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词类
第一节 名词
在逻辑汉语里,表示人或事物(包括空间、方位和时间)名称的词叫做名词。逻辑汉语的名词有两大类: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一、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就是一人、一地、一物、一事所专有或独有的名词。汉语专有名词的逻辑依据都是单独概念,即是用来指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的。单独概念是反映个别事物的概念,这种概念的外延只有一个,所构成的集合只包含一个元素。因此,在书写上,逻辑汉语的专有名词有别于普通名词,即除人名保持原样以及书名、电影和诗歌等的名称仍保留双书名号外,它们都置于单书名号内。例如:
(1)人名:孔子、爱因斯坦、李宁
(2)地名:<中国>、<南湖>、<长江>、<民族大道>、<亚洲>、<联合国>
(3)某些抽象事物的名称:<改革开放>、<汉语>、<佛教>
(4)节日名称:<中秋节>、<春节>、<元旦>
(5)书名、电影及诗歌等的名称:《红楼梦》、《老农民》、《梁祝》
(6)机构或团体等的名称:<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大学>、<苹果>
(7)天体名称:<太阳>、<月亮>、<地球>
二、普通名词
普通名词就是同一种类或同一性质的事物共有的名称,包括个体名词、集合名词、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四种。普通名词的逻辑依据是普遍概念。普遍概念就是反映同一种类或同一性质的事物的概念。普遍概念又分为有穷普遍概念和无穷普遍概念。相对于单独概念而言,普遍概念的外延包含了许多事物,或者说,这种概念的外延所构成的集合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但有些事物是可以一个个、一件件数得清的,而有些事物是无法以一个、两个或一件、两件来计数的。因此,逻辑汉语的普通名词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两种。所谓可数名词指的是可以一个个、一件件数得清的事物,包括个体名词和集合名词,其逻辑依据是普遍概念中的有穷普遍概念,例如:人、城市、湖泊、椅子、词典、手、树、狗、战争、方法、宗教、舰队、行列,等等。可数名词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如“一本书”“三本书儿”。而不可数名词所指则是无法以一个、两个或一件、两件来计数的事物,包括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其逻辑依据是普遍概念中的无穷普遍概念,例如:油、墨水、水泥、肉、蒸汽、勇敢、生长、骄傲、羞耻,等等。不可数名词只有单数形式。要想表示不可数名词的数量概念,则需要使用量词,如“机油”:许多机油、一桶机油,等等。区分可数和不可数名词的意义在于加强我们鉴别词义的意识,培养严格划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习惯。严谨缜密的表达有助于培养理性思维。不严谨缜密的思维,在其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概念不清、偷换概念等偏差现象。
(一)个体名词
个体名词指能以个体形式独立存在的具体的人或事物,有时也包括抽象事物,其逻辑依据是非集合概念。例如:词典、自行车、工程师、学生、老虎、责任、困难、活动、情况,等等,属于可数名词。在语用中,当个体名词的实际数量不只一个时,逻辑汉语的个体名词有复数形式。其复数的表示法是个体名词加上“们”或“儿”:动物,包括人,都是加上词缀“们”来表示复数,如“学生们”“老虎们”“同志们”,但有些动物如“鱼”可以加“儿”来表示复数;而事物,包括抽象事物,都是加上词缀“儿”来表示复数,如“我昨晚做了几个梦儿”“书架上有三部词典儿”“他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了十年儿”;当个体名词的实际数量只有一个时,它通常与数词“一”加上量词连用,如“一部词典”“一个学生”等。考虑到南方人,主要指长江以南的人很少发后舌音,在逻辑汉语里,“儿”也可以读成[e],否则后舌音太多,会增加发音难度。
注:在逻辑汉语里,有极少数的名词虽然是以“儿”结尾,但该“儿”是一个完整的名词的一部分,是真正的词尾,而非表示复数的词缀“儿”,如“伴儿、侄儿”等,这类名词通常只出现在北方方言中。
(二)集合名词
