的,哪里像他说的那样到处都是呢?有一个怀孕的女同事说:“我倒没觉得墨绿色的车变多了,就是觉得最近孕妇多了起来,几乎是天天都能碰见几个孕妇,是不是现在人口出生率提高了呢?”而同事们对她的这种发现也表示了否定。

事实上,墨绿色的车并没有忽然增加,孕妇也没有一下子变得多起来,而是因为他们自己有了墨绿色的车,或者自己怀了孕,才对同样的事物变得敏感起来,走到哪里都会注意地看一看,有没有谁开的是墨绿色的车呢,有没有谁是怀孕的呢?这样一来,他们所见到的当然就比其他人所注意到的会更多了。

视网膜效应的本质就是,以自身状况为核心,而在感受中将事物某方面的情形加以夸大。有句俗语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平常的人看到一段绳子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被蛇咬过的人却会疑神疑鬼,对形状与蛇有些相似的井绳也会很恐惧,这就是因为自己有过受害的经验,所以对相关的事物特别敏感。再如,一些有过晕车经历的人可能会刚一上车,在车还没有启动的时候就会感到眩晕,这也是由这种视网膜效应而引起的心理恐慌。

第三个效应是虚假一致偏差。有这样一个笑话,讲有个樵夫,这天妻子外出不在家,他又需要到外面砍柴,可是把还在襁褓中的孩子留在家里很不放心,就一起带着出去了,然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把孩子放下,他则开始砍柴。时值冬日,天气很冷,他出来的时候穿得很多,一砍起柴来就觉着热了,于是把厚重的棉衣给脱了。这时,他见到孩子在哭啼,忽然想到:对呀,自己怎么这么笨呢,自己热,孩子不也热嘛!就过去把包裹孩子的被子给打开了,然后继续砍柴。砍了几下,还是觉得热,就把里面的衣服也脱了,他又注意到孩子不但没有停止啼哭,反而哭得更厉害了,他就想:孩子一定也和自己一样,还是觉得热。这样,他就把孩子穿的棉衣也给脱了,再接着去砍柴。过了一会儿,孩子果然不哭了,他就安心地砍柴,直到准备满载而归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原来早已经被冻死了。这虽然是一个很不现实的笑话,但是其中所体现的这种以己度人的心理却是普遍存在的。

这个事例讲的就是人的心理中所具有的虚假一致偏差,即人们在考虑事情的时候,常常以自身的体验为衡量的标准,认为他人的情形与自己的感受是相同的,自己的情况是有着普遍性的,而在很多时候,这种设想只是一种主观的臆断,是违背真实的,所以称之为虚假一致偏差。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偏差呢?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在考虑事情的时候,自我的感受就想当然地成为看待问题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不会更多地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事情的了。固然,这种思考方式有着一定的道理,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这强调的只是人的经历和心理相同的一面,却忽略了另一面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无视这种现实存在的区别,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的时候就难免会产生偏谬和错误,而克服这种偏差的基本方式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