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祛湿排脓
——顽固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案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极为常见,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临床上以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特点。
中医认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为肾元亏损及脾虚湿困、上犯耳窍所引起。治疗应以补肾健脾、祛湿排脓为主。根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特点,可将其归为三类:
(1)脾虚湿困型:主要症状为耳内流脓不止,时多时少,脓液白黏或清稀,无臭味,耳膜穿孔,听力下降,耳鸣重听,头晕头重,倦怠乏力,面色萎黄。
(2)肾阴亏虚型:主要症状为耳内流脓黄浊黏稠,或黑秽或如豆腐渣样,日久不愈,伴有恶臭味,耳膜穿孔,孔周微有红肿,耳鸣耳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治疗应以滋阴降火、托脓解毒为主。
(3)湿热蕴结型:主要症状为耳内流脓黄黏而稠,有臭味,时流时止,耳膜穿孔、潮红,头昏沉,伴口苦黏腻、舌红。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排脓为主。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一般在急性炎症开始后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统称为慢性。有部分中耳炎因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艾灸疗法在治疗慢性中耳炎时,以疏肝解郁、清热泻火、滋阴补肾、育阴潜阳、双补气血、濡养肌肤为治疗原则。治疗时以中渚、液门、后溪为主穴,采用艾炷直接灸的方法,每个穴位各灸3~7壮,本法具有清热解毒、化脓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慢性中耳炎耳中流脓发炎者。
此外,用艾条温和灸翳风穴,可令耳中脓液排出。翳风是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位置又在耳周,灸此穴可以起到疏肝利胆、清热利湿的作用。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用消毒棉球沾取出外耳道的脓液,并拭净外耳道,将艾条点燃后在翳风穴处施温和灸。每次施灸10~15分钟,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中耳炎化脓时多有黏膜红肿、流脓,伴有难闻气味,所以耳内清洁很重要。患者可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4%硼砂水,或3%过氧化氢,或冷开水洗耳道,每日1~2次,动作要轻。患者不宜游泳、潜水,淋浴时也应防止污水入耳,避免加重病情或引起复发。饮食清淡,禁食辛辣、刺激之物,如辣椒、胡椒、葱、蒜、韭菜及煎炸食物,还要多饮开水以冲淡毒素,并供给身体足够水分,以利毒素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