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迷茫,而是自制力不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谁的青春不迷茫,都因自制力不强

自制力缺乏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

自制力缺乏和焦虑的关系,犹如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亲密无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搭档。

心理学家不乏对焦虑和自制力缺乏症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表明,焦虑感的增加与自制力缺乏症有很大的关系。当你因为任务完不成的时候而产生焦虑,你是否还记得这种变化是因为失控的拖延而产生的?拖延了之后你是感觉暂时放松了还是感觉持续的焦虑?当截止日期愈来愈接近时,你的焦虑感是不是又急速攀升了呢?

不少人使出拖延这一缓兵之计,可能会使自己暂时摆脱焦虑感的折磨,甚至可能说服自己享受片刻的舒适。但事实上,焦虑感并未消除,你十分清楚这些被拖延的工作和决定是必须做的,随着最后期限的逼近,你的焦虑感也就会随之上升。

自制力缺乏的罪恶感和对无法按时完成的恐惧感也会大大降低你的工作效率,这会让你身心俱疲,然而自制力缺乏与焦虑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还是会周而复始地出现。

但是,最初的焦虑感究竟来自何方呢?一开始是因为什么要推迟自己手头上的事呢?其实,焦虑感可能来源于不同情绪的杂合,其中主要包括自我怀疑、对失败的恐惧等。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事情的时候,往往就能又快又好地去做。如果你怀疑自己的能力,由于害怕面对失败的窘境,又会发生什么呢?你很有可能出现拖延的行为,为了拖延而焦虑。这种自我怀疑让许多自制力缺乏症患者举步不前。

有些人对自己正在做的工作感到担忧,这种负面的、消极的情绪会拖累那些本来有实力,可以拥有光明前途的人。实际上,很多被公认将拥有大好前程的人,往往都是最害怕失败的,因为期望过高导致他们更容易失望。

有的人可能本身很优秀,但是为了追求成功,却害怕提出不合适的观点或错误的方案,于是,他们在开会的时候总是保持安静。当他们害怕上司对自己失望,这种异常的焦虑和恐慌使他感到寸步难行,唯有通过失控的拖延来逃避这种焦虑感。

害怕失败正是造成焦虑和自制力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当面对可能发生的失败时,有些人会让自己失败的画面整夜在脑海中生动上演,而这又加深了自己的焦虑。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自制力缺乏症能帮助逃离这种恐惧。

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怯懦的,他们害怕被否定,害怕被质疑,因为害怕,他们选择了放任,而放任带给他们的除了暂时的心理舒适外,更多的是循环往复的焦虑。

马艳从大学毕业后,就成为县一中的语文老师。学校领导对这个师范大学高才生另眼看待,她一入职就让她担任高一重点班一班的班主任。然而,高才生马艳却辜负了学校领导的期待,期末考试时,一班的成绩竟然还不如普通班,这简直有点儿说不过去。

而马艳面对这样的结果,她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这一学期以来,她工作压力并不小,虽然她刚刚入职,没有任何经验,却被委以重任,这让她心中发虚,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心里打鼓,生怕自己做不好班主任。而这种自我怀疑也让她下意识地在规避一个班主任的责任,这让她变得焦虑,同时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她对班级管理工作完全放任,实在看不下去也敷衍以对。这样一学期下来,这个班级的管理当然是一团糟。

当马艳找到自己的症结后,她不再放任,不再逃避,她此后花了更多的心思在班级管理上,与此同时,她的焦虑以及压力也大大减轻了,而一班最终也成为“学霸”班。

当你选择相信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困难是如此的脆弱。失控不可怕,焦虑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拿起“自信”之刀,将“放任”的荆棘通通砍倒,我们将会迎来人生的阳光大道。

借口成为习惯,如毒液腐蚀人生

要知道,人的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具有很强的惯性,很难根除。它总是在潜意识里告诉你,这个事这样做,那个事那样做。在习惯的作用下,哪怕是做出了不好的事,你也会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比如说为自己的失控行为寻找借口。选择失控的行为,总会为自己找到借口。而找借口,是世界上最容易办到的事情之一,因为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借口去自我安慰,掩饰自己的错误。在工作和生活中就是这样,有的人常常把不成功归咎于外界因素,总是要去找一些敷衍其他人的借口。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养成一个习惯:借口越找越多。于是,我们靠着一个又一个借口麻痹自己,在一个又一个借口中消磨生活的勇气和热情。