集合名词是指一类人、动物或事物的集合体的名称,其逻辑依据是集合概念。例如:人类、人口、食物、新闻界、公众、听众、媒体、警方、资产阶级、书本、车辆、河流、森林、物资、人民、人们、羊群、废旧、书籍、后代、舰队、山脉、星座、行列,等等。集合名词主要被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此,在语用中,更多的是以单数形式出现。例如:
(1)这些听众都被这演奏感动了。
(2)他们的后代都是很聪明的。
(3)收购各种废旧。
(4)那里河流密布。
但当说话人心目中所指是一个个具体事物时,有些集合名词,如“舰队”,也可以当成个体名词并可以有复数形式:“<东海舰队>和<北海舰队>,这两支舰队儿必须齐头地并进。”
(三)物质名词
物质名词是各种无法分为个体的物质的名称,其逻辑依据是无穷普遍概念。例如:水、空气、水泥、尘土、衣料、茶、铜、火、牛肉、稻米、啤酒、氧气、玻璃、纸张、肥皂、咖啡、棉花、肥料、冰、牛奶、油、铁,等等。物质名词一般都是不可数名词,但可以用加一个数量词的方法来表明它们的数量。例如:一块肥皂、一撮盐、两瓶儿啤酒、一斤猪肉、一袋水泥、一段布料、一张纸、三罐儿果酱、一块糖、一瓶白兰地、一块巧克力、两场大雨,等等。
(四)抽象名词
抽象名词主要表示一些抽象概念,其逻辑依据主要是无穷普遍概念,也可以是有穷普遍概念。因此,抽象名词有可数和不可数两种情况。抽象概念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种。
(1)动作或行为:运动、建设、帮助、流动、交换、背叛、改革、开放,等等。
(2)性质或品质:勇敢、忠诚、智慧、力量、虚假、谦逊、高、软、白、暖和、活泼、长、厚、胖、热、好、美、红、聪明、熟、细、丑、多、真、对、伟大、重要,等等。
(3)状况或情形:年龄、青春、懒惰、空闲、缺少、快乐、前面、南方、右、上、里、嘈嘈杂杂、干净、清楚、存在、环境、水平、成就、音乐、汉语、气氛、原则、意识、积极、快,等等。
抽象名词一般是不可数的,但说话人心目中所指是一个个具体情况、做法时,抽象名词就可以是可数名词。例如:
信息—一则信息、新闻—一条新闻、脾气—一顿脾气、希望—一线希望困难—各种困难儿、缺点—很多缺点儿、改革—这些改革儿、问题—一系列问题儿、谎言—一连篇谎言儿
为了更好地区别普遍概念中表示有穷普遍概念的名词与无穷普遍概念的名词,即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在逻辑汉语里,量词“很多”被用于修饰可数名词,“太多”用于修饰不可数名词,有时为了方便起见,“许多”可以用于可数和不可数名词,但仅限用于日常口语。当然,还有很多别的量词,对此,“量词”一节有更详细具体的讲述。
三、名词的数
如果所谈仅仅是一个人或一件事,那就是“单数”;如果所谈的人、物或事是两个或更多,那就是“复数”。
单数名词表现为:一个女孩、一只鸟、一本书、这个改革(如“联产承包”)
复数名词表现为:几个女孩们、几只鸟们、几本书儿、这些改革儿(如“联产承包、国企改制、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
四、名词的所有性
名词与名词之间存在一种所有关系。在逻辑汉语中,前面所提到的撇号“'”加词缀“的”字以及介词“之”用来表示名词之间的这一领属关系,而介词“之”主要用来表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所有关系。例如:
(1)他是我同学’的弟弟。(他是我同学的弟弟。)
(2)<北京>之春天是很暖和的。(北京的春天很暖和。)
(3)那楼梯之两旁儿摆着一盆盆鲜花儿。(楼梯的两旁摆着一盆盆鲜花。)
(4)五月之夜风是暖煦煦的。(五月的夜风,暖煦煦的。)
(5)3月8日之报纸已经被借了出去。(3月8日的报纸借出去了。)
(6)上半年之生产任务已经被超额地完成了。(上半年的生产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了。)
(7)那老师’的称赞使他很高兴。(老师的称赞使他很高兴。)
在逻辑汉语里,名词的修饰语有三种特性,即名词与名词之间的所有性、名词与名词之间的等量性以及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本质性,它们之间有细微差别。所有性是指,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修饰另一个名词时,两者之间要加上“’的”或介词“之”,这倾向于表示两个名词之间的关系是从属、归属关系,即“’的”或“之”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所表示的动物包括人或事物是其前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所表示的动物包括人或事物的一部分或者说归属于前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所表示的动物包括人或事物。