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名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名画欣赏

董源是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在南唐主李璟时期曾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他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且兼工人物、禽兽。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不是专一体的,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他用笔甚草草,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奇的描绘出峰峦出没、汀渚溪桥、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率多真意,宋人赞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似有李思训风格,米芾谓其画曰“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画外音

画面中一边是一条就要靠岸的渡船,船上人和岸上的人正遥相呼应,一边是拉网的渔夫正在欢快的劳动。画中那份江南秀美圆润的神韵中,传达着清幽朦胧、平淡天真的意境,令人从中体味出画家那种静观、深思和内省的精神境界。

画面近景的右侧,江岸边滩涂平坦,水草丰茂,有身着紫衣二姝,一女穿白纱伫立,前者回首似在催促后面二人,离她们不远处的左面,在沿江洲头,有以穿黑衣为首的鼓瑟吹笙者五人,面对着临近江岸的小舟,迎接小舟上贵客的到来。舟中坐有一位身份显贵之人,在他旁边有人持伞遮阳,亦有一跪伏船头者做迎接状,船头船尾,两个船工正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小舟的左侧江面宽阔平静,无波无浪。再看画面左侧,有一群渔夫正在互相配合围网捕鱼,岸上一人手拽网具一头,上身后撤,挣紧网绳,前边二人似在梳理渔网,以方便江中人顺利下网。江里有六人正合力向江心扩展渔网,最左一人手执网具另一端,配合下网。此片段各人物动作姿势恰当准确,形态逼真,似乎能听见那隔岸相呼的声音和嘹亮欢快的渔歌,让观者很容易在脑海中想象到捕鱼者的动作语言,如临现场,情趣盎然。最左面又有一小船,船上一人撑桨,另一人手里似乎拿的也是渔具,侧身挥手在向撑船人说着什么,应该是捕到大鱼了吧。

figure_0141_0107
潇湘图 五代 董源

画面中景是连绵的江岸,林木丛生,郁郁苍苍,远树茂林各有不同,林间雾气弥漫,仿佛正笼罩于夏夜的气氛中,薄暮的微光在湖面上闪烁。山岭不作奇峰峭壁,山势平缓,往西略高,峰峦平缓圆润,长山叠岭却无重复,长宽三比一的横式构图,恰到好处地极尽视野,其中水面与山体、皋地平分秋色,呈对角线状;左有皋蓼,右入人物,平衡画面,给人以一派平静、淡泊之感,清幽、苍茫之觉。

画面远景也是群山争宠,山势连绵平缓,植被丰茂,云雾迷蒙,山石轮廓线不突出,杂树灌木丛生,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还有几家农院茅舍,真显得是世外桃源了。水面浩渺如镜,多平沙浅渚,洲汀掩映,又有些许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绘画知识

没骨法(一)

没骨法为中国传统花卉(花鸟)画的一种画法,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没骨的“没”字,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将运笔和设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样拓描,直接用颜色或墨色绘成花叶。

这幅短横卷,是描写江岸洲渚之间的渔人、旅客的各项活动,它取景于南方山水,以点线交织而成,汀渚的横向线条显得舒展自如,山势平缓而接续不断,水面大片留白,山头也多留空白,山水之间相互映衬,更显出环境的清幽。董源用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南方山水,他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形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凸凹。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整个画面视野开阔,构图层次井然,笔墨趣味层出不穷。正所谓“平淡天真,一片江南”。本幅无款印,卷后有明董其昌,清王铎、袁枢题记,明董其昌,清卞永誉、安岐及清内府曾藏。清代入藏于内府,后溥仪出宫带到长春,抗日战争之后散落民间,曾被国画名家张大千收藏,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下自香港购回,1959年文化部文物局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至今。此图在《画禅室随笔》《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三编》中均有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