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创业中国,厚积薄发
改革开放:40年探索与成就,意义非凡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使得市场繁荣。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尤其适合人们的创业创新活动,以至于形成创业大潮。还将“双创”活动推向海外,也为外国人到国内创业做好了准备。4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经过40年的不断探索和推进,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国家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等多方面从封闭和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局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一直维持在中高速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GDP的世界排名从1978年的第15位提升到现在的世界第2位。
二是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科研机构面向市场、自我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为经济建设解决了大量关键性技术难题。科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神舟系列飞天、高铁飞驰、墨子传信、天眼探空、超算发威、北斗组网、移动支付、网上购物……中国在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走进了世界前列甚至世界第一。
三是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增长的经济让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家有了钱就可以增加军费,加快武器研发,从而促进军事实力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在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出来,村村通、养老制度、医保制度、扶贫制度等大量民生工程不断推进,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4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从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到了现在电灯、电话、汽车、家电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人民生活的追求早已不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开始追求有品质、有品位的生活,市场也繁荣起来。
40年的发展和探索、成就,使中国现今正处在一个重要阶段。这几十年来,中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创新型和知识型经济转变,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同时又不可否认,中国现在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如内部的发展问题以及与国际不友好势力的对抗,对环境曾经重视不够、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人均GDP还没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等。但这些挑战和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中国一定会治理得更好、更强大,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改革开放为中国的发展灌注了强大生命力,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创业,不断为中国的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561美元,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2016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明显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值,但离高收入国家尚有差距。中国的发展还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和保持国际经济稳定的一个焦点力量。另外,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年至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7%,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虽然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机械地复制这些成就,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却在中国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成果。尤其是中国采取的具体区域举措,如“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倡议等将给世界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看好,但近来不乏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唱衰中国经济。对于这些误解的声音,有必要认清产生误解的原因:一种是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另一种则是别有用心、歪曲事实。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印象仍停留在过去,对中国抱有负面的想法。这是由于不了解中国实际,没有掌握中国最新发展情况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可以逐渐克服。随着人们越发了解真实的中国,他们自然会看到与中国互利合作的重要性。而面对恶意诋毁,中国应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实力给予他们有力的回击。
中国市场:能量巨大,未来可期
当然,创业者和企业家可针对高端或低端市场,但中国市场能量巨大,尤其体现在中产阶级的快速增长上。这是各类企业和创业者不可忽略的关键市场因素。从30年前开始,尤其21世纪以来,中国中产阶级的人数规模增长明显。虽占中国总人口比例仍较低,但绝对人数仍然巨大。据保守估计,目前中国中产阶级及其家庭成员的人数超过1亿。有一些学者预计,未来10年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很可能会达到30%~40%,即达到约4亿人。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这一庞大、快速成长的群体正在显示出影响力。
