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欣赏
842年,吐蕃朗达摩赞普死,由于他没有儿子,吐蕃统治者内部因争权夺利而陷入内战,国势衰弱。848年,沙州(即敦煌)人张议潮率众起义,赶走吐蕃节度使,收复了沙州和晋昌(即甘肃安西)。次年,秦州(天水)、安乐州(宁夏中卫)、原州及石关等七关的百姓,纷纷响应张议潮,自动脱离吐蕃回归唐朝。850年前后,张议潮又率军收复了吐蕃占领的伊州、鄯州、甘州、河州、廓州、岷州和兰州。851年,唐政府决定在敦煌设置河西郡,任命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863年,张议潮率汉蕃兵7000余人,攻克凉州,打通了吐蕃通往长安的通道。丝绸之路自从唐代宗广德二年(763年)因凉州被吐蕃占领而切断,整整过了100年,才在张议潮的奋战之下重新畅通了。
在唐代,人们对于张议潮这样一位誓心归国、维护国家领土统一与完整、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的英雄是十分敬重的。为了纪念张议潮的功绩,他的侄子张淮深开凿了这个大窟,在窟内绘制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即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其统军出行的写照。画面中从右至左,依次画了鼓、角手各4人,分左右列队。鼓、角手后面有武骑两队,每队5人。再后面是文骑两队,每队也是5人。在两队文骑之间有舞乐一组,共8人,分两组对舞,旁边立乐师12人,后面跟着6名执旗者,再后跟随着衙前兵马使3骑,散押衙2骑。张议潮位于画面中部,穿圆领红袍,系革带,骑白马。其后有拥着“信”字大旗的兵士,最后的射猎、驮运部分有20余骑。总体看来,这幅画绘有多达200余人。出行队伍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严整的军仪和威武的雄风。
绘画知识
中国画的分科
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分6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北宋《宣和画谱》中分10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菜。南宋邓椿在《画继》中分8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包括: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画外音
莫高窟第156窟南北壁及东壁南北两侧的底部分别绘长卷式《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宋国夫人即张议潮夫人广平宋氏。男主出行图表现的是主人统军南征北战的疆场情景,女主出行图所展示的则是主人及其随从的游乐场景。两幅出行图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男人用征战杀戮来建功立业,而他们的家眷则是受益者。故而《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可看作历史功绩的记录,而女主出行图则是反映社会稳定繁荣的画卷。
全图作散点、鸟瞰布局,画家很注意布局的秩序与变化,前面两列人马各20余骑,严格对称,中间穿插了乐队和舞伎,使画面显得活泼而生动。作为全画的中心人物的张议潮,人体和乘骑形体最大,他正待过桥,桥前有率队引导的银刁官,桥侧有文官侍立,3人都在回首向张议潮坐骑盼顾。虽然这幅画中的人物众多,但并没有给人以臃肿之感,各部分相互联系,完美地统一了起来。此外,作者为了烘托出行队伍的威武气势,还在远处点缀了些山水和翠绿的树,并把坐骑绘以红、赭、白等色。
这幅《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与之同绘于一窟,前者肃穆严谨,后者欢快轻松,恰恰构成鲜明对比,被称为敦煌壁画出行图中之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