当我们千方百计为失败找借口时,时间在一个又一个借口中悄然流逝,个性的棱角在一个又一个借口中被磨平。原本尚存的希望,也在一个又一个借口中溜走;原本尚存的斗志,在一个又一个借口中远离;原本尚存的机遇,在一个又一个借口中错过……

如果在工作中以某种借口为自己的过错和应负的责任开脱,第一次你可能会沉浸在借口为自己带来的暂时的舒适和安全之中而不自知。于是,这种借口所带来的“好处”会让你第二次、第三次为自己去寻找借口,因为在你的思想里,你已经接受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不幸的是,你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寻找借口的习惯。

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消极的心理习惯,它会让你的工作变得拖沓而没有效率,会让你变得消极而最终一事无成。于是,便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境:两眼紧盯屏幕,其实脑中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想;面对一份方案,即使抓耳挠腮、咬牙切齿、搜肠刮肚,依然没有新的想法,更别说靠谱的方案。此时头脑内部就像早已干涸的河床,大脑的运动就像休眠中的火山……这时候,你才会明白,长期的借口会腐蚀你的大脑。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4.85英尺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是4.85英尺,所以,如果马车用其他轮距,它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从古罗马人那里来的。因为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它的军队所铺设的,而4.85英尺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任何其他轮宽的战车在这些路上行驶的话,轮子的寿命都不会很长。可以再问,罗马人为什么以4.85英尺作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由于路径依赖,美国航天飞机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是由两千年前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

可见,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对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我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一旦我们养成了寻找借口的习惯,那么我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也就慢慢地烟消云散了。我们要拒绝借口,避免养成寻找借口的坏习惯,在工作中,更应该想办法去拒绝借口,而不是忙着找借口。

许多平庸者、失败者的悲哀,常常在于面对困境时缺乏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总是在借口的老路上越走越远。“生不逢时”“不会处世”“缺少资金”……归结一点:自己的拖延行为总是各种因素促成的。

事实上,困难永远都有,挫折也在所难免,关键是怎样对待。不断向别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实践,这样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为了没做某些事而制造借口,或是想出千百个理由来为没能如期实现计划而辩解,那么现在正是该面对现实好好检讨的时候了。

自制力不强承担不自信的恶果

自制力不强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不自信。因为不自信,所以恐惧;因为恐惧,所以自制力不强;因为自制力不强,所以不自信。这种恶性循环的次数越多,对心灵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身边发生的事实会告诉你真相:

莹莹是某所大学的毕业生,只不过毕业两年来,她却被归为了“啃老”一族。对莹莹来说,她并不是不想去参加工作,更不愿意背负“啃老”的恶名。

家里人都为她的现状而着急。从小玩到大的表哥小杨问莹莹:为什么不去上班却选择啃老?莹莹很不好意思地说,因为现在各大公司要求比较严格,怕自己进去后,受不了公司的约束。表哥建议莹莹可以选择工作形式相对灵活一些的公司。但是莹莹又很快表示,好一点的企业招聘的都是名校研究生,自己只是一个二本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很难进入好公司。而这是自己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工作的主要原因。

在莹莹眼里,总觉得自己学历不高,能力有限,她也想自己快点找工作,但总是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以至于她为自己准备了好几份简历,但终究因为自信心不足,而一再拖延投出简历。

“等下个月,我把这本介绍互联网金融的书看完,再投简历吧。这样我的知识更丰富一些,面试时我也不担心。”

“等年底再开始找工作吧,那时候离职的员工比较多,很多企业开始准备招人,我有可能会被录用。”

这些不自信的想法,让莹莹一次次拖延找工作的念头。她总是躲在自己的小角落里,害怕一出来就会受到伤害。莹莹总认为自己的状态还不够好,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丰富,这种不自信导致她不断拖延,以至于自己最终成为别人眼中的“啃老族”。

至于恐惧在失控症中所起到的作用,2009年卡尔顿大学的提摩西·A.派切尔教授带领两位研究生通过研究并证明:导致失控症的恐惧是多方面的,有人是因为缺乏信心而失控;有人是害怕表现不好导致丢脸、伤自尊而失控;还有人则是害怕自己失败了,会让自己最在意的人失望,所以才失控。