在消费领域,中国中产阶级已显示了巨大能量,它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由产品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全球跨国公司重点关注的消费目标群体。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还有可能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及其生态环境。一般而言,中产阶级成员是拥有较高文化水平、中等及中等以上收入水平、从事白领职业的人。中国的中产阶级主要集中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之中。在北京,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占总人口的15.9%,约占就业人口的30%。在上海,符合相应条件的人占总人口的13.2%,约占就业人口的25%。这就是说,在北京,大约有312万人可算为中产阶级,在上海,大约有304万人可算为中产阶级。在全国城市总人口中,有条件成为中产的比例为9.4%,在城市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为19%。在全国总人口中,有条件成为中产的相应比例则仅为6.7%,即接近9千万(约8976万)人符合上述3个条件而可能成为中产阶级。在这些人当中,大约3%是私营企业主,31%是党政领导干部、经理人和中高层专业技术人员,19%是工商个体户,47%是普通的白领职员和低层专业技术人员。
在中产与非中产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相当规模的类中产人群(或称之为半中产阶层),他们未能达到上述3个标准,但符合其中一项或两项条件。比如从事白领职业但收入较低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或者收入较高而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技术工人等,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高达23%(大约3亿人)。这些人也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在未来几年中还将逐步步入中产阶级队伍。
中产阶级是收入增长最稳定的社会群体,可从前些年的一些调查得到证明。中国社科院的“北京中产阶级调查”表明,21世纪以来,中产阶级是收入增长最稳定的社会群体,且其收入增长速度逐年提高。2000—2007年期间,92%的中产阶级的收入有明显增长,其中超过六成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及个人收入增长了1~2倍或更高,仅有8%的中产阶级成员声称收入增长不明显。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没能影响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长趋势。2010年上海社科院“上海中产阶级调查”数据表明,2007年以来,94%的中产阶级收入有所增长。同时,中产阶级群体的整体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提升。2007年北京和上海的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占8.9%,10万~20万元占30%,21万~30万元占43.3%,30万元以上占17.8%。而2010年高收入组的比例有明显增加,而低收入组的比例则有所下降。2010年的调查显示,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占4.7%,与2007年相比,中产家庭年收入高于30万元的比例则上升了16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社科院2008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产家庭人均年收入为56228元,为半中产家庭人均收入的3.8倍,也是工人家庭人均收入的3.8倍,还是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10.3倍。大城市中产阶级收入远远高于中小城市。2012年3月在亚洲9个城市实施的中产阶级消费方式调查显示,北京中产阶级家庭人均税后年收入约为13.7万元,其中接近80%分布于5万~25万元之间。
中产阶级是理智型的消费群体,不超前消费。中国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提高必然带来消费增长。不过,调查表明:中产阶级家庭只把60%的收入用于消费,另外的40%成为家庭的经济结余。事实上,许多夫妻双方都工作的中产阶级家庭,其中一方的个人收入足以支撑整个家庭的消费支出而且还有富余,其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收入都可成为家庭的经济结余。家庭收入与家庭消费支出之比是反映家庭消费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家庭消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越小,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宽裕,并将拥有较多的资金积累可用于储蓄或投资,同时也意味着这类家庭有能力进行昂贵物品的消费(如购房或购车等)或长远计划投资消费(如送子女去国外留学等)。
中产阶级家庭可观的经济结余显示出这个群体具有巨大消费潜力。依据传统习惯,中产阶级处置家庭经济结余的主要方式是储蓄,然而,近年来中国中产阶级的一个变化趋势是投资理财的普遍化。中产阶级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收入的多元化,工资收入并非是中产阶级的唯一收入来源。2010年上海和北京中产阶级调查显示,工资收入平均只占他们总收入的62.3%,即超过三分之一的收入源于工资以外的收入,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投资理财收入。2007年正值炒股热潮的初期,大约60%的中产阶级家庭没有任何投资理财,他们的收入主要依赖工资收入。而2010年的调查显示,仅有5.8%的中产阶级家庭不进行任何理财投资(包括购买股票、基金、债券或保险等),绝大多数中产阶级(94.2%)不同程度地参与投资理财。另外,房产投资也是许多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来源之一,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家庭投资房产并从中受益。2007年,绝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72.3%)没有房产收益,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中产阶级家庭(27.7%)有这方面的收益。而2010年有房产收益的中产阶级家庭比例上升到65.2%,这意味着大约三分之二的中产阶级家庭除自住房屋外,还有房子用于出租或出售而从中获利。
中产阶级消费文化正在形成。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的消费重点是三大件家用电器及其他一些耐用品,但21世纪以来新的两大件(住房和汽车)成为中国家庭消费热点,中产阶级成为引领这两大消费品的主要力量,“有房有车”成了中产阶级的身份象征。2017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2888万辆,同比增长3%,其中乘用车销量为2472万辆,同比增长14%。我国汽车保有量也节节攀升,截至2016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1.94亿辆,同比增长13%,其中私家车保有量达到1.46亿辆,同比增长18%,占全部汽车保有量的75%。虽然目前私家车还不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必备品,但私有房产却是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必备条件。2007年中产阶级家庭拥有私有住房的比例高达97.3%,其中78.5%拥有1套住房,17.5%拥有2套住房,1.4%拥有3套及以上住房。2007年以来房价高涨,中产阶级家庭中无私有房产的比例有所上升,在上海和北京,一些中青年中产阶级不得不选择租房居住,但他们仍然强烈希望尽早购买私有住房。尽管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基本都有私有住房,但约超过五分之一(21.9%)的中产阶级家庭还在偿还购房贷款,其中17.6%的全年房贷还款数额低于1000元,49%的数额在1000~10000元之间,27.5%的数额在10001~49999元之间,5.9%的数额在50000元及以上。另外,10.9%的中产阶级的房产现金价值在100万元以上,17.7%的在50万~100万元之间,55.4%的在10万~50万元之间,5%的在10万元以下。
