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扩大消费的新动能
【写作背景】2018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产业跨界融合、新技术应用、消费市场的活跃需求,都为新型业态发展提供了土壤。通过新型业态推进文化供给,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助推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所谓业态,是指行业的组织类型和结构,也包括企业的经营模式与企业形态。具体聚焦文化业态,则是指以文化及创意为核心,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文化产品的行业。
新型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自身更新迭代或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嫁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所形成的新型企业、商业乃至产业的组织形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三种成因构造新型文化业态
产业内、外融合升级
文化产业的内部各业态之间以及文化产业对其他行业的融合度、渗透性较强。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产业内部的联动,还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都在催生新型业态的发生发展。
微评
★信息技术不仅为文化的呈现提供了新载体,更催生了新内容、新题材,进而产生新模式、新业态。
当前,影视、动漫、游戏、互联网等业态相互融合,产生了很多新的产品和服务形式。被民间誉为“当今世界四大文化奇观”的中国网络文学正在成为中国影视行业剧本的重要来源。2016年,几部网络文学改编剧轮流位列电视收视率排行榜第一位;《鬼吹灯之寻龙诀》《匆匆那年》等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也获得不俗票房。影视制作公司纷纷把目光投向网络文学这一“富矿”,并致力于“全版权运营”,与网络文学作者联手搭建“影视+网文”新格局。
如今,文化与旅游两个产业的融合度越来越高,既能利用旅游拓展演艺、数字创意等产业链,也能强化旅游中的文化体验和产业属性。新成立的文化和旅游部,也将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将加大文化产业挖掘力度,使得硬件为内容服务,发展以内涵为主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可以预见,未来将会出现更多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正在成为文化领域的风口行业。
高新科技奠定根基
新型文化业态与传统文化业态区分开来的关键要素是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新型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敏锐捕捉文化消费的最新需求,创新文化供给内容与形式,提高文化消费的体验感,拓宽消费者的选择空间,有效培育新的消费习惯。
★数字经济时代,我们众多日常行为已经迁移至线上,消费者的每一次决策少不了数字技术的参与,生产者也格外注重数字技术在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分销渠道等领域的应用。
数字平台正在重塑文化消费习惯。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PAD平板阅读)的接触率为68.2%,已连续八年呈上升之势。数字阅读作为纸质图书的有益补充,正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丰厚的“精神食粮”。
消费倒逼生产创新
我国文化消费的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元,还存在超过3万亿元的巨大消费缺口,大量消费活力尚未释放,潜力市场有待挖掘。例如,我国拥有7.72亿的网民规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是最为活跃的文化消费群体,对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产品有广泛的诉求和购买力。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下,更多定制化且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倒逼文化产业进行更新调整。通过更多高品质文化产品的供给,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层内涵透析“新型”重要性
微评
★目前市场上不仅有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搭建平台,近年来独角兽文化企业也是异军突起,带领众多小微企业开启文化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数字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支撑下,文化产业内、外产业链环节融合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产业自身的升级换代,塑造了新型的产业和消费方式,也提高了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泛娱乐化背景下,互联网巨头公司纷纷布局新型文化业务领域。腾讯目前在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影视以及电竞等文化领域积极布局,形成了强大的互联网“泛娱乐”体系。成立于2015年3月的阅文集团,由腾讯文学与原盛大文学整合而成,实际上为资本参与腾讯在文化领域的布局提供了又一新入口。市场对于网络文学企业上市的高度关注与热情,实则反映了对中国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强烈信心。
提供文化产品服务新供给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顺应了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不仅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构建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提供强劲动力,是统筹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客观需要。因此,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必然会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而且将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调整中凸显更大效能。
顺应文化需求,发展消费新业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更新,人们对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的需求更为多样。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将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产品来满足享受生活的愿望,利用新手段、采用新技术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消费的满意度。
微评
★新型文化业态的背后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通过更广泛的主体连接,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
三步策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聚焦消费需求,引领创新
现如今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是“80后”“90后”乃至“95后”,在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时,首先,要充分考量消费主体的变化,并对其消费习惯进行细致的研究,对于其定制化服务的渴望与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给予充分关注。因此,广大文艺创作者、从业者还需不断地创新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内容与手段,坚持以创新的思维引领新型文化产业发展。其次,要培育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对于新兴的文化现象、潮流文化等,不要过早定性,而是在以理性的眼光对待的基础上,认真辨别,求同存异,对于消极毒害的文化现象保有警惕,严厉剔除。只有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包容为根本,才能进一步让新型文化业态的活力充分涌流。
发展“文化+”路径,融合创新
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消费驱动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跨界融合”“科技引领”“版权衍生”“沉浸体验”将继续成为未来我国文化业态创新的主要模式与战略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在科技应用层的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基础技术、核心技术也应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将会进一步提升。为此,应大幅度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引领水平,形成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进展、新突破。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为代表的仿真技术来增加新型文化体验,它们目前在游戏、会展、旅游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些前沿性、颠覆性、引领性的技术对未来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与价值创新将产生重要影响,“文化+科技”发挥的叠加效应将持续凸显。
文化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将有助于“互荣共生”。例如,在文化元素的渗透下,传统零售业态变得不再单调,传统的旅游业得到内涵式发展,传统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日益成为城市空间、生活社区和艺术增强互动的文化空间……跨界融合促使传统行业越来越接近文化产业的特质,而文化产业本身也借助新的手段不断地渗透到其他行业中共同发展。
完善政策法规,保障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我们期待在今后,一系列围绕新型文化业态的政策红利继续释放,针对性的财税、金融、人才、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逐步完善并动态调整,吸引人才、资金、技术全要素进入新型文化业态,有效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繁荣发展。
微评
★文化惠民工程如何真正惠及群众?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看报、听广播、看老电影等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对接最新的需求。
此外,对于新型文化业态的监管应更加有序明确。面对相对年轻的受众和便捷的传播平台,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新型业态从业者自身,都需要把好“政治关、价值关、审美关”,为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一个良性有序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