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流信息化到智能化
第一节 物流信息化的历史进程
从发展历史上看,物联网在物流中的应用,实际上是物流信息化发展到新阶段的反映。为了看清物联网在物流中应用的规律,有必要总结一下物流信息化的历史进程。
物流信息化是从何时开始的?早在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在建立控制论时就指出,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采集、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过程。维纳揭示了信息化与流程管控的基本关系,传统物流实践中长期用纸质单证来管理和控制作业流程的历史也验证了这个原理。但我们认为应把物流信息化的历史起点放在20世纪70年代EDI的出现。由于EDI的采用,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物流信息化以IT技术为支撑也由此揭开新的篇章。
一、EDI:外部信息交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大发展,纸单证效率低、差错多、速度慢等局限性凸现出来。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企业之间用专线通信的方式传递贸易电子单证的尝试,这些电子单证也扩展到了物流领域,如国际海运。在后来逐渐的发展中,出现了统一的国际标准(交换信息和流程),进而出现了第三方EDI中心,也可以称为第一代公共物流信息平台。EDI因为基于专线通信,成本很高,推广起来一直较难,但是其基本经验至今仍具指导意义,即:星状网络结构+统一交换标准+第三方集中的信息处理服务中心+客户的会员制管理。
从物流的角度来看,EDI时代解决了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流程管控问题,实现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其中最关键的是解决了系统开放与系统安全之间的矛盾。但EDI并没有包括物流信息化的全部内容,只是在信息交换和跨系统的流程整合领域取得重大的成果,因而成为物流信息化历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二、企业信息系统:内部资源的整合
20世纪末,微机、局域网、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各行业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此时以内部资源的整合管控为主,先是MIS系统,后是ERP系统,物流企业则是建设以WMS、TMS为代表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管理自身的资源和流程。先进一些的企业会增加订单管理系统(OMS)和财务核算系统(FMS),除了流程管控之外还可提升资源管理和客户服务的功能。尽管其中会涉及系统开放的要求,但总体上是以系统的封闭性来保证安全的。此时典型的物流信息系统从功能上看,逐渐形成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开发应用三层结构,在技术上则形成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的基本架构。应该说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信息化是处于这个阶段的,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梳理TMS、WMS这样的流程管控信息与订单管理、财务核算等这样的资源管理与服务信息的分拆与结合,形成信息的基础结构及标准,信息流程既能符合实际,同时又能满足物流管理中三个基本管理视角即流程作业、客户服务、财务核算KPI的要求。这里面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搅在一起,如果梳理不好就会影响这个阶段的物流信息化进程。
至此,物流信息化已覆盖了物流的基本矛盾:对内实现资源管理、流程管控,对外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到了这个阶段的后期,信息平台的问题在物流行业凸现出来,成为物流信息化的难点和热点。这可能与现代物流具有天然的开放性有关,因为现代物流的基本特点就是整合社会资源,尽管各行各业也都在呼吁信息互联互通的问题,但远不及物流信息平台的矛盾尖锐。
三、物流信息平台
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上,信息的交换与共享需求矛盾再次突出,特别是在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物流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整合阶段,信息平台的建设成为热点。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考察目前存在的物流信息平台,可分为三类。
(一)企业内部平台
企业内部资源整合进入新的阶段,原有各自独立的子系统(如地方公司或专业系统)需要进一步整合,形成企业级的信息平台,以提高资源管控和优化水平。在此类平台建设中突出的矛盾是如何处理信息系统架构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实际上背后的矛盾是整个企业集团的资源管理与决策权如何解决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尽管此类问题没有绝对统一的答案,但是众多成功的案例表明,信息系统的集中度高于行政管理的集中度是个好方法,不仅可兼顾系统的效率与活力的关系,还能够以数据为依据来适时调整管理权的集中度。
(二)公共服务平台
物流系统的开放性使得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的需求极大,催生了一类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物流企业一方面需要与下游的各客户信息系统连接,另一方面又需要与上游的社会资源管理系统连接,可能还需要与流程中的政府监管系统连接,加之服务的扩展还会涉及金融、保险等,总之,物流倡导的整合与外包原理,会产生与各种外部系统的连接需求,这些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信息交换的公共服务。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就是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产生的。
目前,各级政府参与物流信息化的热情高涨,主要集中于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但是由于成功少、教训多,至今还存在不少盲目性,更凸现了现阶段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关键性地位。其实EDI的实践已经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之所以出现困惑或问题,主要与政府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定位有关。从市场需求来看,系统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交换需求是很大的,也是多元化的,为商业化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市场基础。但是实际上,多数商业平台举步维艰,更多的商业资本在观望、等待,说明这里有一个投资环境的问题需要政府去解决。但目前多数政府投资或扶植的公共信息平台没有为这样的投资环境改善去提供服务,而是直接进入了商业服务。实际上商业服务不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政府应该从搭建为商业平台服务的公共平台做起,提供诸如改善信息交换服务的投资环境、制定游戏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必要的监管信息等服务。
现在看来,物流信息化的关键任务是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其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加强相关的物流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如各种方式的运输监管、集装箱监管、通关监管、危化品监管等;二是创造条件与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多元化的商业服务平台,如配货网络服务、快递网络服务及各种专业物流的服务平台。回顾过去的探索,我国的物流信息化确实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技术上也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是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的任务始终处于关键地位。
(三)虚拟企业型信息平台
虚拟企业的出现,促使一些信息服务公司的信息交换服务延伸到了资源管控,其信息系统介于公共平台和企业平台之间,既有许多创新,也有许多不确定性。例如,公路货运信息网络从“货找车、车找货”的信息匹配开始,在不断提升服务时也逐渐提高了对于资源的掌控能力,成为虚拟的运输公司或货代公司。这类公司及信息平台向何处去,如何引导,如何推动,如何规范,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现在看来,信息平台的建设成为当前物流信息化的热点和焦点,标志着物流信息化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物联网时代,或者“智能物流”时代。从技术上看,似乎是一种技术推动,由于RFID、传感器、移动通信、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各行各业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方式,其中物流业是最受这些技术青睐的领域之一。但是仅从技术角度还无法解释“智能物流”的概念,无法回答究竟是新技术的应用时代,还是物流管理出现了重大需求,带动物流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为解答这个问题,还要从需求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