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放弃!你离考研成功仅需3个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余秋雨PK北大

初试成绩下来了,接着就是准备复试了。研究生复试大约都在三月份,博士复试时间大约在每年的4月到5月。复试每个学校都有一定的程序,基本上所有程序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面试。面试分两个环节,一个就是回答几个专业的问题,另一个就是接受各个老师的现场提问。一般来说,复试所占比重比初试要重,初试只是拿到一张门票,而复试才是决定录不录取你的关键。

我最早参加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复试,复试的问题自然难不倒我,我侃侃而谈,思路很有条理。但是全程感觉是“被虐”,老师的问题有些刁钻,他们看了我的研究生论文和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书之后,说我这个水平,完全可以去考北大的博士了,来这里上研究生的课有点太浅了。我又不能跟老师说,其实我已经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我只能说,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梦想,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文学,就是写小说。马上就有中文系的老师纠正我说,北大不培养作家,我们也不培养写小说的,你来这里是错误的。总之,在一番狂轰乱炸之后,我几乎都绝望了。因为最后有一个老师对我说,你并不适合来北大。我黯然退出北大中文系复试的考场,内心无比的酸楚,原来一直都是我自己一厢情愿在那儿做梦,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北大中文系并不欢迎一个写小说的人。我走出北京大学中文系那个充满古典气息的办公楼的时候,有好几次我都想再一次冲进复试教室去,跟那些老师理论一下,我想告诉他们,北大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应该欢迎那些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就像北师大能收莫言、余华一样。但是,我最终克制住了,我知道我即便遭受那样的不理解,也要保持足够的风度。没有人理解自己,这很正常。当时从北大复试出来,我真的非常地绝望,我内心深处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北大没戏了。于是,我绕未名湖走了一圈,走到一条小道上,坐在一个椅子上,对着一棵树发呆。陪我一起来的朋友,一路不停地安慰我说,没事的,考不上也没关系,至少你努力了。

北京大学2015年开学典礼

我当时不是为不能考上北大而伤心,而是为了不被理解而伤心。因为在我心里,我一直有一个文学梦,而北大实际上是最符合我内心的选择,即便我被北大淘汰了,我还有机会就读清华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我还有机会去实现我的文学梦的。这文学梦这些年一直折磨我,驱使我,让我尝尽颠沛流离、不被理解之苦。后来,我去清华大学面试的时候,碰上一个跟我一起面试博士的女生,她本科是中山大学的,研究生被保送,同样也是在北大被虐得苦不堪言,后来去读了清华的研究生。她说起北大的面试,也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北大的那些老师的确是很严格的,他们对学生的选拔是很苛刻的。我很感谢北大复试的那些老师们,感谢他们最终给了我一次机会,本来我以为我完全没有任何的机会。

清华的复试,总体感觉一般。问题都回答得比较圆满,有一位导师问我:你兴趣点那么多,又搞创作又做学术,会不会到最后哪一门都没做好啊?我当时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地回答说:既能做好学术,又能搞好创作的,都是第一流的聪明人,比如鲁迅先生、钱钟书先生。而且北大中文系的曹文轩老师就是一手做学术研究,一手做小说创作的典型啊。还有清华大学的汪晖老师,又做文学研究,又做历史研究,也都做得挺好的啊。还有一位老师问了我博士想要做的论文课题,这些问题其实我是早有准备的,但是可能因为紧张,我临时发挥了,结果发挥得一般。所以下来之后,感觉平常,二选一,只能靠运气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复试,是感觉最好的。因为考试成绩很不错,而且是唯一进入复试的,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只要正常水平发挥,就能顺利拿下。这几乎是没有任何悬念的事了。复试的时候,大家都在一个教室等待,导师先来的考生先进入复试。我当时感觉余秋雨老师估计不会来,所以肯定要等到最后一个参加复试了。没想到,复试进行到一半,余秋雨老师亲自来现场了,我就提前进入复试考场了。复试的题目很简单,我回答得很好。余老师为人相当随和可亲,他就我从答卷中的几道考题,深入问了几个问题,我都一一回答。当时第一次感觉跟导师是那么气息相合,而余老师是如此可亲。我真的想说,当时我感觉离幸福只有0.001公分。一切都感觉那么美好,而且余老师的书我全部都读过一遍,下了很大一番功夫,我又那么喜欢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复试的结果也很理想,我以高分无惊无险地通过了复试。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由于考试时间的先后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录取我的过程中,发现北京大学已经录取我了,他们就无法在教育部系统上录取我了。负责录取工作的人电话通知我,问我怎么办?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没想到会在余秋雨老师和北大之间做出抉择。按照北大复试的结果,我感觉自己已经毫无机会,个人觉得上清华的机会也比上北大的机会要大一点。考试之前,我制定的目标就是余秋雨老师的博士,因为从各个方面来考虑,这个机会都是最大的。