如“我的父亲’的父亲”“旅客’的关心”“愚公’的儿子、孙子”“小明’的妈妈”“敌人’的狐狸尾巴”“弟弟’的书”;又如“屋子之里面”,是指“屋子的靠里面那一部分”,表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同样,“报纸之上边”“墙之上边”“工厂之里头”“花之颜色”“书之封面”“公平之原则”等。名词之间的等量性是指,一个名词作定语修饰另一个名词,一般倾向于表示整体合起来构成一个名称,两个名词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等量的。如介词短语“在屋子里面”中“屋子里面”,表示一个整体,同样,“在报纸上”“在墙上”“在工厂里”等,以及“体育老师”“电话号码”“生产计划”“奋斗目标”“出版日期”“楠楠心里”等。但物质名词作修饰语除外,如“布鞋、铜线”等,它们所表示的关系为属性关系(即“本质性”);在语用中,更多的应该是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情况,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属性关系(本质性),即形容词说明名词所具有的本质,例如:红的花、公平的原则,等等。
注:上文中“公平之原则”与“公平的原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关于‘公平’的原则”,而后者表示“原则本身是公平的”。
五、名词在句中的作用
(一)作主语
(1)人是万物之灵。
(2)人人都应该保护自然环境。
(3)<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4)早晨那天气有了点冷,这会儿暖和啦。(早晨有点冷,这会儿暖和了。)
(5)台上,老班长正在讲生产计划。
(6)彩排时,导演台上台下忙了个不停。(彩排时,导演台上台下忙个不停。)
注:名词“人人”并非名词“人”的重叠形式,而是独立的一个词,有着不同的含义。
(二)作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1)她将游览<长城>。
(2)我昨天买了一台电脑。
(3)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她出现了。
(4)他从<台湾>来。
(5)从车窗向外望去,远处那是一株株墨绿的柑橘树儿。(从车窗向外望去,远处是一株株墨绿的柑橘树。)
(三)作定语,修饰另一个名词
(1)你明天将去看那车展吗?
(2)星期天,我们常去工人俱乐部去跳舞。
(3)我们必须重视产品质量。
(4)屋里工人们正在开会。
(5)他把那书放了在那桌子上(面)啦。(他把书放在桌子上(面)了。)
(6)<北京>夏天常刮东南风,冬天常刮西北风。
(7)我从朋友那儿来。
(8)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
以下为名词作定语的词组例子:
左前方、<长城>内外、门前、楼下、路旁、里屋、前门、<黄河>南边、老工人、大雪、东/西半球、南/北城、前/后院、里/外院、旁门、东/西房、户外生活、上(个)星期、上上个星期、上个世纪、下(个)星期、下个月、前四章儿、后五-行文字、上次、下一步,等等。
(四)作同位语
(1)这是我们的院长罗文博士。
(2)你们学生们坐那边。
(五)作呼语
(1)刘老师,请进。
(2)早上好,叔叔。
(六)作状语
名词或名词加上数量词构成名词短语都可以作状语。例如:
(1)你将一个人出门在外,要事事小心。
(2)稍等一分钟,我就来。
(3)明天我将离开这里。
(4)咱们<北京>见。
(5)他时时刻刻不忘自己的责任。
(6)<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南至<云南><昆明>。(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南至云南昆明。)
(7)1945年秋,我和爸爸妈妈随军南下了。
(8)为我们的事,您左跑一趟,右跑一趟,我们感到很不安(的)。
(9)为了牵制敌人,我们的部队第二天就向外转移了。
(10)小王,你星期天有事吗?
(11)一天晚上,我和爷爷在灯下下了棋。
(12)你什么时候能来?
(13)我要在<中国>学习三个月儿。
(14)远处传来了姑娘们银铃-般欢笑声儿。(远处传来姑娘们银铃般的欢笑声。)
(15)他前怕狼,后怕虎,能完成这任务吗?
(16)我上养老,下养小,所以我一个人打两份儿工。
注:作状语的名词“时时刻刻”并不是上面作介词宾语的名词“时刻”的重叠形式,而是另外一个词,两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
(七)作补语(或称表语)
(1)集邮是我唯一的爱好。
(2)那些数据儿其实是一笔糊涂-账。
(3)那晚会有了几个节目儿被演得不怎么样。(晚会上,有几个节目演得不怎么样。)
(4)这篇文章被写得不怎么样。(这篇文章写得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