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旅游系统
1.1.1 旅游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指各要素以一定的目标为导向,通过相互关联作用和反馈制约机制形成的有机整体。
苏联著名旅游地理学家В.С.普列奥布拉仁斯基于1971年在其与Ю.А.维杰宁合著的专著《游憩与地理学》中,首次提出了游憩系统(俄语简称为РС,即Рекреационая Система)的概念。普列奥布拉仁斯基等研究指出,就游憩地理学(在这里视同我国的表述“旅游地理学”,下同)的早期研究而言,苏联研究者最初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出现了新的地域分异现象——游憩活动,二是既要研究游憩活动本身,又要分析自身的环境与自然、经济、系统分布的关系。游憩活动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系统类型——游憩系统(РС)。游憩系统(РС)主要由以下五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即游憩者群体(旅游者子系统)、自然与文化综合体(旅游目的地子系统)、技术支持系统(旅游基础设施子系统)、服务人员群体(旅游服务子系统)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旅游管理子系统)。
在此基础上,普列奥布拉仁斯基提出了地域游憩系统(俄语简称为ТРС)的概念,如图1.1所示,构建了游憩系统的内外在联系,该理论成为游憩地理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理论之一,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图1.1 地域游憩系统(ТРС)模型(普列奥布拉仁斯基,1975)
图中:ГО—游憩者群体,ПК—自然与文化综合体,ТС—技术支持系统,ОП—服务人员群体,ОУ—管理机构;1—系统外部联系,2—子系统之间联系,3—管理指令,4—子系统状况信息;Ⅰ—游憩者满意度,Ⅱ—满足游憩需求的自然综合体的协调程度,Ⅲ—技术系统有益性和可行性的满足程度,Ⅳ—服务人员状况。
2003年,王庆生与乌克兰社会经济地理学家多普切夫(ТопчiэвО.Г)在《乌克兰地理学报》上发表文章《游憩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问题探析:现代观》,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地域游憩系统(ТРС)的概念体系,并提出了“游憩产业地域组织系统”,如图1.2所示,其中特别强调了游憩管理与游憩营销子系统的重要性。
近年来,“旅游系统”的提法已经被学术界认可,但是关于旅游系统的定义、组成、结构等基本方面,学者所持意见却各不相同。
1988年,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者冈恩(Gunn)提出了旅游系统的概念。冈恩认为,旅游系统由需求板块和供给板块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供给板块又由交通、信息促销、吸引物和服务等部分构成。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依赖性。
图1.2 游憩产业地域组织系统
图中:а—游憩设施系统;б—游憩资源系统;в—游憩管理系统;г—游憩营销系统;1—游客满意度;2—自然综合体满足游客需求的协调性水平;3—技术系统有益性和可行性的满足程度;4—服务人员状况;5—游憩管理与营销组织水平。
吴必虎(2001)认为,“从系统理论角度来考虑,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系统”,认为旅游科学和旅游规划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游憩系统,这一观点和前苏联学者的观点一致。吴必虎指出,因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中,旅游系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因此仍然可以使用“旅游系统”这一概念,但其含义应该包括游憩活动谱上的所有内容,其中有家庭游憩、户外日常休闲、一日游、过夜游及较长时段的度假活动等。本教材同意这种观点。
基于上述吴必虎提出了旅游系统构架思路,即旅游系统应包括四个部分,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
(1)旅游客源市场系统。旅游客源市场系统是由现实和潜在的具有实际旅游能力的游客(有旅游动机、充足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时间以及健康体魄的人)构成,它促使一个地方成为客源地。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不仅要受个人爱好、实际经济能力和闲暇时间等个体特征的影响,而且也受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特点、政府部门对旅游的态度及旅游政策等客源地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客源市场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许多子系统。按地区可划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地方市场;按人口特点可分为老年人市场、成年人市场、青年人市场;按消费行为可划分为观光旅游市场、度假旅游市场、商务旅游市场等。在市场导向下旅游开发者应该注意研究旅游市场的变化和发展,研究不同旅游者的行为结构,消费结构,旅游的流量、流向等时空分布特征,以便对目的地旅游市场作出合理预测,继而合理组织旅游产品和营销策略。客源市场的调查、分析、流量(需求)预测、滞留期、人均日消费、旅游毛收入预测以及收益乘数及就业机会预测等,是市场规划与开发研究的主要内容。
(2)旅游目的地系统。目的地系统主要是指为已经到达出行终点的游客提供游览、娱乐、食宿、购物、享受、体验或某些特殊服务等旅游需求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它是旅游系统中与旅游者联系最密切的子系统。具体来讲,旅游目的地系统由旅游吸引物、设施和服务三方面要素组成。
旅游吸引物是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程度的开发形成的,一般包括景观系统和旅游节事两个部分,因此,有时可以将吸引物系统近似地理解为旅游资源系统。景观系统一般可以分为原赋景观(主要包括自然遗产景观和文化遗产景观)和人工景观(主要有游乐场、主题公园、现代城市休闲设施等)两种类型。旅游节事是指围绕某一事件,如啤酒节、桃花节、服装节、火把节等组织的意在吸引旅游者前往观看、参与的活动。
