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歌唱教学

歌唱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的歌唱教学活动,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用歌声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从而提高音乐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歌唱教学的任务

歌唱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有表情歌唱的能力。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正确地处理、表达歌曲的情感,从而启发学生揭示歌曲的思想艺术特点。通过歌唱进行审美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指导学生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歌唱的表现力,必须使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自然圆润的发声和清晰的咬字、吐字。在进行齐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的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音高准确、节奏合拍、声音协调、音色统一、声部和谐。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调节、控制嗓音的能力,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和方法。

二、歌唱教学的内容

歌唱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歌曲选材,演唱教学,歌唱基本技能、技巧训练和变声期嗓音保护及训练方法。①歌曲选材要做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和体裁、形式及风格的多样化。教材内容应包括反映青少年学习生活、理想道德方面的优秀创作歌曲、革命历史歌曲、传统优秀民歌、外国经典创作歌曲、外国民歌和一定比重的轮唱、合唱歌曲。②演唱教学主要是指对歌曲内容的分析和艺术处理。教师要通过范唱,介绍、分析歌曲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法,启发学生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和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③歌唱技能、技巧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技能、技巧训练内容一般要通过讲解、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实践等教学环节来完成。④变声期嗓音保护及训练方法,主要介绍变声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嗓音保护方法,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嗓音训练。

三、歌唱教学的要点及训练方法

(一)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首先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歌唱时,身体各部分必须互相配合、协调动作,才有利于正确发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的基础,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如驼背、挺腹、仰脖子、身体状在课桌上等)会影响歌唱时的呼吸、发声、咬字吐字,影响歌曲的情感表现。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身体端正自然,重心放在两腿上,双目平视,头不要前俯或后仰,面部肌肉要自然、放松。教师可利用歌唱教学挂图,通过正确与错误姿势的对照,进行歌唱姿势讲解,并在歌唱中注意观察,随时纠正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只有通过长期、严格的要求,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歌唱姿势。其次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我国古代声乐理论指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功则声发”,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贝基称“唱歌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可见,歌唱呼吸是否正确或运用得当,将会直接影响歌唱的音准、音色、力度的控制。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是在训练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教师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打破神秘感,说明歌唱呼吸的正确方法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习惯性生理动作之中。如果能从这些生理动作中去体会歌唱的呼吸,并使之成为下意识的习惯动作,那么就能初步掌握歌唱呼吸的方法。

常见的呼吸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腹式深呼吸。让学生体会全身放松地自然式呼吸。使学生掌握靠横隔膜的升降来调整吸气和呼气。此方法吸气较深,但不要耸肩、抬背等多余动作。胸腹式呼吸。启发学生用“闻花香”“打哈欠”等生理动作,去体会深吸气时两肋和腰腹部向外扩张的感觉。还可用“抽泣”“惊讶”的生理动作来体会急吸气时腰腹部的感觉。呼气时腰腹部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启发学生体会“搬重物”时腰腹部不能放松、腰腹肌向外扩张的对抗感觉。进行顿音训练时,还可启发学生留心体会“咯咯”笑时,小腹有节奏、有弹性地向内收缩的感觉。缓吸缓呼和急吸急呼的呼吸。缓吸缓呼练习第一小节缓慢地深吸气,第二小节腰腹部保持吸气状态,第三小节小腹“回托”,使气息均匀、徐缓地呼出。如演唱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急吸缓呼的练习用“吓一跳”的感觉快速吸气,然后均匀徐缓地送气,如演唱歌曲《游击队歌》。

(二)引导学生有表现力地歌唱

歌唱是以人声抒发情感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在歌唱教学中,要明确情感表现是歌唱所要达到的第一目标,掌握歌唱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情感表现。因此,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唱,更主要的是指导学生用歌唱技巧去表现歌曲的情感,用“心”去歌唱,这样才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指导学生有表现力地歌唱的具体方法。

①通过教师范唱或听歌曲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教师范唱时那饱满的热情、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以及范唱歌曲时的真情实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激发学生歌唱意愿的有效方法。

