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字当头,说遍天下都爱听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流行一句谚语:没有任何东西如礼貌那么便宜,也没有任何东西如礼貌那么尊贵。
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礼貌都是维持人际关系的规则和准则,是永远不能缺少的。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有礼貌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而惯于出言不逊处处不尊重别人的人,到哪里都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
从前,有位年轻人骑马赶路,急于投宿,见一老汉从路边经过,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客店还有多远?”老汉回答:“五里!”年轻人立即催马赶路,可跑出十多里仍然不见客店的踪迹。他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说谎话骗人,非得回去教训他不可。他一边往回走,一边自言自语:“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简直就是……”此时,他灵光一现,才恍然大悟,老汉说的“五里”不就是“无礼”的谐音吗?他终于明白了老汉的用意,也知道自己失礼了,赶紧快马往回赶。
再次遇到老汉后,年轻人立即翻身下马,躬身施礼,恭敬地说:“老大爷……”没等他继续说完,老汉便说:“早就过了宿头了,前边几十里也没有客栈,如不嫌弃,到我家住一晚吧。”年轻人感激不尽,对老汉再三行礼感谢。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一定要“礼”字当头,重“礼”讲“礼”。
“礼”最多体现在语言上,每字每句都能反映出一个人是否以“礼”待人。“人而无礼,不知其可”。那么,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注意言辞呢?编者将此问题总结为“三有四避”。
何为“三有”
第一,有分寸。这是语言得体、有礼貌的首要原则。把握分寸是尊重谈话对象最基本的要求,与学识多少无关,是做人的基础素养。要做到语言有分寸,需在背景知识方面知己知彼,明确交际的目的,选择正确的交际方式,用言辞行动表现出自己的礼貌和风度。
第二,有教养。尊重和谅解别人是有教养的表现之一。尊重别人符合道德和人品,在别人有了缺点时,要委婉而善意地指出。谅解别人是在别人不讲礼貌时,要视情况加以规劝。
第三,有学识。在文明社会里,人们一定会尊重有学识的人,而无知无识、不学无术的粗浅之人得到的善意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了。
何为“四避”
第一,避隐私。隐私是不可公开或不必公开的关乎个人的私密问题,有些是秘密,有些是不足,有些是缺陷。在当下,个人隐私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他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变相打探甚至迫使对方“交代”。因此,在言语交谈中一定注意避谈、避问隐私,这是做人最起码的礼貌和对他人的尊重。
第二,避不懂装懂。外行充内行,造成词不达意、言辞肤浅、语句不通等尴尬状况。术业有专攻,没有人是万能博士或百事通,因此,在面对不明白的领域,就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评论。
第三,避粗鄙。粗鄙是非常令人厌恶的行为,通常指言语粗野,满口粗话、脏话。遇到这类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惹不起,躲得起”,不可与之针锋相对,将自己的素质降低。
第四,避忌讳。忌讳是人类视为禁忌的现象、事物和行为。比如:对令人恐惧或反感的词语避讳—“死”,避讳语是“故去”“辞世”“驾鹤西游”“千古”与“死”有关的事物要避讳,如“棺材”说“寿材”或“长生板”等;对道德、习俗不可公开的事物行为的词要避讳——卫生间的演变,最不避讳的叫法是“茅房”,后来叫“厕所”,再后来叫“洗手间”“卫生间”;对谈话对方的生理缺陷的避讳,如对方有生理缺陷,不能直接揭短。
语言文明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并非易事,需要平时多加学习,加强修养,让“礼”成为人际交往的开路先锋,一路顺利而行。“敬人者,人恒敬之”。礼貌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修养,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说话艺术精髓
如何说话、说话的场合、分寸的拿捏,都是不容忽视的说话礼仪。说话讲究礼仪的目的与作用在于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的气质变温和,从而和别人聊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