设施子系统包括除交通设施以外的基础设施(给排水、供电、废物处置、通讯及部分社会设施)、接待设施(宾馆、餐饮)、康体娱乐设施(运动设施、娱乐设施等)和购物设施等四部分。这些内容常常是政府和开发商特别关注的事项。
在目的地系统中常常受到忽视的因素是服务子系统。服务子系统是一类特殊的子系统,它是构成目的地吸引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大部分情况下是非具象的,却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人类学、旅游心理学和旅游社会学对此有较大关注。
(3)旅游出行系统。出行系统是为旅游者由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进行各种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子系统(包括公路、铁路、水上航线、空中航线、缆车、索道)、由旅行社提供的旅游咨询、旅行预订和旅行服务等,以及政府和各旅行服务机构、旅游销售商向旅游者提供的信息服务、旅游宣传、营销等子系统。
(4)旅游支持系统。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和目的地系统共同组成一个结构紧密的内部系统,在其外围还存在着一个由政策、制度、环境、人才、社区等因素组成的支持系统。在这一子系统中政府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此外旅游教育机构也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支持系统因旅游大系统的存在而存在。应成为旅游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部分,没有政策保障、人才教育和培训等支持的旅游系统,将会导致旅游发展的影响恶化、资源损毁、服务质量低下、经济衰退等不良后果。实际上,从某个角度而言,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其实施本身,就可看成是某种形式的旅游健康发展的政策支持,即旅游发展战略编制行为本身也是旅游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吴人韦则认为旅游系统由旅游者、旅游企事业和旅游地组成,具有运转、竞争、增益三大功能,其旅游系统概念实质上是指旅游业活动系统。
陈安泽、卢云亭等提出的旅游系统框架也由供给系统和需求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供给系统又包括旅游地域系统、旅游服务系统、旅游教育系统、旅游商品系统四个子系统。进一步分析,旅游地域系统被作为主要部分,它又包含旅游资源、旅游区或旅游地结构、旅游生态环境、旅游路线、旅游中心城镇五个物质性内容。
张亚林认为旅游地域系统是人类各种旅游活动与各种旅游资源,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方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社会—地理系统。它的内部由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子系统、旅游主体(旅游者)子系统和旅游媒介(旅游设施结构和旅游服务管理)子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其实质是从空间角度来认识旅游活动系统。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系统是一种旅游活动系统,旅游活动既包括旅游者活动也包括旅游业活动。旅游活动系统是旅游规划与开发和旅游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吴承照(1998)则提出,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由于众所周知的旅游活动的“无限关联”,旅游系统是一个依赖于很多行业支持的系统,旅游规划必须协调旅游业与这些行业的关系。
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表明,旅游系统运行过程中,尤其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强化与重视旅游管理子系统成为不容忽视的方面。旅游管理子系统主要由旅游地管理机构和管理创新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是提供旅游管理组织和体制保障,后者的重点是旅游管理方法、途径的创新。从系统论角度来看,管理是指根据一个系统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于这个系统,从而使这个系统呈现一种新状态的过程。科学管理和有效调控将成为保障旅游系统运行的关键环节。
基于上述,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我们认为,旅游系统是由旅游管理子系统、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子系统、旅游出行子系统和旅游支持子系统五部分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活动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子系统。
1.1.2 旅游系统的特点
1.整体性
从结构上看,旅游系统是由旅游主体、客体、媒体三个子系统通过复杂的旅游流联系形成的有组织的整体。从功能上看,旅游系统是旅游流的空间组织单元,即旅游者通过在系统中的运动完成完整的旅游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依靠主体、客体、媒体子系统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单个子系统则不具有这样的旅游功能。从空间上看,旅游系统呈现为相互独立的具有一定边界范围的地域,不同旅游系统地域空间范围、大小不同。
2.层次性
旅游系统由主系统和子系统组成,而旅游主体、客体、媒体子系统则又由复杂的要素构成,如客体子系统包括资源系统、交通系统、信息系统、社区系统等。旅游系统的多层次性是旅游系统复杂性的根源。
3.复杂性
旅游系统的复杂性指旅游系统内部各级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性。
4.开放性
旅游系统的开放性指旅游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既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对环境产生作用和影响,这里指的环境是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旅游系统的这种特性是由旅游系统是环境系统的子系统的性质所决定的。
5.动态性