②在理解的基础上歌唱,是正确进行歌唱表现的重要环节。只有理解深刻、才能把握准确。首先,通过对歌曲的介绍、分析,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正确把握歌曲的意境。例如,歌曲《保卫黄河》,要使学生脑海里浮现出中国人民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画面;歌曲《过新年,最快活》,要使学生进入一种宁静、甜蜜的境界等。学生脑海里特定的艺术画面,十分有助于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其次,要确定歌曲的风格。要分析所教歌曲属于哪个时代、哪个民族、哪个地区,属于何种歌曲体裁等。不同风格的歌曲在声音的运用、咬字、吐字和语言音调上都必须进行特殊的处理,这样才能正确表现歌曲的艺术风格和情感特点。最后,演唱歌曲的处理方式可以多样化。歌曲处理要注意歌曲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特点。歌曲处理可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对各种意见不立即表示赞同与否,有选择地按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试唱,让学生在演唱中比较,鉴别,最后确定一种较好的处理方案。让学生自主地分析、理解、处理歌曲,有助于他们逐步掌握歌曲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歌唱的表现能力。

(三)歌唱时要保持自然圆润的发声

首先发生部位要适度地放松。发生部位包括发音器官和咬字器官。在发声时有些部位(如声带、软颚)需要有一定的紧张度,但有些部位过于紧张会影响正常的发声,导致“病声。”如舌根紧张则产生“喉音”;喉部肌肉紧张则产生“羊声”;面部、颈部、下颌紧张则影响舌,软颚、下巴的灵活运用,妨碍语言的清晰和歌唱的表情。其次,要打开口腔。歌唱时要打开以下三个部位。

①上、下颚同时打开,上颚向上抬起,下巴自然放松。

②口腔后部喉咙打开,像“打哈欠”一样。

③口腔的外部动作(口形)应以“竖开口”为好。

咽喉、口腔是联合共鸣的重要通道、发声时的关键共鸣区,只有在良好的呼吸支持下打开喉咙,才能获得明亮、圆润、坚实的声音。教学中可启发学生用“咬苹果”来体会上颚抬起时的开口状。用“打哈欠”来体会提起软颚、打开喉咙的感觉。在歌唱中,口腔的大小还应根据韵母和音高的变化而随之变化。

在此基础上,从巩固自然声区开始,逐渐扩大音域。自然声区(混声区)是人声中最自如、最富有色彩的音区。少儿发声练习应该从自然声区开始,待自然声区的每个音都唱得圆润、自如之后,再逐步向头声区扩展,而不要急于去扩展胸声区的音。待头声感觉基本建立之后,再向胸声区扩展。这样的训练程序,可用头声区的发声位置和感觉来唱混声区和胸声区的音,从而获得比较自然、圆润、明亮、柔和的音色。

少年儿童的嗓音可以按不同共鸣腔发声的音色特点,分成高、中、低三个声区。少儿平时说话惯用胸声或混声区发音,歌唱时转用头声发声,不很习惯,发出的声音细而弱。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头声训练。可用声音比较容易集中的韵母音“o”“u”,轻声地作由高向低的练声。也可以启发学生用高位置发声的朗诵,体会头声的感觉。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用轻声、头部范唱和教唱,或以胸声和头声两种声音对照示范,让学生比较鉴别音色和发声位置的差别,从而获得正确的头声发音的观念。

(四)歌唱时要注意咬字和吐字的准确清晰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歌唱中咬字、吐字是否清晰,直接关系到以词传情,以字带声的问题。所谓“字正腔圆”就是这个道理。我国汉语语言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构成,其中突出的特点是韵类丰富。不仅有单韵母、复韵母,还有声化韵。我国传统唱法创造了“切音”的方法,将一个字分为成“字头”“字腹”“字尾”。一般情况是声母为字头,韵母为字腹和字尾。复韵母和声化韵母还可细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韵头充当字腹,韵腹、韵尾充当字尾。

1.咬字和吐字的基本要求

所谓“咬字”是指发声时要找准声母的着力点(如唇、齿、舌、牙、喉等处),即咬准指头。有些韵化声母的字,如“咬”(yao),字头虽不是声母,也要找准字母的发声部位。所谓“吐字”,是指将韵母的主要母音按照“四呼”(开、齐、撮、合)的口形加以引长,然后归韵。

