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
1.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问题备受关注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变化过程,是伴随着人口转变而发生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人口现象。无论是西方的人口转变理论还是非西方的人口转变经验都认为:城市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导致了人口转变,而人口转变又必然导致人口的老龄化。从根本上讲,这种人口转变是医疗进步、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这正是今天全球迎来人口老龄化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人口从1950年的约25亿人增加到21世纪初的超过60亿人,短短50年间世界人口翻了一倍多。根据联合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5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将达到77亿人,占世界人口的86%,这将极大地改变世界人口的分布格局。在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同时,人口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近90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将第一次历史性超过少年儿童人口,形成人口倒金字塔结构,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世界人口史上从未出现过。正如日本著名人口学家黑田俊夫所言,1950年至2050年为“人口世纪”,是人类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100年,前50年是世界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后50年则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最迅速的时期,因此也有人将21世纪称为“老龄世纪”(李建新,2005)。
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引起了全球各界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联合国已经分别于1982年和200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和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两届“世界老龄大会”,将老龄化纳入全球发展计划,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2.中国城市飞跃式发展,养老模式发生转变
中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生活在中国,截至201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7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87%。国际上通行以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老龄化的指标,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按此标准,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是2000年。欧美国家一般在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时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目前只有2000多美元的水平。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增长到14%,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75年,英国和德国用了45年,日本用了30年,而中国只用了21年。在杭州召开的国际老龄协会第十六届大会上曾提到,到21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25%左右。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快,中国的老年人口扶养模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特征。根据中国的国情,“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模式正受到普遍推广,老龄社区必将成为社会养老方式的主流形式(李斌等,2006)。这些新型的社会保障模式也给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老年人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和满足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传统的祖孙几代的大家庭结构逐渐被“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的小家庭结构替代,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老年人社会交往的模式出现变异,产生新的老年心理和休闲需求问题,这些都急需老年休闲研究者们共同关注和妥善解决。
(二)实践背景
1.北京面临“银色浪潮”的冲击
老龄化既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又同时影响着城市化的发展。随着人口的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北京市人口的年龄结构总的发展趋势是迅速老龄化,人口类型从年轻型、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从表1-1可看出,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处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阶段,到2000年人口的年龄结构已经完全转变为老年型(北京市人口普查办公室,2005)。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7%,与2000年的“五普”数据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3个百分点。有研究者应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发的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进行预测显示,今后40年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呈快速、严重老化趋势,2050年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40%以上,即每10人中就有4位是老人(马小红,2003),这对未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老年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北京市将会面临全方位“银色浪潮”的冲击。
表1-1 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演变(单位:岁、%)
资料来源:根据www.bjstats.gov.cn及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据整理。
2.北京率先进入老年休闲经济时代
世界发达国家目前已逐步进入休闲时代。在国内,北京及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现代化国际大城市会率先迎来一个全新的“休闲经济时代”。
根据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于2006年4—5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民的一年中实际休闲时间大约为1184小时,约合49.3天,而市民认为一年理想的休闲时间为1445.8小时,约合60.2天;在休闲活动方式上,文化娱乐方面的休闲消费活动占很大比重,在平时有64.7%的市民经常选择“文化娱乐”这种休闲消费方式,在“五一”“十一”等长假期间有36.9%的市民选择“文化娱乐”这种休闲消费方式(王惠,2006)。
自1999年以来,随着假日改革制度的出台,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获得大幅度提升,全年法定公休日和节假日总计为114天,已经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老年人的年均闲暇时间则会更长。据中国人民大学王琪延教授所做的“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研究组的调查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2、表1-3),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老年人都以“看电视”作为主要的休闲方式,其次是“游园散步、旅游”和“体育锻炼”(王琪延,2000)。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分配方式,充分说明了他们对休闲养生、户外休闲活动的偏好,把握这一特点对于拉动北京老年休闲经济、促进老年休闲市场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随着北京市老年人人均收入的逐年增加,老年休闲消费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表1-2 男性离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分配(周平均)
表1-3 女性离退休后的闲暇时间分配(周平均)
资料来源:马惠娣,等.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中的休闲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8(5):58-62.
(三)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导致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休闲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城镇居民重要的生活主题,休闲理论和休闲研究也取得长足进步。虽然我国学者对老年问题和老龄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于老年群体的休闲问题的关注明显弱于对“老年保障”“养老”等问题的关注力度。可以说,在城市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年休闲市场的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老年休闲研究的理论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休闲实践的要求。
就国内现有的老年休闲研究成果而言,已有的实证研究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研究手段多采用问卷调查法,尤其是近几年关于老年休闲的研究成果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很多研究在结论或分析上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在结束时老年休闲行为的初步调查之后鲜有持续的跟踪研究,在研究深度和研究时间跨度方面与国外的老年休闲研究相比尚存在明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