余秋雨老师和北大,对我而言,一个是现实,一个是梦想,而前者离我很近,后者感觉很遥远。

其实,说起来,我跟余秋雨老师比较有缘分。当初,余秋雨老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一年招收博士的时候,我就报考了他的博士。当时呢,我还在上学,刚好在宿舍的书架上看见了他最新的两部有关文化的书,就在上课的间隙看了一下,感觉写得非常好,也很有趣。冥冥之中,感觉是不是上天暗示要让我去考他的博士呢?于是我就在没复习的情况之下,报考了。当时,我一边忙着上课,一边打两份工赚学费,我记得在考试的前两天我还在外面忙着采访,完全没有时间去复习,也不知道考博士是怎么一回事。结果就去考了,那一年中国文化史方向是余秋雨老师亲自命题,有些题目出得非常难,如果没有认真读余秋雨老师的书,是很难答得圆满的。没想到我考得非常好,无论是英语,还是两门专业课,都是很高的分,以唯一一名的资格进入到复试。最后,因为还在上学,学校不让我参加博士复试。所以,这一次是第二次考,又是以唯一一名的资格高分进入到复试,而且程序都没问题,早已毕业。因为工作的关系和个人的兴趣,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喜欢,因此对于中国文化史方向也特别感兴趣,所以想报考余秋雨老师的博士,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这也是我跟余秋雨老师之间的缘分。而且在复试的过程中,通过跟余秋雨老师之间的问答交流,感觉也非常得好。但是,人生就是如此,有时候你越是非常渴望得到一件东西,老天越是不让你如愿。我两次都在众多竞争者之中以唯一一名的资格进入复试,但是两次都是因为这种或那种原因,不能如愿。

对于北大呢,我就更有缘分了。在当年本科就读的时候,我就在北大听课,也因此结识了很多中文系的老师,其中就有钱理群老师和戴锦华老师等。特别是在上课时认识了钱理群老师,他的学问与为人对我影响很深远,我们也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交往。对于一个做着文学梦的人,北大中文系无疑是充满诱惑的。如果我再年轻十岁的话,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梦想。但是,我现在已经不小了,不是仅仅只有梦想,就可以活下来。在很多时候,很多美丽的梦想,对我来说,都太遥远了,都显得不真实。所以,我在这两个选择面前,非常的纠结。即便,我为现实所妥协,也不代表梦想对我没有吸引力。

因为北大先录取了,那么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好,清华大学也好,都不能再录取我了,除非我可以在教育部系统里取消一下。于是,我去北京大学找到招生办,咨询了一下,北大招生办的老师告诉我说,可以取消,不过要快,不然会耽误博士录取。我再去联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招生的人,她们说这种情况要请示领导,让我等待。我等了好几天都没有回复,只好去找了学校的领导,我说我想放弃北大和清华,来读余秋雨老师的博士。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非常的痛苦。那一个多星期对我而言,足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那是我人生之中最黑暗的一段时光,每天晚上都失眠得睡不着觉,好像是等待着审判一样。

不管我怎么挣扎和努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无济于事。于是,在余秋雨和北大之间,命运让我选择了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