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灸除百病刮痧保健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艾炷灸:艾叶苦辛,能回垂绝之阳

艾炷灸就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方法。那么,艾炷又是什么呢?其实,艾炷就是把艾绒做成大小不等的圆锥形艾团。其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先将艾绒置于手心,用拇指搓紧,再放到平面桌上,以拇、食、中指捻转成上尖下圆底平的圆锥状。麦粒大者为小炷,黄豆大者为中炷,蚕豆大者为大炷。

在施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我们叫作一壮。施灸时的壮数多少、艾炷大小,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而定。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着肤灸)和间接灸(隔物灸)两大类。一般而言,用于直接灸时,艾炷要小些;用于间接灸时,艾炷可大些。下面,我们为大家分别详细介绍:

figure_0030_0013
◎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着肤灸)和间接灸(隔物灸)两大类。

直接灸

即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是灸法中最基本、最主要且常用的一种灸法。古代医家均以此法为主,现代临床上也常用。根据对皮肤的刺激程度,直接灸又分为无化脓灸、发疱灸、化脓灸三种。

(1)无化脓灸。施灸时多用中、小艾炷。可在施灸穴位的皮肤上涂少许液状石蜡或其他油剂,使艾炷易于固定,然后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用火点燃尖端。当患者有灼热感时,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再更换新艾炷施灸。灸治完毕后,可用油剂涂抹,以保护皮肤。此法适用于一般虚寒证及眩晕、皮肤病等。

(2)发疱灸。用小艾炷施灸。等艾火烧到皮肤,病人感到皮肤稍微灼痛时,再继续3~5秒钟,此时施灸处皮肤出现一块比艾炷略大的红晕,且有汗出,隔1~2小时就会发疱,不需挑破,任其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过毒的毫针点刺数孔,放出液体,局部涂些紫药水即可。一般短期内留有色素沉着,不遗留瘢痕。此法适用于哮喘、肺结核、瘰疬和肝硬化腹水等。

(3)化脓灸。用小艾炷直接安放在穴位上施灸。施灸前要选择平整而舒适的体位,在相关穴位上涂些蒜汁后,安放艾炷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后方可除去艾灰,更换新炷再灸。每次换新炷时,需重新涂蒜汁。在施灸过程中,当艾燃烧近皮肤,患者感到灼痛时,可用手轻轻拍打施灸部位四周,以减轻疼痛。灸毕,可在施灸部位敷贴灸疮膏药(淡膏药)或一般膏药,封护灸疮,大约1周可化脓形成灸疮,化脓期每日换药1次,5~6周结痂愈合,结痂脱落后遗留瘢痕。本法一般多用于四肢穴位,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肠胃病、肺痨、瘰疬、痞块、癫痫、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以及皮肤溃疡日久不愈、痣、疣、鸡眼和局限难治的皮肤病,另对高血压、中风的防病保健也有较好作用。

figure_0031_0014
◎化脓灸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肠胃病、肺痨、瘰疬、痞块、癫痫、发育障碍等慢性疾病。

间接灸

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药物而施灸,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加之本法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故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间接灸根据其衬隔物品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灸法。

(1)隔姜灸。用厚约0.3厘米的生姜一片,在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用镊子将姜片向上提起,衬一些纸片或干棉花,放下再灸,或用镊子将姜片提举稍离皮肤,灼热感缓解后重新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此法简便,易于掌握,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可以根据病情反复施灸,对虚寒病症,如腹痛、泄泻、痛经、关节疼痛等,均有疗效。

(2)隔蒜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3厘米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艾炷如黄豆大,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1次灸足7壮。也可取适量大蒜,捣成泥状,敷于穴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本法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蛇咬、蝎蜇等外伤疾患。

(3)隔盐灸。用于脐窝部(神阙穴)施灸。操作时用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若患者脐部凸起,可用水调面粉,搓成条状围在脐周,再将食盐放入面圈内隔姜施灸。本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4)隔葱灸。把葱白切成厚0.3厘米的葱片,或把葱白捣如泥状敷于脐中及四周,或敷于患处,不要太厚,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灸治5~7壮,自觉内部温热舒适,以不觉灼痛为度。本法适用于虚脱、腹痛、尿闭、疝气及乳腺炎等。

