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西方国家对性格的理解

在西方国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性格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并做出了种种解释。而这些最早的研究和论断也为后来性格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早提出性格分类学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他把人分成两类:一类人是以“逻各斯”(理智)为指南并能支配自己欲望和需要的人;另一类人则屈从于跟动物没有多少区别的愿望和需要的支配。柏拉图则用不同的灵魂占优势来解释人们的性格。在他的《理想国》中,他提到人应根据自己的性格做适合的事情,从而各司其职,例如,有智慧的人应该当学者,勇敢的人应该当军人,而情欲旺盛的人可以从事手工业、做手艺人。在西方,把性格理解为其本质是产生于社会的这种观念,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把人确定为政治的、社会的动物,认为人的性格产生于结合成群体的人们的社会情感和联系,以及由人际交往联系起来的集体生活方式。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思想,构成西方最早的性格社会心理学的核心。

一直到十八九世纪,随着人类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拉杰法尔的相面术和加尔的颅相学。这种学派认为,人的长相、脸型和性格、命运有联系。1811年,奥地利医生加尔研究了大脑皮质不同部位的功能定位,并且认为,脑的某一部分是否发达,能在颅骨的外形上显示出来。因此,可以根据颅骨的外形来确定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倾向。例如,前额骨突出,就被认为是“聪明”“精干”;额骨扁平,则被认为是“笨拙”等。加尔的这个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被他的学生施浦泽姆加以发展,成为一门“骨相学”。根据这种学说,一个人是忠诚老实还是虚伪奸诈,是正直坦率还是阴险毒辣等,只要看一个人的头骨长相就能推测出来。但是,这些学说带有很浓的唯心主义色彩,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随着科学的进步,它最终被新的学说所取代。

20世纪初,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冯特明确提出了“个性精神源自于整体精神之中”的观点,认为个人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是由一定的集体现象中派生出来的。

在冯特以后,又有人提出“遗传决定”的学说,认为个人的性格取决于遗传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人的个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霍尔则鼓吹:“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们实际上认为,个人性格之间的差异就是遗传因素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可能消除的。

而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到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至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个性形成问题上都看到了社会的作用,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对于性格的影响,提出了性格不是遗传的结果,而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的原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更是将社会对性格的影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他们强调人的活动本身在改变环境中的作用,即不但环境能改变人,人也能改变环境。

到了20世纪40年代,关于遗传和环境对性格、心理的作用,曾引起国际心理学界一场激烈的论战,其结果是不了了之。这场论战中止20多年后,又由于詹森在1969年发表关于种族的智力差异观察、强调遗传决定而重新引发。究竟是遗传决定,还是环境决定,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性格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性格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性,另一方面,人也可以支配自己的性格,人的性格是接受自我意识的控制和调节的。一个人,当发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好的,他便会通过自我意识来巩固、加强和完善这一性格特点;反之,当他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是不好的,有缺陷的,他便通过自我意识有目的地节制和消除它。人便是通过这两个渠道改变不好的性格和培养好的性格,来不断完善自己,进行优良而完美的性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