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16年会学术论文集(高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脚踏实地 从实际出发推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谭浩强

摘要:本论文是谭浩强教授在最近一次研讨会上作的发言,根据大家意见整理。论文包含“应当充分发挥民间学术团体的作用、几年来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等三个部分,针对当前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从不同方面提出应如何推动和深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看法,文中观点也可供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参考。

从1978年起我从事计算机普及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至今已近40年了。1984年,我们发起成立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专门研究高等院校中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从1984年到2008年,大家推选我担任研究会的领导工作,2008年后我不再担任研究会会长,但是仍然关心和支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曾应邀参加了有关学术团体和出版社举办的计算机教育论坛,参加了一些课题的研究活动,和老师们交流信息和看法。很高兴地看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取得很大的发展。我从中得到了许多新的信息,学习到新的知识,也有一些新的感悟。愿与大家分享和共勉。

1 应当充分发挥民间学术团体的作用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是经民政部批准的、我国唯一的研究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研究会成立30多年对推动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我觉得作为全国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研究会有下面几个显著特点:

(1)代表性广。参加研究会和有关学术研讨会活动的人数众多,群众性广,他们都是来全国各个基层组织,既有985、211等重点大学,也有一大批一般院校:既有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也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既有资深的百年老校,也有近年新建院校;既有理工类学校,也有文科艺术类学校;既有本科院校,也有高职高专院校;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一大批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中青年教师。代表了各个层面,反映了不同情况,丰富了各种经验,说出了各种声音。大家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路开阔,集思广益,会使我们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很有好处。

(2)与群众有密切联系,接地气。研究会有覆盖全国的组织网络。除了定期举行学术年会外,每年都与有关出版社合作举办各种计算机教育论坛,有几百所学校代表参加。针对各个领域的特点,研究会设立了理工、农林、医学、文科、财经、师范、高职高专等专业委员会。此外,全国各省(直辖市、区)都成立了地区性的研究会组织。这就形成了覆盖全国各地区、各专业的组织网络,分别研究各地区和各专业的问题,分别组织活动。所有学校的老师都有机会参加所需要和适合的活动。研究会通过各种渠道和广大教师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基层教师的情况和要求,能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相互启发,方便沟通。

(3)面向实际,实事求是。由于研究会的成员绝大多数来自基层,大家自然关心实际问题的解决。研究会多年来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就是面向实际,面向对象,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面临的实际问题,从实际中提出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实践中总结和检验。而不是关起门来凭空臆想,或从杂志缝里找题目,热衷于脱离实际的空对空的抽象议论。

(4)群众性学术团体和一般群众组织不同,它是一个高智力的智库,云集了一批来自各方面的专家,他们有专业知识、有实践经验、有工作热情、有群众基础,作风正、甘奉献、不占编制、不取报酬、努力工作、献计献策。这样的高智力群体是值得重视的,如果充分发挥其作用,会有利于领导部门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减少失误。

(5)平等民主的学术氛围。学术团体不是行政机构,没有行政权力,它不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工作,而是提倡在学术领域中充分发扬民主,交流经验,推动教学改革。在我们这里,学校有大小,职称分高低,水平有差别,但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发表意见,都得到尊重。大家动脑筋,提问题,提倡不同意见的争鸣,以引发深入的思考。无论哪一个人的讲话,都不会被作为绝对真理,都不会要求必须执行。学术问题不能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多数未必正确,上级不一定比下级高明。学术问题不能由领导作结论,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发现各校的新鲜经验和创造精神,进行交流和推广。所有意见和方案都只供参考,都没有约束力,认为对的就吸取,不同意的就不执行。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吸取所有的有益的意见和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案。

全国过于统一不是好事,清华大学和边远的新建学校能采用同一个方案吗?脱离实际、强求一致不利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教育改革的发展。应当提倡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形成多样化生动活泼的局面。这是目前做得很不够的,也是需要当大力提倡的。

以上这些特点说明:民间学术团体有巨大的优越性和活动的空间,任何官方机构都不可能代替群众性的学术团体,政府和社会应当重视并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

2 几年来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

几年来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教育改革研讨与实践,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家站得更高了,思路更开阔了,改革的实践更丰富了,成果也多了。

根据我的观察,这几年的研讨和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关于计算思维的研讨。关于计算思维,目前国内外哲学界和科学界还没有一致公认的看法,对其定义与内涵也无共识。有的提数字思维,有的提网络思维,有的提互联网思维,有的提智能思维。提法不同,都有道理。思维属于哲学范畴,应当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进行深入的研讨。

应当说前几年全国开展的关于计算思维的研讨是有积极意义的,使人们在教学中注意对科学思维的培养。大学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授,还要重视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

(2)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计算机普及的初期,计算机主要是单机运行的方式,那时的教学内容是与此相适应的。现在已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成为了信息时代新的手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显然需要“动大手术”,重新设计,以适应今天的需要。