2.咬字和吐字的训练方法

有了正确的汉字发音知识,并不一定能在唱歌时把歌词唱清楚。唱歌时的咬字吐字和讲话的发音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长短时值不同;第二,使用声区、共鸣位置不同;第三,呼吸用气的方法不同;第四,口腔形状和开合大小不同。学生在歌唱时常常出现唱不清字的现象,这是由于口腔动作过大,唇、齿、舌、上下颚活动不灵活、咬字时缺乏喷吐力、吐字时韵母引长、口形不能保持等原因造成的。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应加强咬字、吐字及口腔活动机能的训练。挑选一些节奏较密、速度较快的歌曲。用快速读歌词的方法训练咬字,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挑选一些节奏宽疏、速度较慢的歌曲,做韵母引长发音练习,用轻声、慢速读歌词,练习吐字。

(五)重视变声期的嗓音保护和嗓音训练

变声期是童声末期向成人嗓音过渡的正常生理变化过程。变声期的歌唱教学既应对学生的嗓音进行保护,又应进行必要的嗓音训练,保练结合,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变声期。

1.变声的三个阶段

变声初期:一般出现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喉镜检查无明显变化。仅有轻度充血,仍属童声。唱高音吃力。声嘶开始,这种状况长则几个月,短则几天。变声中期:一般出现在初中二年级和三年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男学生声带普遍水肿、充血、分泌物增多。声门后半部分闭合不全。这时,童声减少,胸声逐渐出现,音域变窄,音色变得暗、沙哑、唱高音时易出现“破裂音”,严重的甚至失声。女学生嗓音症状不太明显,约有三分之一学生无自我变声感觉。此期短则26个月,长则几年。变声后期:一般出现在初中三年级前后。这一阶段的学生,喉部组织结构基本发育成熟,男学生喉结明显突出,变声中期症状逐渐消失。声音变低,嗓音基本变成青年成人声。但不是很纯正。

2.变声期嗓音的保练结合

对变声期学生的嗓音保健应采取保练结合的措施。只练不保,往往因过多用嗓,不加节制而加重变声期的生理症状(如水肿、充血、闭合不全等),造成嗓音疾患;只保不练就是噤声,消极养声会使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声带、喉肌因长期得不到锻炼而不能自如地控制。提倡保练结合,就是要根据学生变声期中嗓音症状的实际情况,合理养声,有节制地用嗓,科学地练声。这样,不但无害还能使发声器官的肌肉得到适当的运动,使发声器官得到正常的发育。

初中阶段,绝大多数学生正进入“青春期”。因此,教师在唱歌课上应介绍有关变声期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变声期的卫生常识及自我保健的方法,要教育学生说话、唱歌时不要大声喊叫,不能滥用嗓子。对声带病变的学生,教师应让他们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要让学生保持正确的生活规律,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刺激性的食物,顺利渡过变声期。变声症状较重的班级,要注意以养声为主,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器乐教学等内容。变声期的嗓音训练应当慎重。一般在变声前、后期声带症状不严重的情况下,可进行必要的练声、练唱,变声中期则进行适当的声带保健练习,从而达到保嗓的作用。

学生在变声期间,教师应经常测试学生的音域变化情况。发声练习和练唱歌曲时应控制在学生的现有音域内,不可让他们勉强唱太高或太低的音,进入变声中期的男生可担任合唱中低声部的歌唱任务。练唱一定要注意控制音量和时间,宜用轻声进行短时练唱,每次的练唱不要超过十分钟。也可配合做一些不损害声带而巩固发声技能的纯呼吸练习,如训练呼吸的“吹气”练习。还可做一些类似声带保健的练习,如“气泡音”练习,“哼鸣”练习等,以轻微的声带颤动,促其血液循环,增强声带功能的正常发展,达到积极保嗓的作用。

变声后期,各种变声症状虽逐渐消失,但学生的声带、喉肌与变声前相比则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不能自如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发声。因此,必须进行系统的适应性发声练习。可多用“a”与“i”两个母音进行发声练习,使声带的伸缩机能同时得到锻炼。

