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研究:人口、土地与产业三维协调发展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土地城镇化与产业集聚

一、理论基础

(一)土地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城镇土地作为投入要素表现出一种稀缺性,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是实现城镇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看,单位面积的城镇土地承载着最优规模的产业,能够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由大卫·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最早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合理的生产要素,以达到土地收益最优化的经营方式。由于土地存在边际生产力递减的规律,单位土地上的投入要素是有限度和临界点的,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反映土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以最少的土地投入获得最高的土地产出。节约集约用地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满足城镇对土地的需求,又要科学合理引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王志成.柳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15-20.

(二)产业集聚理论

从产业集聚形成的机制来看,可以通过梳理经典产业集聚形成机制主要有亚当·斯密的专业化分工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杨格的规模报酬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限于篇幅,本部分不做重点阐释。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归纳、阐述和总结,见图2-3。

图2-3 外部经济促进集群发展机制

1.区域自然要素

企业为了获得最大化的收益,需要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其中也包括节省运输成本,不少产业在靠近自然资源的地方聚集金波,关海玲.产业集聚形成机制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3):53-55.,这些都处于区域自然要素。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这种区域自然要素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逐步弱化。

2.外部经济

其一,人才聚集效应。当企业集聚在一起时,会形成人才库,从事相同或相近行业的人力资本集中在一起,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其二,知识溢出效应。知识具有相互学习和模仿效应,多种产业集聚在一起,各企业的专业技能通过各种渠道外溢到与之相邻企业或者有关联的企业。其三,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集群内的企业相互支持,获得要素、市场和专业化的服务。

3.规模经济效应

主要表现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体现为内部规模经济。企业数量的增加并集聚在一起时,能够共享集聚经济带来的好处,从而导致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体现外部规模经济。

4.地域特色

主要体现为区域品牌和制度安排。一方面,许多区域由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区域品牌优势,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使得相关企业进入,促进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另一方面,地方独特的习俗、制度体系和意识形态也是吸引特定企业集中的因素。

二、关联机制

产业集聚拓展了城市土地空间。产业集聚是随着人口和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不断集中而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动态过程。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产业集聚在某一个区域,形成集聚经济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到集聚区内进行集聚。当企业的生产地确定后,会吸引人口集聚在此,生产规模的扩大,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逐渐完善,给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带来便利,如此良性循环,产业集聚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土地空间扩展。产业集聚通过城市地理空间的拓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以中国为例,当前中国很多城市的工业园区向郊区迁移,于是带动了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郊区转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开始由单中心走向多中心和分散化,这种转移的趋势拓展了城市的地理空间,逐步推动着农村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时产业集聚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在产业集聚发展的初始阶段,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单一,随着产业集聚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带动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如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分区发展,产业集聚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优化了城市用地空间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土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业集聚发展是依附在城镇土地上的。没有产业的集聚发展,土地城镇化扩张是没有意义的。随着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城市产业增长,在空间上表现为土地的边际产品提高,也意味着同一区位上的集聚企业能够承受的地租水平提高,必然会带动集聚企业规模的扩大。从长期来看还会吸引新的相关联的企业进入到这个城市,从而增加对城镇土地的需求,推动地租攀升。同时,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集聚不经济的时候,产业会向近郊迁移,这会导致城市空间向外围拓展,所以土地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存在一定的关系。

图2-4中,RhRa分别是产业竞租曲线和农业竞租曲线,Rh是初始的产业竞争曲线。随着城市产业集聚增长,产业竞争曲线从R0向右上方移动到R1,结果城市产业空间从u0扩展到u1

图2-4 城市产业集聚生长与城市土地空间扩张

三、动态演变

当土地城镇化快于产业集聚发展的速度,也就是城镇土地快速扩张,单位城镇土地面积的产值将会减少,稀缺的土地价值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产业是支撑城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盲目地推动项目建设和“造城运动”来扩大城镇土地面积会带来很大问题,难以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当产业集聚发展快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单位面积上的土地投入超过了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在土地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土地利用出现外部不经济,也就是产业集聚出现不经济的时候。集聚不经济的出现导致地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当集聚经济净效益为负时,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成本要高于聚集所带来的收益,企业效益下降,企业难以承担如此高的地租,于是促使厂商向近郊迁移。在此过程中城镇土地向外围蔓延式扩张,土地城镇化加快。

四、案例剖析

战后以来,日本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和产业高度集中三大都市圈这三大都市圈指的是东京、大阪和名古屋,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14.4%,但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0%以上。,从城镇土地与产业集聚发展的角度来看,单位城镇土地面积上的产业过度集中。由于三大都市圈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而中小城市经济密度不大,日本政府通过加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魏后凯.东亚国家城镇化模式及其得失[EB/OL](. 2013-01-20)[2018-06-12].http://news.china.com/news100/11038989/20130120/17642578.html.,使得土地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美国城镇化的空间战略经历了“紧凑和密集型—多个中心分散型—精明增长”的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民众逐渐意识到过度分散和低密度扩张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精明增长”的概念,减少盲目扩张,实现土地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