在不自信的人眼中,他们会经常以自己构想的视角去看问题,他们经常用自己构想出来的结果打消自己前进的念头,比如他们可能会说:“那家公司的笔试题肯定非常难,到时如果我很多题答不出来,肯定会被鄙视的。”而这种不自信导致的后果当然是失控的拖延了。

缺乏自信心会使人失控,而失控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精神,进而使人的自信进一步降低。人们会在拖延中滋生出更多的挫折感和自我挫败式的思维方式。同时,还会萌生出一些固执、荒唐的想法,影响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当一个人因为缺乏自信而一再失控时,他的内心便会因此而产生更严重的内疚、自责和心理冲突,从而加重失控。

怎么解决这些麻烦?问题不在于事情多难,压力多大,而在于——你得信自己,你更得信“你命在你不在天”!自信心建立起来了,你的失控症也就治好了一大半。

放任你好,成功再见

一些习惯放任的学生会说:“许多人都在玩,我又何必这么紧张呢?”那些习惯放任的职员会说:“大家都这样工作,我又何必这么认真呢?”那些习惯放任的人会说:“等以后再努力,今天又何必这么努力呢?”……

每当要付出辛劳时,总是能找出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当下的自己轻松些、舒服些。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清晨闹钟将你从睡梦中惊醒,你想着该起床了,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寻找借口“再等一会儿”,于是又躺了5分钟,甚至10分钟……

放任的背后其实是个人的惰性心理作怪,因为选择了借口就意味着能享受到“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思考放弃症”。在享受“思考放弃症”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推掉了可能降临的机会。

当J先生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不想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对自己说:“不要紧,老师布置的功课太多。”参加工作后,面对工作上的种种难题,他又对自己说:“刚毕业的学生,不懂的地方多着呢。”中年的时候,和J先生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都已经节节升迁。J先生却不以为然地说:“他们不比我聪明多少,只是机遇比我好一点罢了。”

在他退休的时候,一切在轻松悠闲中已经过去了,他什么也没有得到。J先生这时才蓦然发现,往事不堪回首:“其实有很多机会,我抓住了都可能获得晋升。比如有一次,公司想派我到西部去掌管分公司,但是需要我在一个项目上展现实力,但自己却因为放任没有把项目做好。”

一旦因为放任替自己开脱责任后,人的一生自然会享受到种种“便利”,但最终也会注定人生的碌碌无为。

我们盘点自己的得失时,对放任的利弊应该有更清楚的认识:放任得到的暂时“便利”,终会换来今后的“沉重”人生。

小郭工作5年来,不仅没有得到晋升,甚至面临着失业。是什么导致了他这样的境遇?

刚进公司的小郭是个非常有竞争优势的年轻人。顶着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光环,但是,他来到这家公司后,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有偏差,对工作、企业都产生了抵触情绪。他觉得自己的学历比别人高,能力比别人强,却屈尊在小公司里,于是终日混混度日,有事情也不积极解决,能拖则拖,寄希望于时间可以解决一切。

更让同事们不能容忍的是,他总是仗着资历老,在紧急的项目面前不紧不慢的,“别着急啊,这个工作我做了几年了,两天就完了”“现在没兴趣,过几天再说吧”。在小郭的拖延中,很多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和他一组的同事却因为他一起受到了公司的惩罚。

同事们不愿再与他协作,上司也对他产生了看法。而小郭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对待工作仍改不了拖延的毛病。5年时间下来,小郭做好的项目屈指可数,上司越来越不满意他的表现了。

平庸者的经典台词往往是:“缓一缓吧,明天一切都好了!”用这种思维方式,用这种逻辑为自己开脱的人比比皆是。某种程度上,一个人在放任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他走向卓越或平庸的分水岭。平庸者遇到问题只会不断放任,成功者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与放任拥抱,也意味着与幸福远离。看“幸福”的“幸”字很有意思,它和“辛苦”的“辛”字长得很像,简直是一对孪生兄弟。在“辛”上多一点努力就变成了“幸”,或者说辛苦跨一步就是幸福。这也正说明了辛苦和幸福的关系,辛苦一下,幸福就来了。选择不拖延,多一点辛苦,幸福和成功也就近了。

选择不放任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而没有过去拖你的后腿,也没有迷茫阻碍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也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你可以把全部的激情放在这一刻,你的成功也就近在咫尺。

