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欣赏
中国经过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战乱、分裂,至隋唐得以完成统一。这一时期是在两汉之后、中国文化空前发展的又一次高峰,在政治、经济、宗教、书法、文学诗词、美术等方面都出现了高度繁荣。阎立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一个著名画家。他初学父亲阎毗的丹青之法,后学张僧繇、郑法士,所以阎立本的绘画是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有成就卓绝的一面,也有匠作之气的一面,这是唐代复杂的文化相互对抗、相互融合的表现,也是文化在发展中的表现。
描绘古帝王的绘画,远在先秦时代就出现过,汉以后成为流行题材。帝王图的创作意图在于让统治者“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创作动机想来也是这样吧!
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历代帝王图》为后人的摹本,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图》《古列帝图卷》。画中刻画了历史上汉至隋间有不同作为的13位帝王的形象,这13位帝王按历史顺序依次是:前汉昭帝刘弗陵、后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北周武帝宇文邕、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宗伯、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隋代的人物画,在内容上,大都以反映贵族生活为主,表现其“威仪”或“柔姿卓态,尽悠闲之雅容”,其题材多是所谓游宴、车马楼阁等,阎立本所画的《历代帝王图》也是这一风格的体现。阎立本在创作中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对其功过的“正统”评价加以表现,并把自己的褒贬态度融于笔端。在表现帝王的形象时,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眼神、眉宇和嘴唇间流露出的神情,来刻画不同帝王的不同个性、气质,以表达作者对前代帝王的作为和才能的评价。
图中的前汉昭帝刘弗陵,文静富态、从容沉稳,一副胸怀开阔、富有远见卓识的神态,俨然大国君主气派;刘秀是后汉的开国皇帝,胸襟博大,足智多谋,据《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刘秀身材魁梧,美须髯,口大高鼻,阎立本根据这些记载和自己对刘秀的评价,将其描绘成身材高大、两眼有神、双眉舒展、处处都流露出自信、豁达气质的开国君主;曹丕在画中的形象,虽然有开国皇帝的气势,但心地局促,显得外露不含蓄,目光逼人,双唇微闭,一副骄横不可一世的神态;画中的蜀主刘备的形象则显得疲惫,面容忧郁,口微张,紧眉头,似欲吐心声而又不可言的表情,让人一看就能想到他那忙碌成疾却还是兴复不了汉室的无奈;画家笔下的隋文帝杨坚,细高的身材,长脸庞,头略倾,眼神不固定,似在左右溜转,紧闭双唇,一副颇有心计的样子。总之,在作者笔下,那些有所作为的帝王,多半是冠带轩冕,威严肃穆,睿智颖悟,一派雍容大度的神态,而像陈伯宗、陈叔宝、杨广等几个昏庸无能或暴虐亡国之君,却显得虚弱无力,刚愎自用。
画外音
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后人评论,顾恺之绘画得对象之神;陆探微的绘画注重骨力,有“秀骨清象”之称,能得对象之骨;张僧繇的绘画注重色彩的凹凸渲染,被称为“没骨法”,能得对象之肉。
画中除绘有13位帝王外,还绘有46位侍者。如,在陈宣帝的10个侍者中,6个姿态各异的下人抬着行辇,左右两人执扇相随,这些人中有的看似闷闷地抬着辇杆,有的面作苦色,有的回首企盼,有的则专心恭敬地侍候着皇帝。辇后跟着的两个侍臣刻画得也很出色,一个严肃地望着眼前情景而陷入沉思,另一个年纪大些的显露愁容,可能是在为国担忧吧!
由此可见,《历代帝王图》在性格刻画方面,相对于隋以前的人物画已经有了相当的深度。
绘画知识
文人画
非专业化的文人、士大夫的画,常常注重学问和才情,标榜文士的气质和野逸的作风,因此被称为“文人画”或“士大夫画”。“文人画”追求的是一种文化境界和人文品格,重水墨而轻色彩,重情趣韵味而轻形象,强调书法式的一次性,追求画中有诗和象外之意。“文人画”这种提法始于北宋苏轼,成于明代董其昌,由记载绘画史的文人竞相标榜,成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