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国家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中国城市供应链战略

第一节 中国城市供应链战略概况

一、城市供应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一个空前发展的城市化进程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内地有4个直辖市、286个地级市(333个地级行政单位)、368个县级市(2853个县级行政单位)。2013年我国内地总人口为13.6072亿,其中城镇人口53.7%、乡村人口46.3%。未来20~30年,仍将有2亿人口进城,城镇化率将继续提高近20%。

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城市供应链系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城市供应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包括:

(1)城市作为工业集中地,供应链发展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城市供应链系统环境的优劣,是引进内外资的重要条件,是能否进入全球采购系统的重要条件;

(3)城市作为一个人口居住的集中地,供应链服务水平是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4)城市供应链的发展,可以起到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尤其对采购、销售相关的供应链物流集聚作用较强;

(5)城市供应链发展是进出口贸易能否正常进行与加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6)城市供应链绩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竞争力、经济效益;

(7)城市供应链的优化升级,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环境的改善,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二、基于基础产业特色的城市供应链模式

由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区域分工不同,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各不相同,相应的供应链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

(一)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主的城市供应链

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在发展初期都由农产品供应链的区域组织中心发展起来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是我国农业的主要产出品,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其生产和流通是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农产品供应链就是在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最后到将农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上、下游所有组织形成的网链结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还存在技术设施不完善、物流成本高、农产品物流企业服务能力不强、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产品供应链标准缺乏等诸多问题。我国主要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有四种:

1.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

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供应链的核心,与上游种植户,下游批发、零售企业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就利润分配、统一管理、风险共担等方面内容达成一致。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生产与销售信息,提供给农户及销售商,实现各环节信息协同。呼和浩特市有“中国乳都”之称,拥有“伊利”“蒙牛”两大国内知名乳业品牌,其供应链就是该种模式。

2.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

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据调查,我国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比率超过70%,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比例超过80%。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链接上游农户或生产基地和下游的次级批发商、零售企业及消费者。该种模式下,批发市场为农产品消费和服务层的各成员提供交易信息和场所,集成供给和需求双方信息,实现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山东省寿光市、栖霞市就是该种供应链模式。

3.以零售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

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大多数在连锁超市销售,欧美等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生鲜食品占总消费的80%,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95%。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超市等大型零售商一般采取集中大批量、多品种采购,超市一般拥有配送中心,其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向上游延伸,将生产环节与超市有效衔接,在配送中心进行产品的加工,减少上游流通环节,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向下游延伸,与消费者直接对接,使农产品直接进入零售市场,避免了流通过程中的损耗。超市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有效降低流通成本。

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超标严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点。以零售商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有利于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及促进农产品流通标准化的实施。在这种模式中零售商与农户签订协议或自建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农产品质量,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武汉市的中百、中商、武商、仙桃富迪等企业都采用此种供应链模式。

4.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

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是农产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其自营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农产品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来实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生产者把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然后由物流企业再统一配送到整条供应链下游的各个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是采购和配送的组织者,也是供需信息集中中心,在整条供应链中起到领导和协调的作用。

(二)以第二产业为特色的城市供应链

1.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工业供应链

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工业供应链,该种模式中生产企业拥有自己完整的供应链,对上游原材料供应节点企业、中间物流服务企业、下游产品销售节点企业和贯穿整个链条的信息进行管理。德国的大型工业企业一般采用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 model)模型,该模型由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推荐,可优化企业当前的供应链。

2.以商贸企业为核心的工业供应链

在这种模式中,商贸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领导和管理整个供应链的运行。商贸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可以及时掌握和分析复杂变化的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向上游生产制造企业做出订单安排,使生产和销售无缝衔接。临沂市、温州市等商贸城市主要发展该种供应链模式。

3.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工业供应链

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工业供应链就是生产商或者零售商同物流企业签订较为长期的合同,把整个物流环节外包的模式,即合同物流。该种模式主要为汽车、配件、工业产品等提供个性化物流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一个完整的、动态发展的可操作的物流供应链。

(三)以第三产业为特色的城市供应链

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目前,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1%,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达到70%左右,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的服务业比重达到90%左右。现代服务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增长最快的产业,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诸如IBM,已从提供产品转变到提供产品和服务再到提供服务解决方案,以服务为主导的供应链蓬勃发展。在我国,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生产性服务为主导的集成供应链,各参与者交易、交往的基础是服务,虽然在服务供应链中也会存在大量的物质产品生产和制造活动,但这些活动只是价值创造和实现手段,价值实现的真正来源是服务以及差别化的服务体系。服务供应链区别于产品制造供应链的链条结构,是一种网络拓扑结构,基于供需双方不同视角,产生了嵌入式、链接式、拓展式、模块式和产融结合式五类服务供应链创新模式。北京市、上海市等知识密集型城市采用此种供应链模式。