克服了懒惰,就成功了一半

心理学家乔治·哈里森这样说:“懒惰是一种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来意愿行事的精神状态,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虽然很多人都说自制力与懒惰并没有关系,但我们不能否认,失控真的是我们在惰性心理影响下导致行动力减弱而形成的一种坏习惯。

的确如此,在若干种因素导致的失控中,懒惰是最为常见的。比如说当我们早知道自己长期不运动已经导致体重超标,我们也知道能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去身体多余的赘肉,可是我们却迟迟不肯行动,以至于拖延着让不健康的生活继续,让体重继续增加。这就是懒惰带来的恶果。

张峰接到老板的任务:一周内起草与甲公司的销售合同,这对法律专业出身的他简直是小菜一碟。

第一天,手头上其他工作本来可以结束,但他想明天做完再动手也不迟。

第二天,有突发事件耽误了一上午,下午下班前他才勉强将原有工作完成。

第三天,他刚准备起草合同,同事工作上遇到困难请他帮忙耽误了一上午,下午他也没心情做,心想:周末的两天足够了,不急。

结果第四天一帮朋友搞了个聚会,他整整玩了一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

就这样,他一直睡到次日中午,起来头还晕得厉害,吃了几片药又躺下休息。

第六天上班后的例会上,老板问他完成任务没有,他撒谎说差不多了,只是有些数据需要核实,明天就能交上。

开完例会他立刻动手,才发现这个合同书远没想象中那么简单,涉及许多他不熟悉的领域,而且还需要许多实证数据的支持,就是三天也未必能完成!

由于合同没有按时拟好,影响了与客户签约,老板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还在公司内进行通报批评,张峰羞愧得无地自容。

案例中的张峰因为养成了拖延工作的习惯,而失去了行动的主动权,最终让自己狼狈不堪。

失控和懒惰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性关系。失控在惰性中滋生,而惰性是失控的纵容者。失控不一定是懒惰,但懒惰肯定会失控。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便成为将你灵魂和身体侵蚀一空的绝佳借口,而它们都有着让人上瘾的特性,越是懒惰越是失控,如此持续下去,有可能会消磨你的意志,阻碍你的发展。

其实想要拒绝懒惰也并没有多困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勤奋起来。亚历山大曾经说过:“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挠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成功人士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努力攀登,才能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勤奋是一种需要长久坚持的人生信念,只有将“勤奋”二字作为自己永久的座右铭,才能在不惰性的人生中实现成功。

比尔·盖茨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07年年会期间,在一次与中国网友网上讨论时,接受了近两万名网友的提问。其中,大家向比尔·盖茨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比尔·盖茨的回答是:“工作勤奋,我对自己要求很苛刻。”

在微软创业初期,比尔·盖茨就异常勤奋努力。微软老员工鲍伯·欧瑞尔说出了他1977年进入微软公司时比尔·盖茨的工作状态:“那时候比尔满世界飞。他会亲自跑到各个公司跟人家谈,比如德州设备、施乐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公牛机器公司等。那些公司会有一大帮技术、法律、销售及业余人员围着他,问他各种问题。比尔经常单枪匹马参加世界各地的展览会,推销产品。比尔整天都在销售产品,有时他刚出差回来就连续上班24小时,累了就在办公桌下睡一小会儿。”

虽然微软的员工们工作非常卖力,但都勤奋不过他们的老板比尔·盖茨。事实上,比尔·盖茨至今依然如此勤奋努力,哈佛商学院的案例中有这样的说法:“盖茨好像就住在办公室,他每天上午大约9点钟来到办公室后,就一直得到半夜,休息时间似乎就是吃比萨饼外卖这顿晚饭的几分钟,吃完后他又继续忙开了。”

每个精英的故事中都有类似的描述。当你羡慕别人坐拥巨富享受高品质生活时,当你妒忌别人拿着高薪坐着高位时,当你看到机会总是让别人遇到时,你也许会抱怨世界真不公平。但是,当你抱怨不公平时,是否反省过:“我有他们那么勤奋吗?”

