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计算机具有极高的处理速度、超大的信息存储空间、精准的计算和逻辑判断能力,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运行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1.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上第一台电子多用途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Calculator)正式投入运行,如图1-10所示。在隆重的揭幕仪式上,ENIAC表演了它的“绝招”:在1s内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在1s内进行500次乘法运算,这比当时最快的电子计算器的运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全场起立,欢呼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图1-10 ENIAC

2.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ENIAC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通用计算机。但从技术上讲,ENIAC尚未正式运行就几乎过时了。因为在它正式运行之前,一份新型电子计算机的设计报告又呼之欲出。这份报告的起草人就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他对ENIAC做了两项重大的改进,在计算机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其改进主要包括两方面:

①将十进制改为二进制,从而大大简化了计算机的结构和运算过程。

②将程序与数据一起存储在计算机内,使得电子计算机的全部运算成为真正的自动过程。

今天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仍采用冯·诺依曼提出的原理和思想,因此冯·诺依曼也被誉为“现代电子计算机之父”。

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一般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的逻辑元件,将计算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2所示。

表1-2 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主要特征

①第一代电子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到1955年,全世界已经生产了几千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其中有的运算速度已经高达每秒几万次。这些电子计算机都以电子管为主要组件,所以叫电子管计算机。这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量多,发热量大,速度慢,存储容量小,程序设计采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主要用于军事和科学计算。利用这一代电子计算机,人们将人造卫星送上了天。

②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195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Lepreachaun。至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已生产了3万多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300万次。第二代计算机较之第一代具有速度快、寿命长、体积小、重量轻、耗电量少等优点。汇编语言使用更加普遍,并出现了一系列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使编程工作更加简化。应用领域已拓展到信息处理及其他科学领域。

③第三代电子计算机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2年,美国得克萨斯公司与美国空军合作,以集成电路作为计算机的基本电子组件,制成了一台实验性的样机。在这时期,计算机的体积、功耗都进一步减少,可靠性却大为提高,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4000万次。与晶体管元件相比,集成电路体积更小,耗电更省,寿命更长。软件方面出现了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进一步扩大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信息处理、工业控制、科学计算等领域。

④第四代电子计算机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Intel公司制成了第一代微处理器4004,这一芯片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组成的电路,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并得到迅猛发展。伴随着性能不断提高,体积大大缩小,价格不断下降,使得计算机逐步普及到家庭。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应用到了社会各个领域。

3.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史

我国计算机的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从1956年开始研制第一代计算机,1958年8月1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可以运行短程序,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

我国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是1965—1972年。1965年中国科学院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在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研制是1973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和国外一样,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目前,我国的微机生产水平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诞生了联想、长城、方正、同方、浪潮等一批国际微机品牌,其中联想公司在2004年已收购IBM全球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业务,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