艾灸疗法的种类

瘢痕灸

figure_0032_0015

瘢痕灸:用小艾炷直接安放在穴位上施灸,灸后局部皮肤被烧伤,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故又称化脓灸。这种灸法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肠胃病、肺痨、瘰疬、痞块、癫痫以及久治不愈的皮肤溃疡病。

无瘢痕灸

figure_0032_0016

无瘢痕灸:将艾炷直接安放在皮肤上灸治,但以不烧伤皮肤为度。适用于治疗哮喘、眩晕、慢性腹泻等一般性虚寒病症。

发疱灸

figure_0032_0017

发疱灸:用艾炷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施灸,使局部皮肤充血、潮红,甚至起疱如灸疮。适用于一般慢性虚寒疾病。

隔姜灸、隔蒜灸

figure_0033_0018

隔姜灸、隔蒜灸:用蒜片或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施灸方法。

隔盐灸

figure_0033_0019

隔盐灸:用食盐填平脐窝(神阙)做隔垫物的一种施灸方法。

艾条灸

figure_0033_0020

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3〜5厘米处进行施灸。

figure_0033_0021

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距皮肤3〜5厘米处,平行往复回旋。

艾饼灸

figure_0033_0022

熨灸:将艾绒平铺在腹部、穴位上或患处上面,然后覆盖几层棉布,用熨斗或热水袋在布上面温熨。

figure_0033_0023

日光灸:将艾绒铺在患处或穴位上,在日光下暴晒,每次10〜20分钟。为防止中暑可以借助聚光镜聚焦。

(5)隔附子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约0.3厘米,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于穴位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或将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做如1元硬币大、厚约0.4厘米的药饼,中间扎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本法适用于各种阳虚病症,如阳痿、早泄、遗精以及疮疡久溃不敛或一些阴虚性病症。

(6)隔胡椒饼灸。取白胡椒末加适量面粉,用水调制成1元硬币大、厚约0.3厘米,中间按成凹陷的圆药饼,再取丁香、肉桂、麝香各等份,共研细末,用药末填平凹陷,放于施灸穴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5~7壮,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本法可治风寒湿痹、局部麻木不仁、胃寒呕吐及腹痛诸证,亦可用于治疗湿疹、顽癣等皮肤病。

figure_0034_0024
◎隔胡椒饼灸可治风寒湿痹、局部麻木不仁、胃寒呕吐及腹痛诸证。

(7)隔鸡蛋灸。取鸡蛋1个,煮熟,对半切开,取半个(去蛋黄)盖于患处,于蛋壳上置艾炷,以局部感觉热痒为度。本法适用于发背、痈疽初起诸证。

(8)隔豆豉饼灸。取豆豉(或加花椒、生姜、青黛、葱白各等份)适量捣烂,用黄酒调制成直径2厘米、厚约0.3厘米的药饼,中间扎数孔,放在施灸穴位上置艾炷灸3~5壮。施灸中如豉饼被烧焦,可更换新饼再灸。本法适用于痈疽发背、顽疮恶疮、肿硬不溃或溃后不收口、疮面黯黑。

(9)隔黄土灸。以黄色黏土做成泥饼,中间扎数孔,贴于患处,上置艾炷灸之。本法适用于湿疹、白癣及其他因湿毒而致的皮肤病。

(10)隔巴豆饼灸。取不去油巴豆10粒(或加黄连末适量)研细末,加面粉少量,用水调制药饼放脐中,上置艾炷点燃施灸,也可与隔蒜灸合用,灸毕以温湿纱布擦净施灸处皮肤,避免药物刺激起瘢痕。本法适用于治疗食积、泄泻、腹痛、胸痛、小便不通等症,也可用于水肿和肥胖症。

以上为艾炷灸的几种常见灸法,除此之外尚有隔韭菜灸、隔甘遂灸、隔皂角灸、隔陈皮灸、隔蓖麻仁等多种,总之根据不同的病症采用不同的间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