四、歌唱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努力提高歌唱教学的艺术质量

教唱一首歌曲,应该为孩子的心灵与音乐艺术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条通道,应该使孩子享受到一次艺术创造的欢乐。因此,尽量完美地唱好每首歌曲,便成为检验歌唱教学优劣的试金石。有感情的唱歌、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感,这是唱歌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歌唱教学,不仅要求音高、节奏的准确,更重要的是速度、力度、表情、演唱形式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使歌曲应有的艺术效果及教育内涵得到充分的发挥。为达到歌曲教学的艺术要求,演唱技巧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发声、呼吸、音准,节奏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那种只满足于唱会歌曲,而不求艺术质量的歌唱教学,那种只限于发声、呼吸、音准、节奏等方面的技能训练而忽视音乐情感的表现的歌唱教学,都不可能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识谱、视唱技能是学习唱歌的一种工具,在歌唱教学中逐步发展学生的识谱、视唱技能,因而发展识谱能力在歌唱教学中只能是处于从属的地位,识谱教学应在歌唱教学中“顺带”地进行。如在歌唱教学中用大部分时间进行识谱训练,因而导致忽视歌唱艺术质量的追求,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当然,识谱技能的培养也应有计划地进行,那种只教歌词,不教歌谱,或只用听唱法,不逐步采用视唱法的情形,势必要给未来社会造成大量的“谱盲”,这也是不可取的。

(二)歌唱教学中的戏曲、说唱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问题已引起广泛、高度的重视。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戏曲、曲艺占有重要位置。数百种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剧种、曲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和民歌、民族器乐一样,应该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之一。以往的音乐教材和教学中,戏曲、说唱音乐太多作为欣赏教材。然而不少实验表明,戏曲、说唱音乐深受学生喜爱,不仅应入选欣赏曲目,而且可以选进歌唱曲目,作为歌唱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可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项内容。这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激发民族感情、弘扬民族文化方面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歌唱教学中增加戏曲、说唱音乐内容,是值得提倡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若寒蝉剧种(曲种)的选择。除选择全国性的剧种(如京剧)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地方性的剧种和曲种,少数民族地区尤应着重选择地区性、民族性的剧种。②曲目的选择应注意教育性和艺术性,还要注意浅易、简短,可采用片段。③戏曲、说唱音乐教学方法,要采用不同于一般歌曲的教法。戏曲、说唱教学着重于体会、表达“韵味”,在发声、吐字等方面与唱歌不同。因此,必须探讨在中小学进行戏曲、说唱教学的教学方法,不能照搬歌唱的教法。通常采用听唱、模唱的方法。④伴奏宜用民族乐器,亦可录制伴奏带以弥补伴奏上的缺陷。⑤要努力培养和提高音乐教师对戏曲、说唱音乐教学的认识及教学能力。开展有关教学实验研究。呼吁有关方面在教材、教学参考、音响等方面予以配合。

(三)重视对“歌唱缺陷儿童”的指导

在教学班里,一般都有个别或少数在歌唱方面存在明显欠缺的学生,他们常被称为“五音不全”“音盲”等,这些学生的音乐教育常被忽视,教学中也影响整体的演唱效果。因此,应该予以注意。歌唱的缺陷主要表现为:音域过分狭窄,缺乏音高(音程)感,以及儿童哑声等。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缺乏音高感,即“找不着调”(走调)。造成歌唱缺陷有发声器官方面、感受能力方面、技能掌握方面和精神因素方面的原因,其原因是复杂的。“五音不全”的孩子,经过认真的指导,其中大多数会有明显的改进。因此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要多予以关心指导,切不可简单批评或不准唱歌。首先应从精神上给予鼓励,耐心地进行个别训练和辅助,如将其座位移近教师或钢琴,或是对音准好的学生多进行器乐练习,适当减小唱歌音量以及进行医疗检查,探明原因等。

