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欣赏
捣练,就是把生绢捣熟,因为生绢发硬,捣熟后的绢才能用来做衣服。而且捣练是一种单调费力的劳动,高官显贵们的夫人小姐们是不会做这些工作的,在宫中从事捣练的人都是那些无品级的宫女们。《捣练图》依次描绘了捣练、织修、熨烫等劳动情景。
画卷右的一组共4个妇女,两个妇女正在举着木杵捣练,一人握杵观望,另一人正在卷起袖子准备接手。第二组3人,其中一人坐于毡席上,双手抻开络线,对面一个妇女正坐在凳子上织修白练,她身后是一女童正在执扇扇炉中的火炭。最后一组5人,两个妇女正在将一匹长练扯直绷紧,一个妇女持熨斗正将练烫平,在持熨斗的妇女对面是个娇小的女子,像是在打下手,随时作局部的牵扯。在长练的下方,一个小女孩正在嬉戏其间,作玩耍状,与劳作者的谨慎细心、聚精会神似乎有点不和谐,但正是因为这种不和谐,才使得这幅劳作的场景具有了活泼感和抒情意味。
画外音
张萱画仕女尤喜以朱色晕染耳根,画婴儿既得童稚形貌,又有活泼神采。画贵族游乐生活场景,不仅以人物生动和富有韵律的组合见长,还能为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注意环境和色彩对画面气氛的烘托和渲染。张萱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并巧于构思,他的人物画线条工细劲健,色彩富丽匀净。其妇女形象代表着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是周昉仕女画的先导,直接影响晚唐五代的画风。画家张萱所绘的武后一行出巡图,是对帝王的歌功颂德。
在《捣练图》中,所画的妇女体态丰盈,高髻艳装,但又不同于那些故作矜持、矫揉造作的宫廷女子。作者用简明坚劲、柔和流动的线条,斑斓而不冗杂、明艳而不单调的色彩,刻画了捣练女子的健康之美、劳动之美。
在构图上,这幅图虽然也没有设置背景,但整个画面安排得十分巧妙,三组人物或立或坐,有低有高,错落有致。各组人物之间又彼此呼应,联系紧密又自然和谐。捣练一组,一人回身挽袖与理线一组相应,后两组人物之间穿插了一个蹲着扇火转首的女童,使三组人物气脉相承。最后一组人物中,最左边的妇女身姿略向后倾,扯直的长练依然有飘柔的质感,使画面有了生动的韵律。此外,作者还善于捕捉劳作中的微小细节,并对这些细节进行了深入的刻画,生动地传达了生活的情趣,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如,坐在火盆旁扇扇子的那个女童,回头欲语的情态,反映出了她对扇火这种单调工作的厌倦,同时也揭示了女孩活泼好动的性格。
工笔人物画法
中国人物画的着色,要以重彩工笔人物画为典型,重彩工笔人物画是以白描为基础,施以色彩的人物画。线描是骨,色彩也是其重要的绘画语言,在画面上要展现鲜明、美丽、辉煌、典雅的人物和生活。历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在线描和色彩的创造和运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们这里以临摹《捣练图》为例讲一讲工笔人物画的绘画步骤。
绘画知识
工笔画
工笔画,也称“细笔画”,用粗细匀致的线条来勾勒所描绘对象的形体与结构,分白描与设色两种。宋、元是工笔画的高峰期,至清初已衰微,被恽寿平的“没骨法”所取代。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京津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工笔画家,如刘奎龄等人,这些画家继承传统,注重功力,以求变革,使传统工笔画又大放异彩。
不管是上一幅《虢国夫人游春图》还是这幅《捣练图》,在设色上,张萱追求富丽堂皇的贵族之气,用色厚实细腻,强调了色彩的对比。儿童画一直都是绘画中的一个难题,张萱在这方面却成绩斐然,他笔下的儿童充满了天真可爱之气,这一点我们从这幅《捣练图》中所绘的儿童身上也能得到深切的体会。
张萱一改魏晋以来“列女”“孝子”的绘画题材,而转向了表现现实生活,为我国风俗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张萱在当时的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广被时人效仿,于是,他把自己所画的人物,“朱晕耳根,以此为别”。据朱景玄评述,张萱“擅起草”,并对亭台、林木、花鸟皆穷其妙。流传下来的作品,其中游春、整妆、鼓琴、按乐、横笛等都属于贵族妇女幽静闲散生活的描写。从上一幅《虢国夫人游春图》和这幅《捣练图》我们就可以窥见他绘画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