旅游系统的动态性指旅游系统的发展变化性。无论是客源地还是目的地和旅游媒介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客源地出游率会随着客源地经济的发展而提高,游客的旅游需求特点随之会发生变化,交通工具随着科技发展变得更加快捷方便,目的地旅游产品和服务也会随着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以西方国家为例,旅游经历了从贵族式旅游到大众化旅游的发展历程,当前以生态旅游为代表的新旅游正在兴起,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标准发生了很多变化,这种旅游需求的变化势必会引起旅游资源开发重点的转移,产生新的旅游格局。
6.地域性
旅游系统的地域性指旅游系统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跨地域性。在旅游目的地稀少、单位面积内旅游目的地的数量较少的地区,旅游系统数量少,空间叠加程度也小;在旅游目的地稠密的地区,旅游系统数量多,空间叠加程度很高,形成旅游网络系统,这种不平衡性是由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决定的。旅游系统还具有跨地域的特征,目的地和客源地可能分布在距离遥远的不同地方,如以宗教圣地麦加为中心的旅游系统,其客源地则远在欧洲、美洲、非洲,系统跨越不同的洲。
1.1.3 旅游系统与旅游规划
旅游系统是以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为核心,以非生存目的的人流异地移动为特征,以闲暇消费为手段,具有较稳定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种现代经济、社会、环境的边缘组合系统。旅游系统的三大要素之间,即旅游者主体、旅游目的地客体、旅游企事业媒体之间,通过吸引力(需求键)、消费(生产键)、生态环境(土地利用键)相互连接起来。它们与其外部环境相互交织、相互制约、相互支持,构成了复杂的功能耦合整体。旅游系统作为一种现代经济、社会、环境的边缘组合系统,其基本矛盾在于发展的合目的性、功能协调性、结构有序性之间的矛盾。
吴必虎(2010)认为,旅游规划的复杂性是由以下问题决定的:相互关联性、非确定性、模糊性、多重性和社会制约。复杂性体现在旅游规划的多个方面,包括政策、制度、环境、经济等因素。旅游系统的复杂性要求对涉及的各个利益主体关系进行高度综合。根据旅游系统理论,旅游规划的实质是要求考虑整个旅游系统的运行,从旅游系统的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规划对象的综合的整体优化,而不是从局部和单个要素出发,也不是只关心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工作状态。旅游规划的目的是确保内部关联的旅游系统各个因素的全面发展,这些因素包括供需因素、物质规划和组织制度因素。
国内外实践表明,旅游系统的发展并非都在走向进化。所谓旅游系统的进化,即旅游现象的内部关系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性演化。它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日趋一致;二是系统内部的丰富性、组织性、功能整合性日渐提高。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绝大多数旅游系统在其自然演化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系统失调。例如,资源成本的外在化导致个别企业迅速发展而使环境衰退;局部超载对旅游发展的整体制约;项目一哄而上导致特色消失等问题。
扩展阅读
旅游系统的结构
从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来看,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包括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以及旅游发展的支撑与保障部门。因此,旅游系统也相应的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和保障子系统四个部分组成,并从旅游系统的组织机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上进行分析。
一、旅游系统的组织结构
从组织结构上来看,旅游系统由4个部分组成: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和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如图1.3所示。
图1.3 旅游系统组织结构示意图
二、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
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可以简单地用“旅游需求旅游市场旅游供给”模型来描述,如图1.4所示。
图1.4 旅游系统经济结构示意图
1.旅游需求
在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中,旅游需求部分主要是指旅游者的需求。旅游者在拥有资金和闲暇之余产生了旅游动机,从而向旅游市场中寻找旅游需求的满足。
2.旅游供给
旅游供给部分则与旅游系统组织结构中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和旅游企业子系统相对应,指具有吸引力并为旅游者提供各项产品和服务的要素总和。旅游供给部分在向旅游市场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之时,获得自身利益。
3.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双方进行交换的中间场所。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以及竞争规律的制约下,旅游市场能帮助旅游供给方和旅游需求方实现高效交换,从而使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三、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
旅游者在产生旅游动机后会通过相关渠道获取旅游目的地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之后,旅游者又要借助于旅游交通工具前往旅游目的地,最后返回居住地。旅游系统在空间上主要涉及三个因素,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如图1.5所示。其中,旅游客源地是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中的基础部分,旅游通道是重要支撑,而旅游目的地既是旅游产品的生产地,同时又是旅游消费的发生地。
图1.5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