(四)歌唱伴奏的恰当处理

钢琴或风琴是歌唱教学的主要伴奏乐器,对于学生的乐感、节奏、音高的培养及音乐作品艺术意境的渲染,具有重大的作用,但需使用得当。比如离琴唱歌,能使孩子更注意自己的歌声以及与同伴们的配合协调,有利于发展独立歌唱的能力。且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听到学生的歌唱,便于指导训练。伴奏手法的运用,亦非越繁难越好,单手旋律或稍加左手简单的伴奏,有时会更利于某些教学内容或环节。只有为了音乐情感充分表达的时候,伴奏才越正规越好。正式演唱应尽量选用歌曲的原伴奏,或专为此歌配写的伴奏。总之,要使歌唱与伴奏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将音乐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即兴伴奏在实际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广泛应用。但许多教师钢琴或风琴的弹奏技巧较低,和声理论水平不高,为此,教师需提高弹奏技巧、和声理论水平。有关部门应编印适合于教学使用的简易伴奏谱。随着电声技术的进步,使用伴奏录音带(只有乐队伴奏音响,而无歌唱音响的唱片或录音带,俗称“卡拉OK”)在歌唱教学中亦有很好的效果。使用伴奏录音带时音量要适当,切忌音量过大,喧宾夺主。在乐队演奏方面切忌滥用电声乐器或模仿粗俗音乐的风格。

(五)必须加强课堂音乐教学中的合唱训练

对合唱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合唱教学是歌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开始就应逐步纳入音乐教学计划。如果小学中、高年级以上仍限于齐唱,那应视为歌唱教学的严重缺陷。小学中、高年级以上的教学班的歌唱教学和课外合唱团的活动均应以多声部合唱为重要形式。我国现行音乐教材缺少多声部的歌曲,中小学实际教学中合唱教学也常被忽视。本书附录中,列出了近年来常用的几首合唱歌曲。

从现实情况来看,要充分重视合唱教学。加强合唱教学首先要创作(或改编)适合于中小学生演唱的,短小、优美的合唱与轮唱曲,教材应有合唱与轮唱曲的适当比例。学校歌唱教学应该努力抓好多声部的合唱教学,课堂合唱教学应以二声部合唱为主。合唱艺术对声音最基本的要求是声部之间均衡、谐和,有整体感。

1.合唱的声音训练

(1)统一音色的训练

要求各声部音色完全一致是很难做到的,但通过训练可以使各声部的音色比较接近。学生的音色一般可分为可协调类和不可协调类两大类。可协调类包括圆润、明亮、柔和、浑厚等音色;不可协调类包括尖细、挤压、嘶哑、苍白等音色。统一音色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将不可协调音色统一到可协调音色中去。要鼓励暂时难以与众协调的学生树立信心,克服不良的发声习惯(如喉部、颈部肌肉紧张,发声位置较低,用喊叫方法歌唱等)让他们在良好呼吸的支持下做几个母音的发声训练,此类母音的发声因口形收成圆形,可利用口腔和后鼻腔的共鸣促使声音放松,改变喊叫和挤压的习惯。要让学生注意用耳听,使自己的声音向周围可协调类音色靠拢,最终使合唱中听不出尖声、哑声和喊声。

(2)音量变化的训练

变化音量是合唱的基本表现手法。在学校歌唱教学中,让学生用大和强音量歌唱是比较容易的,但用小音量发轻声却不太容易,用渐强、渐弱的力度歌唱就更难。因此,必须加强音量变化的训练。

(3)统一字音的训练

统一字音的训练也是合唱声音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演唱活动,整体音色的统一不仅表现在音色、音量、音高、节奏和速度等方面,咬字和吐字也是塑造整体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演唱者必须掌握正确的字音,不能掺杂方言和错误字音,造成声音的不协调,从而影响合唱作品的艺术效果。

2.二声部合唱训练的方法

在学校合唱教学中,二部合唱是主要的教学形式。进行二部合唱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选好适合的练习曲和合唱曲目,持之以恒,严格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和声听觉。二声部合唱训练,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唱好齐唱,齐唱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和控制音高、音色、音量等多种能力,培养合唱中所必需的整体协作精神,因此,严格进行齐唱教学是顺利进入合唱教学的基础。

(2)通过轮唱教学,为合唱教学作准备和过渡。轮唱歌曲的各个声部按照一定的时间距离演唱相同或相近的旋律,因而它比合唱简单易学,又比齐唱有变化,有趣味。旋律在声部间的交错进行,此起彼伏,形成一定的和声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和声听觉能力。

合唱训练要求学生养成自始至终边唱边听的习惯。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歌唱活动,每个声部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结合在一起共同协调地创造和声美。因此,教师应指出:捂着耳朵只管唱本声部旋律,不听整体和声效果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通过聆听整体和声效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和声听觉能力,随时调整自己的声音,以保持与整体音响的协调,而且还能使学生得到一种其乐无穷的和声美感的体验。