研究发现,中国中产阶级展现出与其他阶层不同的消费特征,他们的消费文化正在形成。不过,虽然中产阶级在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偏好方面显示出明显特征——追求舒适、享受和有文化层次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住房、汽车和其他中高档家庭耐用品强烈的拥有欲望,但注重感观和物质享受的消费偏好并未促使中产阶级走向超前消费和炫耀消费。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比例说明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保持着适度的、可持续的或逐步提升的消费水准。另外,中产阶级家庭数额可观的经济结余表明他们具有极大的、可挖掘的消费潜力。如何激发中产阶级家庭的消费动力,从而拉动内需?急需企业家和创业者关注和考虑。
中国市场的巨大能量,还体现在进口贸易方面的潜力上。有分析指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和能量巨大、前景广阔。仅就进口而言,未来五年预计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这样的市场需求,可以让全世界的商品都能够更加顺畅地进入国内市场,有利于世界各国的繁荣。实际上,对外开放政策不仅让国内的消费者获益,也提升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创业创新活动。中国的制造业现在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引入更强的企业,将使国内的企业和创业者直面竞争。在此过程中,还能尽快提升自身在全球的竞争力,最后受益的是国内广大的消费者。从过去三四十年对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恰好是开放使国内的企业不断成长,而且能够超预期地提升竞争力,从而提高创业的质量。
正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具有巨大的能量和潜力,一些外国人选择在中国投资创业。而在中国投资创业,需要着眼于市场的长远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少在华投资企业利润都受到影响,如百胜餐饮集团。但中国市场潜力仍然巨大。尤其中国的互联网和无线通信领域拥有巨大机会。这些年来,中国无线通信领域的产业焦点也日渐清晰,高速无线网络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商家,产业增长迅速。这就要求外企创业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理解中国的商业文化,重视任用本地人才,以及寻找良好的合作伙伴等。找到一个已深入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就等于了解了中国市场。eBay在中国的失利就是个反面的例子。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率已经降至7%,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的消费能力还在不断增强。此外,还有一些领域或许也是相当有前景的,比如低成本医疗服务,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如建立卫生所,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医疗服务。如果仔细地对中国市场进行细分,还是能发现其有很多领域仍前景广阔。通常,投资要讲求时机。因此,短期来看,中国的投资前景或许不甚乐观,但从长期角度看,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中国市场所蕴含的商机无可限量。
基建成就:中国创造的N个第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已经在多个重要领域的基础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造了许多世界第一。这又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当今创业创新潮准备了有利的环境。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改革创新精神的驱动下,科技硕果累累,屡创世界之最,“世界首条”“世界首次”“世界第一”等词句不断见诸报端,令人惊叹,促人奋进。稍一列举,就有如下世界级的醒目成就。
中国高铁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中国的高铁工程也是世界穿越戈壁区最远、防风工程最大、贯穿隧道最长的高原冻土工程。从2008年8月1日,我国开通第一条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始,到2015年12月30日,全球第一条热带地区环岛高铁——海南环岛高铁全线贯通,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达1.9万公里,占世界总营运里程的六成。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贵州省北盘江大桥最高落差565米,是世界第一高桥。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施工难度最大,首创桥、岛、隧集群方案和最长沉管海底隧道的跨海大桥。被誉为当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目前世界建成跨度1000米以上的悬索桥28座,中国占11座,在建主跨1000米以上悬索桥有13座,中国占9座。从量上看,中国大型桥梁建设已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从质量上看,继苏通大桥于2013年被评为“菲迪克百年工程项目杰出奖”后,杭州湾跨海大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也先后于2014年、2015年获“菲迪克”年度奖项。
经过30年发展,中国核电发展取得较大成绩,运行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年底,有35台运行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3328万千瓦,位居全球第4位。截至2017年3月,中国现有36台运行核电机组,20台在建核电机组,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世界第一。《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预计世界核电和水力发电量将稳步增长,中国快速核电扩张计划(年均11%,1100太瓦时)占全球新增核电发电量的近四分之三。可再生能源继续增长,增长中心转向亚洲。中国是未来20年可再生能源最大的增长来源,其增长量超过欧盟与美国之和。
