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名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名画欣赏

《勘书图》原名《挑耳图》,这个名称的修改本缘于宋徽宗赵佶。书画皇帝赵佶看到这幅画后,品味王齐翰所画内容实为勘书之事,而挑耳只不过是休息时顺手为之,故提笔在画右侧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上“勘书图”三字,又在画的左侧题有“王齐翰妙笔”五字,为此画锦上添花。

《勘书图》具有相当的生活情趣,描绘的是一士大夫在勘书之暇挑耳自娱的情景。画中文士着一身白色长袍敞开胸襟,黑须长髯,跷腿怡然而坐;他双脚赤裸,放在鞋上,左手自然搭在木椅扶手上,抬起右手正惬意地挑耳,脸部稍稍向上右倾,左眼微微闭成小缝,脚拇指上翘;这种由挑耳获得的舒适享受跃然于绢本之上,神态甚是悠然自得,一种闲适惬意的感觉被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绘画知识

用笔的忌病(二)

结:指笔解不开,好像粘在纸上一样。产生此种毛病的原因,主要是不敢下笔,或在下笔时犹疑、迟迟不进,它通常表现为滞和僵死。

枯:是润的反面,笔含的水分太少容易产生这种毛病。

弱:即下笔无力。明代李开先议“弱笔无骨力,单薄脆软,如柳条竹笋,水荇秋蓬”。

在他的身后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为一幅巨大的三叠屏风,屏风上绘有青绿山水,田园屋舍,还有林木苍松,江南烟雨,俨然一派南国风光。屏风前面稍稍偏左是一张长条木质大案,案上放置着等待校勘的书卷,以及装载书卷所用的箱匣等物品,而主人公面前、画面右侧放置的是一件短腿方桌,桌上备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还有书卷等物,想必是主人公从大案上取下来的尚需校对之书,在此小桌上细细校勘书籍所用,另有一侍童从屏风一侧走来。

此画中人物神情精妙,赋色细润清丽,衣纹服饰圆劲中略有转折顿挫,屏风上的山水也十分精到,所绘山水几乎没有勾皴,用没骨画法描写了江南景色,林峦苍翠,草木茂密,独出一格。另外看整幅图的衬景,不论是屏风、几案,还是方桌、侍童,均布置得体,显得简洁大方、有条不紊。

画外音

此《勘书图》历经几代王朝更迭变迁,1933年,美籍在华人士福开森博士慷慨将近千件中国文物(包括《勘书图》)赠送给金陵大学(后并入今南京大学),作为永久性的纪念。今贮存陈列在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供海内外专家学者观赏与研究。

前面提到过此卷首位上方有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勘书图”和“王齐翰妙笔”题记,卷的左下侧钤有南唐后主李煜“建业文房之印”。王齐翰的这张《勘书图》本是长只有65.7厘米,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却是长达571厘米之巨的长卷,这是因为上面有历朝各代名人题跋所致。其中就有苏东坡的《跋南唐挑耳图》、其弟苏子由的题跋,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画家文徵明曾孙文震孟以及清人所题诸跋。其中比较惹眼的要数清人观保所题之诗最富哲理:“耳乃心之牖,耳聋心亦聋。蓄疑真似塞,纳善始为聪。妙义传天籁,微言悟圣功。丹青知此意,爬剔更加工。”其中把勘书与释疑解惑相联系,进而上升到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才能使人聪慧之理阐述得淋漓尽致,观画读诗,更是相得益彰。

figure_0150_0116
勘书图 五代 王齐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