五、歌唱教学中的语言

嗓音条件本身是每个人生来固有的,但是唱得动听的能力却主要是训练的结果。歌唱是通过用特殊的方法结合语言来训练嗓音功能而获得的。这是因为人体的各发声器官在歌唱时运动状态和它们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要是依靠歌唱老师把自己歌唱发声的感受、体验、歌唱的经验和方法,通过通俗的、精练的、准确的、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并指挥他们的发声器官协调配合,让他们歌唱,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歌声,进行判断、评价、提示,再应用教学语言,引导他们逐步调节、校正发声机体,使之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好语言教好歌唱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精练准确

歌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训练获得的,而训练又必须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要精练而又准确。老师的教学语言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精而准才能体现教学的重点,精而准才能解决声音中的主要毛病,精而准才能对症下药,精而准才能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理解透彻,如通常可以听到老师在课堂训练中这样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等。也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大讲特讲面面俱到,有的则空谈歌唱理论,使学生感到漫无边际,无重点,演唱中会感到无所适从。

歌唱教学语言的精练准确既要合乎逻辑,又要顾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容易理解,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例如“运用头腔共鸣来歌唱”“运用胸腹式联合的呼吸方法”“你要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提法,例如我是应用头腔共鸣唱的,就是把声音唱在头上,让头顶来歌唱的语言往往会让学生莫明其妙,弄不明白。精练准确的教学是建立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上的,在歌唱教学中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发展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中就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客观敏锐的听觉,它是教学的基本功,也是歌唱教学的基础。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自教师主观努力的教学经验,它是教学实践长期的积累,也是歌唱教学的关键。

(二)教学思维要辩证统一、客观全面

在歌唱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训练的总目标,教师对这一总目标的教学要求,心中需要有数,但在具体的分阶段的教学中,不可能把未来的目标要求拿到现阶段来付诸实施,在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训练,音乐处理表现,音乐感受和创造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局部训练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歌唱教学主要是靠教师的听觉和辨力来指导学生的训练,听到了学生演唱中的问题,就要拿出具体的办法去解决,歌唱教师责任就是要训练学生有一对客观的耳朵,能听出自己演唱时的对与错,所以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的,就声音的训练来讲,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的歌唱,这就要求歌唱教师的思想方法是辨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比如在声音的训练中,当强调声的高位置时,同时要强调气息的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发出的声音效果尖、挤、卡、虚的现象,在提示气息下沉有深度时,同时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反之就会破坏歌唱状态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训练中让学生把喉咙打开时,又要提示学生把声音唱的集中;提示靠前唱时,又要注意声音的垂直性;提示歌唱发声中要有点感觉时,又要注意整体面的结合;提示笑肌上提时注意下腭向下松的感觉,真声位置假唱,假声位置真唱,闭口音开着唱,开口音关着唱,这一系列的训练方法、观点、语言无一不贯穿在辩证统一的规律之中。

(三)阐述技术要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歌唱教学中由于歌唱教学语言语义的不确定性,学生对教师讲述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教师采用形象的语言把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教师还常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方法,所谓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用于歌唱和训练之中,通过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训练的效果。例如训练气息下沉时,用闻花的动作,双手提水的感觉去体会就不至于把气吸到胸上。当训练声音靠前唱时,教师会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划圈再抛向前方”“让声音坐在气上滑出去”“唱高音时要像跳高运动员起跳时脚先向下蹬,身体再向上抛的感觉”“声音要始终向前滚动的唱,气才不会重”“声音的高位置像雨伞的伞蓬,气像伞的把”“声音像风筝在空中自由飘荡,气息要像线轴始终在下面拖着。“吸着唱”“喊着唱”“真的唱”“假的唱”“收着唱”“开着唱”“竖着唱”“圆着唱”“扁着唱”等,在歌唱教学中采用确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比用单纯技术性的阐述,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歌唱教学不像器乐教学那样直观,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去创造美好的歌唱艺术形象。教学语言起到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对歌唱教学的语言研究探索,对促进歌唱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对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