中国“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是全球运算最快的计算机,实现了所有核心部件国产化。在发展迅猛、竞争激烈的世界超算领域,中国超算向世界表明了自主创新与发展的信心与潜力。在2016年6月20日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超算大会上,公布了由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夺得了全球超级计算机第一的称号。“神威·太湖之光”运算速度超第二名近三倍。更令人振奋的是,该套系统实现了包括处理器在内的所有核心部件全国产化。
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建在贵州的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利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了世界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FAST与号称“地面上最大的机器”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了约10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表示,FAST将在未来20~3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
在民用无人机领域,“中国制造”正在成为闪亮的新名片。《北京日报》在2016年曾经报道,目前国内共有约400家无人机制造商,占据了全球70%的民用无人机市场。这就是说,全球每卖出10架民用无人机,就有7架来自中国。中国的民用无人机,尤其消费级无人机已走在世界前列。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更是被《华尔街日报》称为“首个在全球主要的消费产品领域成为先锋者的中国企业”。
中国实现了世界首次哺乳动物胚胎在太空发育成功。建成世界最大的基因库,综合能力居世界第一。
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1万亿元,居全球第一。一年一度的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IFA)素有世界消费电子发展风向标之称。2015年9月,中国企业以占比超过30%的阵容和大量创新产品强势出击,让不少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2015年中国提交专利申请100多万件,是首个年度专利申请量超百万件的国家,第五年蝉联全球专利申请量之首。
京新高速公路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长江三峡升船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中国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中国可燃冰在南海试釆成功,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试开釆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中国承建的世界首座、规模最大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已正式交付挪威。
经济转型:实现快速平稳发展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奇迹,不仅在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称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道路,形成经济转型的中国模式,而且在转型过程中还实现了快速、平稳的发展。
中国经济转型过程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改革阶段的转换。这既是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现实描述,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内在实质和逻辑的体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经济升级,都意味着快速的发展。而制度刚性在稳定改革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全面改革和局部改革并不是刻意采取的转型战略。全面改革和局部改革都取决于国民经济的改革需要和对市场经济的层次性认识,尤其是取决于改革的次序性推进。中国经济转型价格先行的战略,实践证明是科学的转型战略,抓住了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又不触动社会宏观层次的制度安排。经济转型的经验表明,理论的主导性和实践的能动性结合,就能创造性地实现制度安排的调整、创新。这就必须破除一切的理论教条,完全从经济转型的实践出发,采取一切可能和多样化的改革开放手段和措施,进行大胆的试验和积极的创新。中国经济转型通过阶段性转换的转型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层次性安排和改革的次序性要求在改革速度、局部改革和全面改革上的转型难题,实现了最佳的改革组合。
这种经济转型模式,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不断调整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虽从以往的两位数增长成为中高速增长,但年均7.1%的增速也仍属于高增长。据报道,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为54万亿元,2016年提升到74.7万亿元,2017年超过82万亿元。这就表明,随着经济持续增长,特别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带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数据显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GDP的增速。2012年到2016年的五年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快于GDP年均增速0.3个百分点。
以2017年中国消费市场为例,可以反映出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2017年消费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发挥着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新需求也得到更好的满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比2016年净增3.4万亿元,同比增长10.2%,连续第1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8%,连续第四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7年消费市场较快的平稳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零售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二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消费市场不平衡状况不断改善。三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高品质商品和服务需求旺盛。四是消费价格温和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