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名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名画欣赏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耽于享乐,政治愈加腐败,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天宝十四载,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省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第二年攻入都城长安,安禄山称帝,唐玄宗逃入四川。

李昭道的绘画艺术得自家传,与父亲李思训同样擅画青绿山水。史载,画“海景”是李昭道首创。他的画风工巧繁密,但作品一般用线较细弱,所以唐代理论家认为他“笔力不及思训”,但他能“变父之势,妙又过之”(“势”这里作形势、体势解,指画面布局大势),即能变革李思训的构图形式,所以在奇巧方面超过了李思训。

《明皇幸蜀图》并非李昭道的原作,是接近二李风格的唐画宋摹本。

绘画知识

钩勒

钩勒,中国画技法名。用笔顺势称“钩”,逆势称“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使用于山水画中为“复”);以及称左为“钩”,右为“勒”的。通常指用线条钩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单、复,称为“双钩”。钩勒后大都填着彩色,在技法上与“没骨”“点簇”相对,一般用于精密工细的花鸟画。钩勒要求有笔力,清代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悟后运神草稿,钩勒篆隶相似。”

此图描绘的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丢了首都长安,逃往四川避难,在深山中行旅的情景。古代君王驾临某地,称“幸”。为了表示“幸”,尽管是出逃,却也不能显示出仓皇之意,所以画上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的人物个个衣冠楚楚,似正在游春一般。

蜀道难,李白的诗作即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比喻,蜀道路多险峻,山势崎岖,从这幅描绘细腻、刻画生动的青绿山水可窥一二。画面安排了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栈道行进,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应为唐明皇,走到桥前,黑马做惊厥停步之态,作者可能想借此动作表示唐玄宗避难途中的惊慌心理吧!嫔妃们则身着胡装戴着帷帽,中部侍驭者数人解马放驼略作歇息,表示长途跋涉的劳累。画左边还有一队人骑正在栈道上行进。

figure_0078_0052
图中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逃亡蜀地的情景。画面色彩明丽,画风古劲朴拙,人物虽小,但形态举止刻画精细,一一毕现。此画体现了唐代山水画向成熟与独立过渡的大体风貌。

画外音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皇族成员,武则天迫害李唐宗室时,其弃官藏匿若干年,后李氏复位才出仕,成为朝廷重臣,故而其绘画的题材风格被广泛模仿。李思训之弟李思诲、李思诲之子李林甫、李林甫之侄李凑也都是颇有成就的画家。而遵循青绿山水传统的李林甫正是权倾朝野达16年之久的玄宗宰相。

此画构图雄奇,以山水为主,人物鞍马为辅,山水画的比重在构图上明显增强,在构图意识上进行了创新,对于后世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画中山势突兀,白云萦绕,人物动态及其衣帽服饰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马匹、骆驼也描绘得生动有趣。

画上奇峰、峻岭、巨石、白云、流水,都用细线勾出,而且作者用线条表现出了岩石的形体和结构,塑造出了山峰的雄伟气派,改变了以往画山石只能表现出山的象征形象的做法,这在唐代山水画中是极少见的。另外,作者用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设色,不加皴斫,保持着李氏父子“金碧山水”的一派遗风,但却做到了色不压线,保持着线的节奏美,并能达到色彩明丽和谐,格调典雅,使得画面场景复杂而又具体,色彩绚丽却沉着和谐。此图时代特征明显,体现了李氏父子的绘画风格。

观察这幅《明皇幸蜀图》,不论从山石配置的左右对称性,或嫔妃、仕女的头饰、鬃马等造型都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样式,这些均可从唐代山水壁画或出土的唐三彩人马俑中发现类似的范例。不过,虽然这幅图的祖本可能出自唐人之手,但经宋人辗转反复临摹,现在看到的这幅《明皇幸蜀图》已渗入了宋人对山水结构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