近年来,许多学校根据需要改造了原有的课程,设置了新的课程,尤其是把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相结合的课程,如医学信息基础、计算生物学、海洋信息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才有存在的价值,才有生命力。

(3)教学方式的改革,尤其是MOOC和翻转课堂的推广,突破了传统教学观念和形式,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以先进带动一般,缩小差距。

(4)对计算机应用的深入研究。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教育实质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服务于各有关专业,与各专业密切结合。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高专更是如此。但是过去我们对计算机的应用系统研究是不够的,有的教师(包括一些专家)有意无意地轻视应用。在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总是以理论为主线,或者把应用理解为简单的工具使用。没有真正建立以应用为目标和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近几年有所突破,尤其是以吴文虎和高林教授为首、有二十几个院校参加的课程研究组(铁道出版社支持的),在三年时间内对面向应用问题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和实际上提出了以应用为目标和主线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怎样培养应用能力等问题。其成果体现在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理论研究与课程方案》一书中,大家反映很好,认为观点明确,切合实际,具体可行。当然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和进一步完善,但是应该说:这是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个重要突破,尤其对于广大应用型大学的意义更为重要。希望引起大家重视。

高职高专院校的改革方向明确,脚踏实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 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认为在进行教学改革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改革必须要有全面的思路,要时刻思考我们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作为指导和研究计算机教育的机构应当全面考虑和提出计算机育改革的思路和方案。要使教师有一个全面的清晰的概念。

我觉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二是面向应用的需求,三是科学思维的培养。这是一个三维模型。一个完整的教学改革方案应当包含这三方面的要求。我们多年来一直提倡在教学中要“讲知识、讲应用、讲方法”就是这个意思。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这个三维空间中的坐标点会有不同,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只讲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例如:强调计算思维时不能忽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同样强调计算机面向应用时不应当忽视在教学中注意培养科学思维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否则会出现片面性。

在进行经验交流时,对于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经验和方案,不应盲目简单照搬,应当提倡大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分析和综合,取其长去其短,吸取适合本校的经验,使之本土化。

(2)要注意对不同的对象要求应当是不同的,不应混淆。

例如:关于计算思维的研讨,对研究者和一般教师的要求是有很大不同的。研究者可以研究深入一些,而对一般教师,没有必要去研究思维的定义、内涵、要素等有关哲学的问题,就如同数学教师不需要先学习逻辑思维的定义才能讲数学课一样。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逻辑思维。

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有很大不同,不应把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和做法简单地搬到非计算机专业。同样,对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要求是很不相同的,不能把研究型大学的要求和做法照搬到应用型大学甚至高职高专中去。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各按步伐,共同前进。

我觉得应用型大学应当多研究些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和规律,这是当前的短板,而且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最近我常想一个问题:“互联网+”是谁提出来的,是我们的院士、科学家、教育家、大学教授吗?都不是,是马化腾、马云、雷军等人向李总理提出来的,他们是第一线的应用者,他们对时代发展的命脉感受最深,对用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经济的要求最迫切。而我们一些专家在这个事关国家发展大计的重要问题上没有声音,而这本来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大好机会啊!我们有些人习惯于在象牙塔里研究抽象问题,而对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兴趣不大。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怎样使信息技术更好更快地推动社会发展,培养出有较高应用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3)多关心实际效果,少一些书生气,不要钻牛角尖。

曾听到几位老师在争论:递归属于计算思维,那么递推算不算?我听了觉得很奇怪,也挺有意思。心想讨论这个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可能他们认为如果是计算思维就应当重视,大力推行,如果不是就不用管了。我想,管它什么思维,只要是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都应当提倡和重视。难道计算机教育不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实证思维吗?不能说计算机教育只是为了培养计算思维,而不培养其他科学思维。这样就会钻牛角尖。

不要把计算思维讲得那么玄乎、那么高深,美国一个研究机构提出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例子是:“重复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做”。请看多么简单,多么自然而然,多么容易接受。他们还用通俗的例子向中小学生讲解“并行”的概念,它体现在具体生活之中,毫无故弄玄虚、高深莫测之感。要善于把复杂的概念简单化,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有的人思想过于简单化,一说好的就好得不得了,而不去作全面分析。前一时期宣传MOOC时,有的报纸说,以后全国学生都可以上清华北大甚至哈佛了。有的校长说教师数量要砍一半。果真这么简单吗?那么全国只要办一个MOOC大学就够了,有现在的中央电大就行了。实际上,在推广MOOC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要研究,很多矛盾要处理。美国最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其实任何方法都有其两面性。遇到新问题要全面分析,既看到优点,也看到其短处和局限性,找到扬长避短的方法,不要一哄而起,见难而退。大起大落。

我水平不高,但是自问比较实际,不那么容易跟风,什么事情都要想清楚再干,三思而后行。以上不成熟的看法,作为百家争鸣的一个发言参加讨论,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