古罗马有两座圣殿:一座是勤奋的圣殿,另一座是荣誉的圣殿。他们在安排座位时有一个次序,就是必须经过前者,才能达到后者。勤奋是通往荣誉的必经之路,那些试图绕过勤奋,寻找荣誉的人,总是被荣誉拒之门外。

很多人总是在抱怨自己命运不济和人生的难以捉摸,其实命运本身却不如人们所言那样神秘莫测。洞察明了生活的人都了解:幸运和机遇通常伴随于那些勤奋努力之人,而不是那些懒惰之人。

远离那些懒散的“家伙”

前文中已经详述了懒惰与失控的紧密联系,如果你身处一个懒散的群体时,你可能也会不自觉地变懒,进而因“懒”而致失控。

有人这样说:“懒惰是传染病,只要你的身边有一个懒人,很快就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你也很快会变成其中的一分子。”这话比较有道理,懒惰犹如瘟疫,它会从一个人的身上蔓延到一群人的身上。的确如此,身边有了懒人,我们会不自觉地向他们看齐,否则内心往往会泛起不平衡:凭什么我要做这么多的事,我也要学会偷懒。

当下很多企业,也窝藏一群懒人,上班踩着点,下班提前溜;凡事能躲则躲,能推则推,如果和这些懒散的“家伙”为伍,你迟早也会甘于平庸不思进取。被誉为“世纪经理”的杰克·韦尔奇的经历多少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1961年,韦尔奇已经来到GE工作一年了,这时候,韦尔奇的顶头上司伯特·科普兰给他涨了1000美元工资,韦尔奇觉得还不错,他以为这是公司对有贡献的人的奖赏,他因而十分有干劲。但他很快发现他的同事们跟他拿的薪水差不多。知道这个情况后,韦尔奇一天比一天萎靡不振,终日牢骚满腹。

一天,时任GE新化学开发部年轻的主管鲁本·加托夫将韦尔奇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这句话:“韦尔奇,难道你不希望有一天能站到这个大舞台的中央吗?”

这次谈话被韦尔奇称为是改变命运的一次谈话,后来当上执行总裁的韦尔奇也一直尊称加托夫为恩师。

他决定让自己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这时在他面前出现了一个机遇:一个经理因成绩突出被提升到总部担任战略策划负责人,这样经理的职位就出现了空缺。我为什么不试试呢?韦尔奇想。

韦尔奇不想看着这个可以改变自己的机会从眼前溜走,他开门见山地对他的领导说:“为什么不让我试试鲍勃的位置?”

韦尔奇在领导的车上坐了一个多小时,试图说服他。最后,领导似乎明白了韦尔奇是多么需要用这份工作来证明自己能为公司做些什么,他对站在街边的韦尔奇大声说道:“你是我认识的下属中,第一个向我要职位的人,我会记住你的。”

在接下来的7天时间里,韦尔奇不断地给领导打电话,列出他适合这个职位的其他原因。

一个星期后,加托夫打来电话,告诉他,他已被提升为塑料部门主管聚合物产品生产的经理。1968年6月初,也就是韦尔奇进入GE的第8年,他被提升为主管2600万美元的塑料业务部的总经理。当时他年仅33岁,是这家大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经理。

1981年4月1日,杰克·韦尔奇终于凭借自己对公司的卓越贡献,稳稳地站到了董事长兼最高执行官的位置上,站到了GE这个大舞台的中央。

韦尔奇没有向平庸者们看齐,他不断进取,最终站到了公司内权力的最高点。然而,懒惰和懈怠只会将卓越的才华和创造性的智慧悉数吞噬,使之逐渐退步,甚至成为没有任何价值的员工。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身边有很多懒人,他们或多或少对自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人身上,关注他们只会让自己变得浮躁。如果你将注意力从他们身上转移的话,当你完成任务的时候,可能别人就在加班。我们不应该和“懒人”计较一些事情,这样会打击我们做事的积极性。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被懒人的言语和行为“诱惑”了,懒惰只会带来片刻的舒适,该做的事情拖延之后还终须解决,到最后终将会为自己的懒惰付出代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远离那些懒散的人群,防止自己被他们所传染。

情绪失控:“压力山大”很烦人

也许有人觉得,压力会带来动力。没有压力我们会变得更懒散和失控。因此,给自己压力往往成了这些人战胜失控的“秘诀”,但其实不是这样。

不少失控者的一大谎言是,认为时间的紧迫会让他们更具有工作效率。惯于失控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借口,如“我明天会更乐意做这件事”“我在压力下能更好地工作”,而实际上,等到了第二天,照样没有工作的热情,在压力下也不见得工作出色。

