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两个看法:知觉也有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成为学生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声音便成为知觉的背景。在这个意义上,知觉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有这样一幅图,它是由环绕在周围的黑色阴影部分和竖立中央的白色部分组成。但是,当我们在仔细观看这幅画时,如果我们看四周的阴影部分,就会看到两个侧面的人头;如果我们看中间白的部分,看到的则是一个花瓶。
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总是会有重点和忽略。我们可能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然后,我们将其作为主体,而其他的事物就在我们眼中成了背景。
同一幅画,既可以看成两个相对而视的人头,又可以看成一个花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是心理学中的知觉选择性问题。所谓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进行知觉时,尽管同时接受很多刺激信息,但我们总是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作为背景。知觉的选择性使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将注意力集中到少数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信息上,排除次要刺激和信息的干扰,从而有效地识别事物,适应环境。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相比较,形象清楚,好像突出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好像退到它的后面,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当我们注视教师板书时,黑板上的文字被我们清晰地看到,而黑板附近的墙壁、挂图等好像退到它的后面成为模糊的背景。
现实生活中,引起我们知觉的事物很多,但面对同样的景物,个人选择知觉的对象是不同的,那么,什么事物会引起我们的知觉选择呢?
知觉选择性的实际应用
知觉选择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应用有很多,比如:
看过演唱会的人都会发现,在现场昏暗环境中会有一束光一直追随着演唱者,从而让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演唱者身上。
在我们的学生生涯中,都对黑板和粉笔印象深刻,而黑板和白色的粉笔对比鲜明,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知觉选择性的反向运用常常出现在军事行动中,为了不引起敌军注意,迷彩服往往与自然环境颜色相近,从而进行身体伪装。
一般来说,人的知觉选择与个体的需要、任务、愿望、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相关。另外,信息刺激本身的特点也影响着我们的知觉,信息的强度大、对比明显,就容易先知觉。如天空中有一架飞机飞过,我们总是先看到飞机,然后才注意到周围的白云和天空;又如在城市有些马路旁的灯塔、栏杆、路标等处漆上黑白相间的条纹,这样便可突出事物的对比度而引人注目。
利用知觉选择性,我们就可以有技巧地突出我们想要强调的部分。
把这种原理运用到生活中来,我们就可以在做笔记时,如果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就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需要注意的内容上做上标记。
而这一点运用到语言技巧上,就是我们要强化自己语言中的重点和核心。我们可以在对话时重复提到我们的关键信息点。
知觉选择性在实际中的运用也很广。比如,在舞台上,我们一般会将光柱照射到主要演员身上,就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在学校里,教师用白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利用黑白两色形成极大的反差,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此相反,在军事上,为了避免引起注意,就必须进行伪装,即设法将目标隐藏于背景当中。如士兵所穿的迷彩服用黄、绿、褐三色组成,图案混杂着斑点和条纹,因为这与自然环境的颜色极为相似,不规则的图案则打乱了士兵本身的轮廓。
而在进行形象塑造的时候,如果我们想突出展现我们脸蛋或身体上引以为傲的部分,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比如,我们想要强调自己的“电眼”,那么,就可以使用突出眼睛的妆饰。如果自己的肩膀很美,却想遮掩住自己的小肚子,那么,宽松却有收底的露肩装,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