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与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任何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正是在中国近代复杂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一)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影响
追溯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的意识形态理论,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马克思、恩格斯运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性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起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列宁和斯大林结合俄国革命的实践,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发展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此基础上,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理论。另外,毛泽东一生不断阅读中华古典文化精华,深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成果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知行观、德治教化思想、大同思想对毛泽东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意识形态教育、社会理想影响尤深。因此,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成果的影响下,在近代中国革命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二)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毛泽东早期意识形态理论的萌芽,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1.毛泽东早年意识形态理论的萌发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毛泽东早年的意识形态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形成过程伴随着个人政治信仰的确立过程。早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重视精神和理想的作用,主张探索宇宙本源从哲学和伦理学入手,认为观念造成文明,其唯心主义世界观相对比较明显。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毛泽东先后两次来到北京,开始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逐渐转向唯物主义。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实现了个人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期间,他提出主义的旗帜功能,认为“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起来了,大家才能有所指望,才知所趋附”。经过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之间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毛泽东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并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错误社会思潮。1920年12月,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等人的信件中表明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赞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通过阶级斗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已达到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目的。经过早期探索和实践,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解决了运用何种理论改造中国现状的问题。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毛泽东集中解决了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并成功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的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面对大革命时期党内不同的思想倾向,毛泽东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分析了国内农民、地主、资产阶级等各阶级生存现状,着重指出了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批判了党内、军队内部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明确了解决的具体方法。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两篇论著中,集中阐明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其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撰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彻底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几个主要错误倾向,明确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期间,毛泽东从文化角度阐述意识形态的涵义。他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毛泽东还特意指出了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导权,指出旧民主主义文化革命要发挥资产阶级领导权的作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要更好地发挥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作用。“要将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宣传与新民主主义行动纲领的实践要区分开来。”毛泽东还指出了文艺发展要首先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中外文艺成果,发展文艺的指导思想要将坚持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实现革命整治内容和完美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既完整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年代的意识形态理论建设问题,也为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的意识形态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对旧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引导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毛泽东在意识形态领域首先开展了对旧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清算,这也更好地为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奠定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封建买办思想、崇洋媚外思想、资产阶级唯心论等旧社会的意识形态残余还比较严重,急需对它们进行批判和清算。首先,肃清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树立社会新风尚。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迅速建立起各级地方政权,接着展开了清剿土匪、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打击投机资本、抗美援朝等一系列行动,为新社会意识形态建立奠定了基础。1950年4月,新中国第一部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道德观念。持续三年的抗美援朝运动,“特别着重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法西斯思想,肃清帝国主义长期在中国人民中所传播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半殖民地奴化的买办思想以及国民党反动派思想的残余,发扬民族自信心和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传统,树立打败帝国主义的信心”,“经过这一运动,各阶层人民群众的政治认识普遍提高……百余年来在帝国主义压迫下形成的种种民族自卑心理也为之一扫,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为提高”。其次,谨慎开展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批判。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特点的两面性,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慎重对资产阶级的思想展开批判。毛泽东指出:“在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内,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这种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他主张用共同纲领和爱国主义的思想去教育和改造资本家。再次,重视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毛泽东在意识形态领域大力开展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电影《武训传》和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上。毛泽东认为,电影《武训传》强调改良主义作用,低估了阶级斗争作用,是历史唯心史观的表现,不利于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1954年,毛泽东提出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的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认为胡适的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争夺思想阵地最为有力的资产阶级思想。这有利于清除人们思想领域的唯心主义思想,掌握唯物主义方法,但也使得批判扩大到整个思想领域,出现了批判方法上的简单粗暴现象。
(二)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从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和宣传要求入手重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宣传和普及。一方面,从学习社会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重点,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社会发展史的学习活动先是在干部中开展,随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掀起学习热潮。1950年,毛泽东在谈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时明确指出:“要让他们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在毛泽东的倡导下,社会发展史成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重要内容。此外,毛泽东还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对工人和农民进行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写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重新在《人民日报》发表,并成为学习的基本教材。这一时期,李达的《〈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对于用通俗的语言宣传唯物论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编纂、学习《毛泽东选集》,大力普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斯大林建议毛泽东将自己的文章报告编选成册,让人们了解中国革命斗争实践。1950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赞同该建议,并成立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在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过程中,毛泽东认真校对修改了每一篇文章。从1951年至1953年,经过重新修订的《毛泽东选集》三卷本陆续出版,成为新中国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重要教材。
(三)构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1956年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为解决苏共二十大和东欧波匈事件引起的思想混乱,毛泽东在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等论述中,集中建构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首先,毛泽东深刻指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根据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原有意识形态不会随着旧的经济基础自动灭亡,还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因此,新中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原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还会长期存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阶级斗争也将长期存在。其次,提出了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斗争的方式方法。毛泽东认为,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思想问题,只能用民主讨论的方法解决,不能简单使用行政命令或强制方法解决,否则会带来负面消极影响。对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必须大力开展思想批判和斗争,以防影响人民群众思想。再次,提出了文化发展上的“双百方针”。毛泽东在承认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后,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大家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自由发展,在科学流派上自由争论。毛泽东还特别指出,“双百”方针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评价思想言论是非的六条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最后,特别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针对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问题,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业务工作的灵魂。”他提出,国家各部门单位要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毛泽东还特别重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他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时事政治,以求思想和政治上的进步。
(四)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泛化
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国内出现了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泛化,如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艺界和社会科学界的大规模批判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积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深入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受到历史和社会条件所限,具有自身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和实践发展仍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形成和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对当时中国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的重大探索结果之一,虽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对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不断创新发展。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多次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新时期,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用于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当前,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意识的最好体现。其次,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期斗争。鉴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当前中国,既面临着国外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期渗透,又面临着国内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的累积,使得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多元并存状态。因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同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潮开展斗争,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再次,重视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教育。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年代,毛泽东都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在革命动员和凝聚社会人心方面的重要作用。新时期,我们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仅要把这项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去认识,还要重视准确把握意识形态教育对象,不断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使其富有新时代的特色和生命力。
综上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毛泽东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渊源于中外优秀成果的精华,初步形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进行中,完善成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无论其成功的探索实践还是短期失误都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