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王勃
(650—676/684),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为“初唐四杰”之一。才华早露,被誉为神童。乾封(666)初被征为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上元二年(675),去交趾省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1],佩玉鸣鸾罢歌舞[2]。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3]。
阁中帝子今何在[4]?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1]滕王高阁:故址在今江西新建县章江门上,西邻赣江。唐高宗显庆四年(659),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李元婴为洪州都督时所建。江渚:江中的小洲。[2]佩玉鸣鸾:指滕王身系佩玉乘车鸣銮而去。他曾“在太宗丧,集官属燕饮歌舞”(《新唐书》本传),后“转洪州都督,又数犯宪章”(《旧唐书》本传),终日征歌逐舞。其人一去则歌舞止歇。鸾,通“銮”,系在马勒或车前横木上的铃。[3]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4]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译文】
高高的滕王阁靠近江边,有着玉佩撞击的叮当声、如鸾鸟相鸣的銮铃声的豪华歌舞已停歇了。早晨,彩绘的栋梁上飞来南浦的云霞;傍晚,珠帘卷入西山飘过来的雨。悠闲的白云投影在江水中,岁月悠悠;景物改变,星辰移动,不知度过多少个春秋了。阁中的滕王现在哪里呢?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赏析】
《滕王阁诗》作于《滕王阁序》之后,用含蓄、凝练的笔调,营造出了一个变换无际的时空。
滕王阁临江而立,气势恢宏,景色宜人。昔时,建阁人滕王李元婴常在此大宴宾客,场面豪华壮观。但如今那建阁之人已经长辞于世了,如今只剩下栏杆外的长江水在空自流淌。本诗寄慨遥深,通过对滕王阁今昔对比的描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滕王阁诗》为唐诗中的精品,写作手法对后代诗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对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辞章的有序排列,对大量实词的得当运用都表现出了诗人高超的作诗技艺与独特的匠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1],风烟望五津[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无为在歧路[5],儿女共沾巾。
【注释】
[1]城阙:城垣,宫阙。这里指长安。阙,宫门前两边的望楼。辅:环抱。三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灭秦后,分秦之旧地为雍、塞、翟三国,统称“三秦”。这里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为王勃当时的宦游之地,也是当时的送别之地。[2]五津:当时蜀中岷江有五大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3]宦游人:远离家乡出外做官之人。[4]比邻:近邻,邻居。古时,五家为一比。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新。”[5]无为:不要。无,同“毋”。歧路:分岔路口,古人送行常至路的岔口而分手。
【译文】
长安四周,由三秦拱卫着;风烟渺渺,眺望蜀川五津。与你离别时,情深意切,只因同样是游宦之人。四海之内,只要知己连心,纵然远在天涯,也如近邻一般。不要因为就要在路口分别,而像小儿女一样泪湿沾襟。
【赏析】
这是王勃在长安送友人去四川时所写。古来写离别的诗有很多,“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诗大多含有悲酸之态,而这首送别诗却独标高格,意境开阔,音调爽朗。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引到友人即将上任的地点。“三秦”和“五津”为地名对,属对精严,气势雄浑壮阔。长安与蜀川远隔千里,相望而视却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颔联以散调承之,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同是宦游人”表明同样是远离故园,宦游异乡,有着惺惺相惜的宽慰之意。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犹如奇峰突起,高度概括了深厚的友情不会受到时空的限制,化依依惜别之意为振奋激励,意气高华,故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尾联以劝慰杜少府做结。诗人为杜少府送行,一直送到大路分岔处,终于要分开了,杜少府难免涕泪沾巾。诗人劝慰说天下有知己,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会像近邻一样,不要像小儿女那样在临别之时哭泣。
全诗开合张弛,意脉流通,终篇不着景物,而兴象宛然,气格浑成。