心理学家张侃认为,工作越多、压力越大,越容易失控。可以说,失控总是伴随着压力而生的。压力会在很多方面造成失控,巨大的压力让我们逃避带来压力的工作。

心理学家发现,尽管压力感可以带来一定的效率,但一件事拖到最后,会面临巨大的时间压力,在这种压力的逼迫下做事,会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让人充满忧虑、焦灼和内疚感。

压力和动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曲线。当压力强度在曲线转折点的那个最高点上,人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压力最能创造动力。但是过了这个值以后,压力会产生更多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当我们自觉无法应对压力时尤其如此。于是我们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压力越大,我们越需要时间和精力来放松。放松后回头一看,原本就很紧迫的时间又消失了些,压力更大了,只好继续放松。压力和失控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

某大学的小李本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父母为供他读书四处举债,而这让他感受到了不少压力。大四那年,小李却面临这样的窘境:如果无法在一学期之内修完之前落下的6门课,他就要被延期毕业,甚至退学。可就在这时候,他沉溺于网游。他完全知道自己顺利毕业参加工作对这个家庭的意义,但是在此时他却选择了逃避。他甚至想,毕不了业去干体力活,也能帮家里分担负担。小李同学的失控症很大程度上来自家庭经济压力。

人有一种“习得性无助”的无奈感,时间压力有时候会让人产生这样的习得性无助:那种我再努力也无法赶上时间进度的感觉。这时候,压力除了制造焦虑,再也不会激起人努力的欲望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压力是失控症最忠实的盟友,甚至可以说,失控症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压力管理问题。

晚上,高波坐在客厅里看电视,但是显得有点无精打采。老妈在屋子里忙前忙后,看到有点不在状态的儿子,她问:“出什么事了,怎么像霜打的茄子?”

“没事,就是最近特别烦!”高波在老妈面前倒也不伪装。

“你去玩会儿游戏吧!心情烦的时候,就去玩游戏。”老妈绝对是最心疼儿子的人,想方设法让儿子不受委屈。

“这几天我也没有玩游戏的心思,没什么意思。玩的时候,一直想着还有工作没做出来,周一就得交方案了,心里特别着急。一着急吧,游戏就玩不好,总是输,然后就更心烦,整个人都不在状态。”高波如实地说出了自己的困扰。

“后天就要交了,那你怎么还在这里待着?赶紧去做啊!”老妈显得十分着急。

“我知道时间很紧,可就是不想动。一想起工作的事,半天都找不到头绪,不知道死了多少脑细胞。昨天我就挺烦的,可想着不是还有今天吗?也就没往心里去。可到了现在,我还是静不下心来,一直拖着没动,我心里都快急死了……”

高波嘴上虽然很着急,但是还是窝在客厅没有动弹。其实,深受压力而又选择拖延的人,何止高波一个人呢?所有拖延的人都似乎是同样的表现,心里压力山大,手里却还在点着微博、微信、淘宝,绝对会将工作拖延到最后一刻。

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体验。工作任务不紧的时候,他也不会早早完成工作,假模假式地在那里耗着。等到压力真正降临时,他又开始焦头烂额,一边抱怨压力大,一边辛苦地干活,但他却不知道这些压力都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有条不紊、从从容容地开展工作,心里应该会更加踏实,完成任务之后也会更有成就感。不过,这样的感受,受压力困扰的失控症患者似乎很少体验过。他们所感受到的,不过是失控与压力恶性循环之后带来的烦恼和苦闷。

没有自制力与颓废:能力在散漫中衰退

失控是一种很坏的习惯。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一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一个季度,等等。

因为失控,没有解决的问题,会由小变大、由简单变复杂,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解决起来也越来越难。从自身角度来说,过了一段时间,当你再次想起来强迫自己继续时,你会发现自己无法具备当初的工作能力了。事实上,失控将使你的能力不断衰退。

林晃在一家公司做产品工艺设计员,他经常埋怨、找借口、推卸责任,还利用工作时间和同事聊天,把工作丢到一旁而毫无顾忌。别人提起,他总是说“等一会儿再做”“明天再做,有的是时间”……

渐渐地,他做事变得拖沓起来,效率低下。要他星期一早上交的方案,到了星期二早上依然尚未做完,经理批评他,他就带着情绪工作,把方案做得一塌糊涂。后来,林晃在接到工作任务时,不是考虑怎样把工作做好,而是能拖则拖,没有主动性。时间长了,他已经无法掌握到工作的要领了,而且因为同事们的迅速成长,他成了公司最末流的员工。因为能力低,不能按时、按质完成工作,经理也不愿再交给他重要任务,只让他做最简单的方案。

