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7章 贺知章

(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自号“四明狂客”。武后证圣元年(695)登进士第,官至秘书监,故称“贺秘监”。天宝三年,请度为道士,回乡不久卒。为人旷达不羁,好饮酒。杜甫作《饮中八仙歌》,将其列为“八仙”之首。善诗歌及草隶书,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其诗大多散失,今存二十首。《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有《贺秘监集》。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1],万条垂下绿丝绦[2]。

不知细叶谁裁出[3],二月春风似剪刀[4]。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颜色如碧绿色的玉。妆成: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2]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3]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4]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似:好像,如同。

【译文】

如同碧玉装饰而成的高高的柳树,万条低垂的柳枝犹如绿色的丝带。不知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二月的春风恰似剪刀。

【赏析】

这是唐诗中的咏柳名篇,咏的是二月的柳树,几乎家喻户晓。

二月的杨柳,刚刚抽出嫩绿的新叶,多么像装饰着碧玉的美人啊。柳叶丝丝垂下,犹如一条条碧绿的丝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柳树美人一般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柳树在风中摇荡的轻柔纤细。诗人匠心独运,将杨柳的姿态描写得如此美丽生动,令见者生怜。“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化无形为有形,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将柳叶儿裁剪得如此精细,十分新颖贴切。通过诗人之眼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优美、更为丰富的世界!谁都能欣赏那在风中飘荡的柳条儿,但不是谁都能将柳树的风姿如此形象地加以描摹。《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1],乡音无改鬓毛衰[2]。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句:贺知章早年离开家乡。进士及第时三十七岁。辞官归来时已经八十六岁。[2]鬓毛:耳朵边的头发。衰(cuī):稀少。

【译文】

少小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方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鬓发却已经斑白稀疏。儿童们看见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客人你是从哪里来?

【赏析】

天宝二年(743)十二月,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距他少年离乡已经有五十来个年头了。诗人在年老之际置身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头有无限感慨,写下两首诗,此其一。

少小时就离开故乡,直到年老了方才回来,中间不知发生了多少人事沧桑变化,乡音虽依旧,鬓发却早已斑白稀疏,两相对照中自有不胜苍茫之感。

久别家乡老大回来,昔日相识的人不见,却有儿童迎笑相问:“客从何处来?”在家乡已为异客了。全诗在有问无答中悄然做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诗中一、二句尚是常语,三、四句从一个儿童不识相问的小小情节说来,将年老重返故乡时那种既喜悦又怅惘的复杂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让人回味之无穷,是“以少总多”的范例。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三:“杨衡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1],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释】

[1]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原名庆湖,又称长湖、镜湖。方圆三百余里,风景优美,王羲之诗:“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畔。

【译文】

离别家乡已经有很多年了,最近回来发现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门前的镜湖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水波一如既往地粼粼可鉴。

【赏析】

这是《回乡偶书》中的第二首,虽不及第一首有名,却也蕴含着一股隽永的情味。

返乡后的贺知章在同故旧亲朋交谈中,发现家乡的人事已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感情细腻的诗人由是生发出人事无常的感慨。“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因为诗人的一切感慨皆是由数十年背井离乡而引发的,故一再重复这同一意思。下一句笼而统之议论人事变化,多年离乡,当有许许多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不胜枚举,故只好一笔带过。三、四句写景兼议论。故乡的人事俱已变换,只有门前那一湖碧波依旧荡漾,不改昔时模样。诗人妙用反衬,“不改”反衬“半消磨”,“惟有”进一步映衬“半消磨”之意,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全诗通过“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形成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氛围。

与第一首诗人初回家乡见到儿童时那种若悲若喜的情感不一样,在听了亲朋介绍故乡人事后,诗人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情感已变得更加感伤了。整首诗是诗人自然而然地从肺腑流出,毫不雕琢修饰,朴实无华,却最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