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研究:人口、土地与产业三维协调发展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研究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框架

本书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整体的框架和各章节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包括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集聚;相关研究成果文献综述,包括人口转移与城镇化、城市土地与城镇化、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述评;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深入分析了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产业集聚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为后面的分析和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第三章分析了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及产业集聚协调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三者切入,既分析了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及产业集聚协调发展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也探讨了三者不协调(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过快或过慢及产业集聚过高或过低)对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提出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及产业集聚协调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及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和基本评价。发展现状表现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人口密度不高且呈下降趋势以及产业集聚吸纳就业人口不足;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效率相比于国外的一些城市而言较低,同时城镇化对农村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第五章基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及产业集聚的视角,通过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研究了总体城镇化效率、比较分析了各产出指标的经济效率以及投入指标的集约效率。

第六章分析了影响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以及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的因素。从理论上分析影响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以及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主要因素,并运用静态和动态GMM面板数据模型从实证上进行了验证。

第七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城镇化的阶段和特征,并对城镇化的多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分析了不同的城镇化道路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以及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现阶段中国的城镇化要推行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而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及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第八章为研究总结与展望。总结本书主要的研究结论和未来的深入研究方向。

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3所示。

图1-3 本书的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研究中参考了大量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将区域产业集聚理论、人口转移理论以及城市形成和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梳理已有研究的进展和研究方向;对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产业集聚三者互动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从理论方面探究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案例分析。参考了国内外典型城市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典型城市的发展经验对中国促进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协调的启示。

(3)统计归纳。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测算了城镇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单位城镇土地GDP、单位城镇土地就业、城镇人口密度等指标,并对当前这些指标的演变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4)对比分析。本书首先测算了中国主要城市以及国外主要城市单位城镇土地GDP、城镇人口密度等指标,并将这些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中国主要城市单位城镇土地GDP及城镇人口密度远低于国外主要城市。

(5)实证分析。通过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研究了总体城镇化效率、比较分析了各产出指标的经济效率以及投入指标的集约效率;测算了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协调发展指数,构建省级层面的静态和动态GMM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三者协调发展的因素,使论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