如果我们总是在说,“我应该去面对它,但现在对付它还为时过早”,那么,你的“失控症”将会最终导致工作能力不断退化。

可以说,失控是最具破坏性的,它使人丧失进取心、迷失方向。一旦开始遇事拖拉,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为自己的成功制造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憧憬、理想和战略,都会在拖延中落空。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身上往往有一股逼人的朝气,但职场“老人”则会经常打击他们:“等你们混得久了,就不会这么有激情了。”当年轻人也逐渐变成职场“老人”时,他们大多数人会发现当初的“老人”的话真的很对,以至很多人将“岁月就是一把杀猪刀”的话挂在嘴边。

已经在公司混迹了四五年的“老人”曹伟也经常这样。遥想刚进入这家公司时,那时候可真是雄姿勃发。进入了自己喜欢的行业,他期待着在职场上大展拳脚,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感觉前途一片光明。当时,每接到一个新任务,曹伟都全身心地投入,总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来“交差”。站在如今的角度回头看过去的成品,甚至觉得有点“小儿科”,可那时的自己一直在进步,而现在总是感觉自己在吃老本了。他甚至有点不太喜欢现在的自己。

他回想起自己目前的状态:不管什么事,总是要拖到最后才开始去做,一点自控力都没有;但凡稍有麻烦的事情,都坚决持逃避态度,心想着“烫手的山芋接不得”;被动地接受现状,很少主动研究存在的问题。遇到棘手的工作内容,曹伟就想着退缩、辞职不干;就算是手到擒来的工作内容,做得也是马马虎虎,可能是因为心里有底,就更加不会全身心地投入了。

生活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安于现状。最尴尬的就是曹伟这样的,整个人却又像是被卡住了一般,不安心就这样混下去,但又习惯了失控来适应现状。

失控症害人,这是绝对的真理。你一手促成的失控将侵蚀你的意志和心灵、消耗能量,摧毁创造力,阻碍你个人潜能的发挥。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有着某种憧憬、某种理想或某种计划,假如能够将这些憧憬、理想与计划,快速加以执行,那么,其在事业上的成就不知道会有多大!但是,如果人们有了好计划后,并不去快速执行,而是一拖再拖,就会让热情逐渐冷淡,让能力逐渐消磨,计划最终会失败。

如果失控的问题不解决,恐怕这辈子都只能浑浑噩噩地度过了。

缺乏自制力导致流失机会

博弈论中有个“分蛋糕博弈”模型,其基本含义就是:当我们在谋划如何获得最大利益的时候,收益有可能在不断缩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仍然有许多人却习惯了失控,当行动起来的时候,最好的时机已过,过去所有的努力都白白浪费了。

许多人做事总喜欢拖延,殊不知,选择现在不做,也许就等于选择了永远也不做。“沸水煮青蛙”能说明这个道理。

把青蛙直接扔进沸腾的水中,青蛙的神经刺激反应很快,它会马上跳出来。反过来,如果把青蛙先放进20℃~30℃的温水中,再给水逐渐加热,直到沸腾为止,这个过程中青蛙没有任何反抗,直到最后被活活烫死。

水温过高,为了保全性命,青蛙会毫不犹豫地立刻跳出,所以青蛙在第一种情形下安然无恙。但是,如果一开始把青蛙泡在温水中,它会忘乎所以地在水里游来游去,根本就察觉不到水温在变化,神经系统反应也不灵敏,等发现异常时,已经奄奄一息,没有跳离沸水的力量了,只能坐以待毙。

这种情形也发生在人身上。我们常常习惯于安于现状,习惯于在接到任务的时候能拖则拖,不到紧急关头不愿意有所行动,等到时间越来越长,到最后错过了最好的行动时机,就如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工作业绩也会一蹋糊涂,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好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如果当时不善加利用,错过之后就将后悔莫及。很多人都能下决心做大事,但是,只有一部分人能够选择不拖延,也只有这部分人是最后的成功者。

1973年6月,在美国哈佛大学,18岁的科莱特认识了与他同龄的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长着一副娃娃脸,满头金发。大学二年级那年,这位小伙子邀请科莱特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应用软件。