三、基于地缘经济特色的城市供应链模式

国内外多数城市的供应链发展受其地缘经济特色,包括区位交通条件及在国家或区域中的政治、经济地位等的制约,发展模式也各不相同。

(一)基于地理区位的城市供应链

基于地理区位的城市利用自身的航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条件,通过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延伸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构成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形成物流产业集聚和配套,构建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模式。该类城市的供应链发展模式是通过综合运输服务系统、各类物流运输场站设施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区域物流服务系统,建设强大的物流服务系统支撑环境与条件,发展区域供应链服务。郑州市依托铁路枢纽优势发展此种供应链模式。

(二)基于区域经济的城市供应链

该类城市的供应链,一方面主要依托区域的资源、经济条件,通过构建区域综合性物流中心为区域城市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另一方面主要根据城市在国家和区域中的政治、经济地位,发展特色城市供应链,促进特色城市品牌的形成。

四、基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供应链模式

城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经济侧重点各有差异,相应的城市供应链也各具特色。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供应链主要满足本地流通消费需求,供应链短且简单。在城市发展中期,产业链特色形成后,城市供应链主要为扩大流通和增加集聚辐射能力服务,供应链长且复杂。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发展阶段,城市供应链为跨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服务,供应链向一体化、全球化方向发展。

(一)新兴城市供应链

该阶段城市发展的主要是基于产业基础及满足本地流通消费的经济,相应的城市供应链也是基于城市的资源、产业基础,为非经济部类服务。在企业层面,供应链主要是企业内部功能的集成和企业内部的一体化管理,供应链短且简单,链状结构尚未形成。

(二)发展中期城市供应链

该阶段城市发展的是扩大流通,增加集聚辐射能力的大流通,产业链特色显现。相应的城市供应链也是基于城市产业基础和区域经济,为城市基本经济部类服务。在企业层面,供应链发展成为由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的链状结构,供应链长且复杂。

(三)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发展阶段供应链

由于现代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战略成为指导各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资源,开发全球市场,追求全球效率的首选战略。随着全球制造的不断发展,城市供应链向全球化、一体化方向发展。该阶段城市供应链的全球化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引进大型跨国企业,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嵌入其全球制造和流通网络中去,逐步发展成为跨国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二是培育企业构建企业自身主导的全球供应链,积极开展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吉利汽车所在的杭州市即采用此种供应链模式。

五、城市供应链战略发展趋势

(一)基于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城市供应链网协同

供应链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使销售计划与供应商信息、生产计划等所需的大部分输入信息已经可以从底层迅速传递到供应链上相关企业或部门,以及更多的数据直接来自最终用户,一体化的集中供应链计划将极大程度提高城市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效率。城市商业供应链中的购买方和销售方有关产品季节性、促销活动以及新产品发布等信息的共享,将进一步强化此趋势的发展,从而提高城市供应链体系中相关各方的效益,如更高的客户服务水平、更快的响应速度以及更低的供应链成本和更集约的配送系统。

(二)决策分散化、服务个性化

供应链执行决策将变得日益分散化。随着供应链从供应推动模式(面向库存)发展到需求拉动模式(面向需求),成功地运作供应链需要四大关键因素:横跨整个供应链的实时的可视性、对于供应和来源选择的灵活性、针对终端客户需求多变和订交货周期缩短的响应性、根据市场潮流和新型设计的快速的新产品上市。

(三)城市供应链流程管理、事件管理与跨部门协调能力显著增强

对供应链效率的不断追求将越来越强调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结构和方法,即集中计划与分散执行相协调的模式。这对城市供应链的实时可视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具备基于事件监控管理和快速反应的机制,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高度管理系统和城市配送中心布局,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迅速调整和补救。

更高的可视性和更易于访问的实时信息,将大大提高供应链执行决策的预见性。供应链的实时可视性,以及与事件监控和管理系统的结合,将提高预见性决策的比例,最大程度地减少计划外情形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或提高利用该事件所创造的机会。城市重大决策将越来越多地由跨部门协调配合解决。

(四)城市供应链更加智慧化与柔性化,交流与共享氛围增强

在互联网与物联网时代,智慧城市建设提倡智能型、柔性化的城市供应链组织生态链,要求城市供应链的管理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等各种资源实现全程可视化优化,服务产品实现个性化定制化,要求城市供应链在发展模式上不断创新,供应链组织与发展模式的创新往往带来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运作流程的巨大改变,有时甚至改变城市整体面貌。以前,城市供应链成员企业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上存在差异,从而产生由企业边界所形成的技术交流与共享的障碍。随着城市供应链系统的融合,企业逐步认识到充分的技术合作和交流对于实现供应链双赢目标的重要性,通过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经常性的沟通,扩展原先只存在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内部技术交流,实现各成员企业技术交流的集成和汇合,形成一种鼓励技术交流与共享的城市供应链文化氛围。

(五)城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业界建立供应链学习培训体系

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拥有的是自己领域内的专业技术,虽然这些技术大多可以被其他合作企业通过技术交流中得到,但是像员工技能等却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共享。所以,城市公共部门引导行业内部及其行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学习培训体系,不仅能够使技术最大限度地在供应链中得到共享,而且有利于提高城市整个供应链网的稳定性,促进供应链合作共赢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