这对于科莱特来说,是他想都没想过的问题,因为他来哈佛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的。再说,关于Bit财务应用软件,他们的导师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Bit财务应用软件,还有诸多的困难。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10年后,科莱特成为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Bit财务应用软件方面的学者;而那位退学的金发小伙子则在这一年进入了亿万富豪排行榜。当时间到了1995年,当科莱特准备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时,而那位金发小伙子则已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其性能比Bit软件快1500倍,并且在半个月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这个金发小伙子有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

如果当初盖茨有了创立公司的想法,有了献身IT事业的决心后,却等到大学毕业才开始,这中间难保有另外的想法冲击盖茨,如果真是这样,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首富也就不是盖茨了,那个在IT行业占尽风头的也就不是微软公司了。

做事情缺乏自制力、找借口的人总是把事情推到明天,今天想明天,到了明天却又在怀念昨天,殊不知,现在的时光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唯一时刻。只有在当下马上行动,才能在日后有所收获。

须知道,人生有很多机会,都只出现一次,然后就再也没有了。如果我们面对这绝无仅有的机会,由于惧怕和其他种种问题而不去做的话,机会就会一去不复返。所以,严格控制自己,这才是优秀者应有的态度。

失败旋涡:失去自制力,你会无数次放弃

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看来,失控缘于压力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而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会加剧失控。与失控症相连的是眼中的挫败感和一连串心理问题,因拖延未完成任务而对自己失望,继而产生挫败感。随着一次又一次相似的经历,这种挫败感周而复始。

人们常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挫败感”。人类有“自由竞争”的天性,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战斗”或者“逃避”是人的本能意识。结果自然也会有成功有失败,成功者当然是积极奋进的,而失败者面临的状态则是另一种了。

一旦人们预知到自己即将面临可怕的失败,人首先就会启动生理的应激机制,瞳孔开始缩小,心律开始变慢,肾上腺素暂停分泌,肌体供血紧张,头脑开始变得不那么清醒,四肢肌肉开始松弛,一切肌体运作都开始向着“收缩、退避”的方面做准备。

而在心理上,当“挫败”不可避免地到来时,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首先是巨大的恐惧、无助、慌乱、不知所措。有些人想要尽力否认自己已经遭受到了“挫败”,想方设法通过拖延以逃避这种“挫败”给自己的心灵带来的创痛。

刚出校门的艾伦给人的印象是工作非常勤奋,甚至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但领导和同事眼中,他却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

这并不是说艾伦的工作能力不强,他在大学阶段是公认的优秀分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当他进入这家广告设计公司后,原本豪情万丈的他却接连遭遇了挫败。“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刚进公司时接手的几个项目遭遇了领导的否决,有时候绞尽脑汁连续加班的项目,领导依然不满意。频频受挫,让艾伦对失败的恐惧越来越重:“难道我真的这么差劲吗?”这样的心理包袱让艾伦感到十分疲惫,时间一长,再接到项目时则是能缓一时则缓一时,他患上了严重的工作拖延症。而拖延导致的结果是经常加班,而仓促完成的项目也不能令领导满意。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中,艾伦感到自己身体中的负能量越来越大,但他却又毫无办法。

失控导致的挫败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选择逃避,选择后退。人一旦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后果可想而知。

那么,应该怎样调节自己来应对失控和“挫败感”带来的恶性循环呢?

首先,寻求稳定的心绪。对于一个有“挫败感”的人来说,恢复平日的镇静和从容,对于自身境况才可以有一个比较冷静客观的评价。

其次,能够对“挫败”本身予以足够的理解。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确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竞争都可以成功,不是一定要自己永远走在一条成功的、前进的道路上。千万不要一旦受挫就万念俱灰,如果没有一颗积极准备应对挫折的心,怎能够见到更为美好灿烂的明天?

再次,要能够积极地对现实的“挫败”进行评估。做出相关的决定,尽量阻止失败的扩大化,把握积极主动的机会,以减少可能带来的更多更大的损失。

最后,找出失败的原因和问题所在,寻找积极应对的策略。找到可以实现的补救策略,下定决心,向失败发起进攻,千万不要用失控来应对。

对于我们而言,要克服因失败恐惧而导致的失控症,就必须要学会用发展的心态看待问题。暂时的挫败只是给自己一个加倍努力的理由,实在没有什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